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341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4.1.1机构组织形式日趋多元化

  自1993年10月我国成立第一家融资担保机构以来,政府为/扶持和鼓励它们的发展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 “一体两翼三层”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居于主体地位,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作为两翼是重要支撑,层级担保机构之间实行高层次对低层次担保机构的再担保。

  数据显示:我国在建设屮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试点初期,政策性担保机构占到90%。截至2012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法人机构共有8590家,比去年增加188家。其中,民营及外资控股6683家,国有控股1907家,分别占77. 8%和22.2%。这充分说明,随着担保行业的发展和结构体系的优化,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逐步由政策性担保机构向商业性和互助性等民间资本主导的方向转变。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融资担保机构建设上来,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帮助企业成长,也带动着当地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涌现出大量的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在担保服务创新、风险监管与分散等方面发挥丫重要作用,成为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有益补充。

论文摘要

  4. 1.2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行业整体实力稳步提升。截止2012年末,全国融资担保机构实收资本共计8282亿元,同比增长12. 3%,户均实收资本额也同比增长了 9. 8%,达到9642万元。

  二是融资担保业务量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截止2012年末,在保余额21704元,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1445亿元,从事银担合作的金融机构年均增长率为22%。此外,中小企业覆盖面扩大。融资性担保机构已为2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占贷款企业的92. 796。

  三是担保形式不断创新。例如浙江引入第四方企业参股的“桥险模式”降低担保风险,福建的“行业性专业担保模式”增强企业信用资质,部分地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在改进增信和信息服务方面做出尝试。

  4.1.3信用放大功能和防范风险能力增强

  截止2012年年末,融资担保行业共为2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达11445亿元,较2011年增长15, 3%,占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8. 4%;全国担保责任总额与担保资金的比例已达1:3.2,担保能力不断增强。很多地区通过借助信用记录、运行监测、风险保证和反担保、债券追偿和目标预警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加大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尽可能将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合理的承受范围内。

  4.1.4合规经营意识増强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文件明确了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体制,并赋予担保公司准金融机构的地位。从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入手,通过建章立制、加强日常监管和风险排查,融资担保机构的经营稳健性和风险管控能力有所增强。据统计:截止2012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的代偿率为0. 7%,损失率0. 04%,拨备率(担保准备金余额/担保余额)为3.1%,拨备覆盖率(担保准备金余额/担保代偿余额)为507. 28%,准备金余额为353亿元,.行业整体运行状况良好。

  4.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于1999年6月正式启动,并按照“一体两翼”的模式进行建设。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小企业融资因担保不足导致的融资困境表明我国融资担保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4. 2.1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缺乏

  通常来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资金规模与其抗风险能力呈正比,也就是资金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则越强。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融资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含)以上占所有担保机构数量的比例仅为8.3%。可见,担保机构资金实力的大小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担保机构薄弱的资金实力决定了只能依靠有限的利息和保费收入维持生存,而无法给担保机构带来更大的收益。在融资担保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也面临同样问题,因资金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无法持续稳定地获得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大多数担保机构并未与商业银行形成一种良性的风险共担机制,盲目的业务扩张只会让自身承担巨大的担保贷款风险。最终,担保机构对借款企业信用管理仅能寄希望于事后控制,但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行政执法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不足,担保机构对失信的中小企业责任人追偿乏力。可见,担保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十分薄弱。

  4. 2. 2与银行协作存在障碍

  由于中小企业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能力、经济效益、经营规模、抗风险能力等均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偿还能力不明确,商业银行出于以上考虑往往不乐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便同意贷款,也往往要对中小企业的真实的运营情况进行十分详细的调查,常常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且对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后的资金运用方向、领域做出十分苟刻的限制性规定。而中小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机遇均较多,如果能实现融资目标度过财务危机,可能实现较好的发展,但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因为商业银行的漠视难以咸功地申请到贷款。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由于多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也常常遭到商业银行的拒绝。而在风险分担问题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做法也不够妥当,常常要求担保机构全额担保,而商业银行本身则不必承担风险,这无疑加大了担保机构所承担的经营风险。此外,在对贷款项目的监督管理上,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在权利和责任上并不对等。在对贷款项目的共同监管上,商业银行只设定对担保机构义务,却没有规定自身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这种不平等的承担模式几乎让担保机构承担了全部风险,严重阻碍了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

  4. 2. 3支撑信用担保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更为明显,这也是担保行业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今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担保机构对被担保企业的信用情况掌握不足,对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检测与防范能力不足。

  此外,担保公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预测。中小企业寻求担保的信息成本偏高且手续繁琐,获得贷款后,由于放贷部门跟踪不到位,抵押物被处置变卖,给担保机构带来十分严重的损失。

  4. 2. 4担保收费设计存在技术障碍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收费采取“基准+浮动”的模式,在政府指导的基础上担保机构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基准是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收取的最低费用,须经同级物价部门审批。浮动部分可由担保机构在具体贷款担保操作时适当调整,各地担保机构每月的平均浮动维持在零到3%。不等,担保放大倍数一般控制在10倍以内。出于融资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目标函数不一致,融资担保机构希望保费越高越好,而中小企业希望保费收得越低越好。如果保费过低,担保机构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健全的激励机制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但融资担保机构收取的保费过高,不仅会打击企业投保的积极性,也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担保收费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中小企业与信用担保机构双方的利益。需要经过供求双方无数次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应该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应努力寻找保费的定价规律,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兼顾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两者的利益。

  只有这样,才可以既有效地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担保机构自身的健康运转。

  4. 2. 5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现阶段,担保机构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且被社会各界所逐渐认识,一些地方政府正是看到了担保机构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组建了担保机构。但由于立法方面相对落后,我国的担保机构性质得不到明确,法律保护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担保机构经营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状态不稳定,在银行认可和经营工作的开展中面临的阻力较多、较复杂。而有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对担保机构形成深刻的认识,并不了解其本质和价值,仅仅将担保机构作为银行的促销手段,而没有充分面向中小企业和服务于中小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将担保机构作为资深的一个派出机构。

  可见,担保机构的作用和地位并没有得到明确。

  4. 2. 6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缺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的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部分企业通过担保公司骗取银行贷款后逃避清偿债务,无形中加剧了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淡薄、财务管理能力偏低、财务数据可靠性缺失等诸多棘手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此外,担保企业通过反担保措施来防范被担保企业风险,但多数企业无法提供易变现的抵押资产。对被担保企业进行财务监测管理对于规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我国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和风险管理能力来看,这一措施很难实现。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