3.5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理解性学习行动研究小结
经历三轮的行动研究,学生无论在网络活动、课堂活动还是在课程作业、学习反馈调查中都展现出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通过对理解目标、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等的调整,不断摸索如何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达成深度的理解。特别是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功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课堂内外相融合,促进学生在新型环境中开展理解性学习。
3.5.1 提升学生课堂理解性学习的起点
在美国高中数学与科学先修委员会促进理解性学习 7 项原则中,学习者的先前知识被认为是有效学习的起点。[1]
在《电视编导与制作》的课前网络学习活动中,学生课堂理解性学习的起点被提高了。在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点的浏览无法保证深刻的认知活动,衍生性问题的引领才能帮助学生直击课程的核心。学生通过对课前衍生性问题的思考,涉猎重要的知识要点,明晰大致的结构。因此,在正式课程学习前,学生个体的知识理解差异被大大缩减。在学习资源方面,适恰是学习资料最重要的特点。学习资源数量不在多,过多的资源只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认知负荷、导致信息的迷航;学习资源的形式不在新,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视频与教师课堂中一言堂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是,学生能通过精炼的学习资源掌握基本概念,通过补充的资源拓展自己的认识,比如一些实例的列举。在互联网环境中,教师应能留意优质的开放性资源,比如视频公开课、TED 演讲集、经典的微电影等,避免学生将时间浪费在无用信息上。优质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支持他们对课前衍生性问题的探索。
3.5.2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迎合新型环境变革
第一,教师一直通过外部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方式,尤其突出以探究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对结构不良问题的思考贯穿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当中,从课前在网络平台中的初次探究、小组共享,到课堂中面对面交流、师生深度剖析,到实践操作中再次思考、电子实验报告中的反思,学生对同一问题渐进式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其理解层级提升的过程。同时,学生逐渐学会了利用言语的论述、作品的剖析、新例子的创造来支持自己的思考,逐渐抛弃了对客观知识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此外,学生能够不断回看学习的历程,学会反思、调控,引导自身通向理解之途。
第二,自主协作并重的学习方式。一方面,理解落脚于学习者个人的学习活动,大学生的理解更需要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无论是课前的自学活动、课堂中的展示活动、还是实验课前实验计划的安排、课后的实验报告撰写等等,教师都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的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值得理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发挥出学习的潜能。另一方面,协作学习无时不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告诉我们,联通能促使我们学得更多,并比我们目前知道什么更重要。[2]
大学生理解的融通需要联结、需要融通。因此,无论是网络教学平台中的问题展示活动、课堂中问题的深入探讨、实验计划成品的网上分享、作品的交流评论活动都处处将学生的协作(与合作相比,更加强调共同体的成品)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学生的学习既充分彰显了自主性,又和共同体成员们协同互补、交流共享、共促理解。
3.5.3 激发学生求知动机,满足内在情感需求
一是对知识理解的渴望。理解性学习的高阶思维活动需要有内源性动机的持久性支撑。学生们的求知欲是内生的,是先天而存在的。以核心的问题贯彻课程学习始终,就是要把学生先天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使他们对课程学习产生直接的兴趣。对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对知识间接的兴趣,也就是在对知识意义知会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习。在课程学习中,教师满足学生动手尝试的愿望,大学生们在真实的实践中亲身体会到理论知识的缺失,自发产生对理论给养的需求,内生出求知的动机。
二是情感上的满足与认可。一方面,网络学习环境、物理教室环境、室外拍摄环境将网络空间、教室、自然环境三者融为一体,顺应了网络环境中联通的、分布的认知方式。同时,学生的理解分布在与理论课教师、实验课教师、其他学习同伴的互动中。这种开放、交互的环境给予学生情感的满足。另一方面,综合性的评价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明晰评价的衡量标准。我们多次提到"可供学生自我评估的学习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学习可以达到的层次,目标的描述清晰具体,这一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评价自我学习进程的一个简单的标准。此外,教师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理解。
譬如,有的学生阐释论述虽然清晰有理,但是遇到真实操作情境时却手足无措;有些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但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缺乏自我认知的能力。利用网络学习信息记录功能、实验作品、电子版实验报告等评估工具的综合评量就能消解上述问题。这样,学生认可自己身处的学习环境,认可自己的努力被评估的方式,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