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重视有价值遵循和教育旨归的情感教育并不困难,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所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把人设计为一个情感本体,把培养善良、无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情感作为其价值实现。道德情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人的同情、分享。根据霍夫曼的研究,儿童在两岁之后才能将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情发展成为对别人的同情。六岁之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对别人普遍痛苦的同情。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从小学开始,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加重,缺乏和父母、老师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缺少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兴趣,也自然缺乏对于周围人或者陌生人的关心和关爱。在学校中,以分数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来评价一个学生,本身就是非常片面的,这种评价模式也会导致学生的眼界、胸襟十分狭窄,并影响其情感世界。所以,道德情感不仅是道德认知的产物,也是人的情感系统本身的升华,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德性形成的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就包括对人的同情关怀感,体贴仁慈感,友谊真诚感和善解人意的挚爱感等。同情是道德情感中的核心部分。孔子提出的仁爱之心,人们常说的恻隐之心,它本质上就是同情心。西方也有很多人文主义者关于这一点的名言。例如“对不幸的人给予同情,是一种德性,谁都应该具有这种德行--尤其是那些曾经渴望同情,并且体会到同情的可贵的人,”“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感受别人的痛苦,自己内心也会丰富。”等等。同情关怀就是对他人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对其行动的关心、赞美、支持的情感。具体表现在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给予道义上的积极支持。①没有对他人的同情之心,不顾及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也就没有道德可言。从小培养儿童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遭受不幸人群的支持,这其实也是一种慈善之心,普及慈善教育,也是为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
2.2 西方利他主义价值观视野下的慈善心及其培育。
2.2.1 利他的内涵。
慈善是基于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同情心,以自愿、无偿为原则,给予他人以物质帮助或精神关怀。在西方文化中,慈善之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利他之心。根据 1999 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对 altruism 这一词条的定义,altruism 即利他主义,是一种形式上和利己主义相对立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这种利他主义的特点是,从某种所谓人的本性出发,比如爱心,或者是为了更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了他人利益可以牺牲自身利益。利他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 alter,意思是他人的。19 世纪着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明确把利他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引进伦理学体系。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表明的是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孔德认为,人的本性既是利他的,同时也是利己的,人类生活的主要问题就是需要用利他行为去克服利己行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会越来越追求为无私的精神,不被利己的本能驱使。
对于利他行为,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不同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
威尔逊在《社会生物学》中提到有关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利他行为在他看来,是由基因安排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复制和保存自身的基因。①个体是生活在一个讲求合作的社会里,天生的社会动机要比自我中心更重要,能够更好抵抗自然环境中的敌人,也有利于满足基本的需求。而合作、利他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把这种基因传给下一代。经过人类无数代的繁衍,这种利他动机就被保存下来了。亲代对子代的自我牺牲就是利他主义,当一个个体能为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个体做出牺牲时,这就变成了利他主义的行为了。
就心理学上来讲,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侧重于外显的行为。利他行为有着一个相似的概念,那就是亲社会行为。一般来说,亲社会行为指的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指对他人情感和思想的移情为前提的,有益于他人的活动,例如助人、共享、合作、谦让、利他等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则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行为。他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交换关系,人类不仅交换金钱等物质产品,也交换社会性的物质,如信息、情感、服务等等。人们通过交换获得一些东西,同时也会失去一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的这种交换并非有意识的行为,但可以依此来分析人们的行为。虽然利他者表面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但其实利他者实施利他行为后内心获得满足感和自我肯定,就是内在的一种收益。
而伦理学中提到的利他主义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不允许有任何的利己行为掺杂其中,认为只有无私、利他才是道德的。但是,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无私利他呢?大多数伦理学家认为,利他行为实质是对完善自我人格的追求,或者说是道德的内在压力。康德曾经说过“借我的人格,把作为一个灵物看的我的价值无限提高了。在这个人格中,道德法则就给我呈现出一个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全部感性世界以外的一种来。”②伦理学的这一解释太过强调自我的牺牲精神,忽视了合理的个人利益,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是一种明显的利他行为。另一种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按照社会倡导的、赞许的准则而进行的。
人之所以会帮助别人,是因为他们遵守了要求帮助他人的社会规范,利他行为则是个体学习了这些社会规范并将其内化的结果。个体接受、遵守、服从哲学社会规范就意味着自身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相反,如果拒绝和违背这些社会规范就会遭受非议,被社会排斥甚至受到惩罚。与利他行为相关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规范、社会个人规范以及人道主义规范等等。
2.2.2 利他与慈善教育。
不同理论派别的学者们对于利他行为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利他行为是一种提供时间、能量、资源来帮助别人,同时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愿的、无私的行为、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利他者的行为是自觉自愿的,而不是被外界环境强迫,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第二,利他者的行为是以给他人带来利益为目的的;第三,利他者不带有任何目的、企图,不期望他人的回报;第四,利他者本身也要付出一定的损失,这种代价可能是物质方面的,也可能是精神方面的。①只有满足这四个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利他行为。1接受并很好诠释、实践利他主义,那么他才会去做对他人有利的行为,去帮助别人、关怀他人。利他之心和霍夫曼的移情也有类似之处。移情被认为是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和动机,指的是人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人的移情有一定的先天基础,也更取决于后天的发展。移情和对人的关怀是相一致的,关怀是一种道德要求,关怀要求我们时刻为他人着想,更像是特定情境下的移情的延伸。面对处于困境需要帮助的人群的时候,能够对他们施以援手,这被认为基本的道德认知,但如果相反没有去帮助他们,心理会产生愧疚感。
利他行为也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慈善捐助、义工志愿者等等,这和慈善其实是不谋而合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给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带来了一些缺陷。如社会对儿童的宽容和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孩子们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很多孩子只要求别人爱自己,而想不到去爱别人。导致的结果就是,“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就会产生自私,而自私自利则是残酷无情之源”.信息化社会,儿童接受知识的途径更多,范围也更广,对于这样的教育对象,老师们教授知识较以前可能更容易,但是也会觉得这样的孩子知识虽然丰富,课业成绩虽然好,但缺乏感动之心、体谅之心。
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需要提倡的是无私利的道德氛围,树立为他人着想的慈善教育有益于激励学生实践优良的道德行为。用利他的行为作为学校倡导的理想,号召学生发扬利他主义精神,多参与捐助、志愿者、义工等诸如此类的慈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慈善教育,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才是有益处的。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