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10 共353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存贷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信贷资产安全与否便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我国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信贷风险防范,并借鉴国外先进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大信贷风险控制的力度。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进,但信贷风险控制能力还是偏低,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有效地防范、管理信贷风险。

  4.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分析

  1.为有效地防范、控制信贷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部门。董事会承担风险控制的最终责任,制定全行总体的风险控制规划和偏好。高级管理层中的行长对信贷业务具体负责,行使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等职能。风险控制部门行使对具体的客户信贷申请进行复核,对客户经理提交的客户资料进行分析,向分管行长提交风险分析报告,由行长决定是否对其放款;对存量客户经营风险、违约因素进行预警;对不良贷款进行合理处置等职能。内部审计部门在行长的领导下对全行的业务进行现场与非现场检查,防范员工操作风险。各机构间互相协调与监督,促进信贷业务顺利开展,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2.在信贷业务流程中,由于整个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行长负责基础上的分级授权职能分离的审批机制,各级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分支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都遵循共同的风险控制流程基本要求,因此可简单概括为:贷前调查、风险评估、授信核定、信贷审批、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不良贷款处置等环节。我国商业银行构建了以贷前、贷中、贷后检查为核心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实行审贷分离和集体审议。审贷分离对贷款调查和审查分设不同部门,设立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岗位,使贷款调查环节和审查环节相互制约,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集体审议采取各级分行设立信贷审查委员会,以委员集体审议和投票表决方式确定贷款条件,形成审议报告后上交分管行长,决定是否对客户放款。具体来看:

  ①在贷前、贷中阶段,客户经理对客户提交的资产证明、财务报表、经营状况、征信报告、银行流水等资料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客户是否达到贷款条件。为核实客户资料的真实程度,必须进行实地调查。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一起调查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看其企业是否正常运营。走访周边询问贷款客户的品德情况,以防客户提高虚假资料或与客户经理合谋骗贷。客户经理经客户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后,判断其是否达到贷款条件。若符合,则客户经理要完成客户贷款的详细申请报告,并将客户分析报告录入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以备后面的检查。客户经理完成客户贷款条件分析报告交由风险经理审批,在风险经理评估客户风险后决定是否上交信贷审议部门。在风险经理签字后,客户经理将客户分析报告提交信贷审议部门,信贷审议部门对报告进行分析、评估,判断客户是否有履约保证、是否有还款能力,经集体审议后将审议报告提交分管行长,由分管行长最终决定是否对客户放款。

  ②在贷后阶段,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要做好贷后检查。贷后回访检查企业是否在正常经营,是否按时还息,是否改变贷款用途等,对于发现的风险写成报告后提交风险控制部门,有风险控制部门出具处理意见。对于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制定清收处置策略,妥善处理。

  3.在贷款地区投向上,我国商业银行将大量贷款投放到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在贷款行业投向以房地产业、钢铁业、电信业、石油石化业等为主,在贷款客户上将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视为重点客户。通过贷款地区、行业、客户的组合,降低风险,提高利润。

  4.2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努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还不能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存在着以下不足:

  1.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行长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职能于一身,难免为业绩进行高风险投资。内部审计不独立,人员多有行长任命,由行长领导,对高级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第二,营销职能与风险控制不独立,客户经理既做信贷业务又进行风险控制,出于自我利益可能会与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贷款,出现道德风险;第三,信贷风险流程过于繁琐,层层逐级报告,效率低下,不能及时地控制风险。第四,信贷风险管理不集中。分散的内控制度无法针对性地防范风险。容易导致内部员工为私利内部作案,使风险更加难以防范,从而造成严重的信贷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第五,贷后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设立专门的贷后管理机构,大量贷后工作由客户经理承担。客户经理往往将精力投放在业务开拓上而没有时间去进行贷后工作,使得贷后管理工作时常流于形式。一旦出现风险,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危机,造成严重后果。

  2.信贷风险集中。将信贷资产过度投放在某些行业与重要客户身上,一旦出现风险,便会引发一系列危机,轻则破产重则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混论,引发公众恐慌,破坏社会和谐。我国商业银行集中的信贷风险主要存在于区域、行业、客户、存款结构中。

  ①在信贷区域分布上,商业银行主要将新增贷款投向华东、华南地区等发达地区,在西部落后地区则投放较少。信贷风险的过于集中,一旦区域某地出现了问题,则会迅速影响到整个区域,致使信贷资产遭受巨大损失。例如在华南地区,虽然经济高增长,但是也伴随着高风险。民间借贷、地下钱庄、企业所有者跑路都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②在信贷行业分布上,贷款主要投向化工业、房地产业、钢铁业、电信业、石油石化业、建材业、公路业、铁路业等。为防止经济周期性波动,从 2003 年起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突出表现在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的限制上。信贷集中在这些区域上必然会导致很大的风险。商业银行一向将国有企业视为主要客户,将大量信贷资金投放在他们身上,而中小企业却很难从银行融资,从而转向民间借贷,导致地下钱庄盛行,扰乱金融秩序。随着国家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限制,许多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甚至倒闭,商业银行大量的信贷资产因此无法收回,造成巨额损失,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如下图:【1】

论文摘要

  
  ③从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与结构看,在期限上以中长期贷款为主,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信贷风险。在结构上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行业为主,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若国家限制房地产价格,商业银行的贷款就会面临巨大损失。如下图所示:【2】

论文摘要

  
  3 信贷风险控制缺陷造成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造成最大的后果便是大量的不良贷款。所谓不良贷款,根据1996 年的《贷款通则》的解释为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而按照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划分标准,不良贷款则指在贷款五级分类法中被划分为次级、可疑和损失类的贷款。根据监管部门的统计,2013 年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 5636 亿元,比年初上升了 707 亿元,已经超过了 2012 年全年的增幅;不良贷款占比为0.97%,比年初上升了两个基点。不良信贷资产有上升的趋势。我国信贷资产存在不少问题:安全性差。为降低不良贷款率,各家商业银行不断努力剥离,但还是很高。国家为让国有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向其注资,同时核销和剥离其不良信贷资产。直到 2006,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终于下降到一位数。随着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的趋势。相比国际先进大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一直很高,隐藏着很大的信贷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差。当前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类型不多,金融衍生品不丰富,融资手段单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贷款去向结构和期限很不合理,贷款去向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期限以长期为主,且主要以固态资产为主,很多贷款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呆坏帐款,从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很难像国外银行那样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化解风险;信贷资产收益率低。虽然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布的年度财务报告看,利润是相当可观的。但是除去贷款风险成本、员工收入、应付利息、大量应收款,实际利润并没有账面那么高,甚至好多银行实际处于亏损状态,一直靠着政府补贴维系运营。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大银行。【3】

论文摘要

  
  2.商业银行以上的信贷投放策略,使得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在外部的许多因素中,一旦爆发,将对商业银行自身造成巨大危机。同时干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影响调控效果。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后,为维持账面利润,可能会过度扩大利差,大量吸收存款,利用新款还旧款等不正常措施,必然会造成经济变量与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目标产生冲突。银行不良资产的干扰效应形成了“金融倒逼机制”、抑制了货币乘数的作用。商业银行若按照传统做法,将信贷资金过多投向钢铁、煤炭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而较少投向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等高效、环保行业便会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进程,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