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

旅游自主联盟在长江三峡的应用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1 共494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下结合联盟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对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进行定义和解释,对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已有典型案例进行共生分析,采用演化博弈对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构建影响因素分析,最后试对长江三峡构建旅游自主联盟进行引导。主要有如下结论:

  第一,通过对共生理论、旅游联盟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研究,结合长江三峡旅游区域合作研究背景定义旅游自主联盟的概念,即按照自组织方式进行的旅游联盟,这样的联盟能够自主的由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共生系统。并且旅游自主联盟具有自发性、动态稳定和形成组织等内涵。

  第二,本研究第四章对长江三峡已有典型三个区域旅游合作案例进行共生分析,从自组织和共生关系上对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只有自组织形成的联盟才能不断延续和生长,才能维持联盟体共生关系的长期稳定,构建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是促进长江三峡旅游发展,使之形成有结构共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三,运用考虑旅游自主联盟组织约束力的演化博弈模型对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进行分析,得出旅游自主联盟构建影响因素主要有联盟组织管理统一程度、基层政府和行业关注度、资源整合能力、契约完善程度和区域之间利益分配平衡程度共 5个。

  第四,根据第五章演化博弈对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构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确定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构建原则主要有统一管理原则、基层主导原则、资源整合原则、契约完善原则和空间便捷原则,基于此原则和旅游自主联盟演化进程对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构建在构建自主联盟平台、构建自主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利益机制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7.2 后续研究及展望

  在基于共生理论下对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构建研究,仅限于本论文的研究是远远不足的,由于本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和获取资料的有限性,本文对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构建研究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下一步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第一,长江三峡旅游区域合作案例的选取代表性上存在欠缺,对三个经典案例进行共生分析过程中数据支撑不够直接,而是用图标形式间接反映。后续研究中应找到合理适用的科学方法进行直接共生度分析。

  第二,在对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共生要素分析方面,数理化程度不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挖掘能够体现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共生要素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对长江三峡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构建建议,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提高可操作性。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完善长江三峡旅游自主联盟构建有关其他方面的内容,寻找解决自主联盟实际问题的突破口。


    致谢

  时光荏苒,弹指间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不舍之情难以言表。往事回首,脑海中一幕幕画面犹如昨天发生,欢乐、奋进、激情、感动……每一幅画面都值得用一生去珍藏。感谢大家陪我度过三年青春。

  感谢我的导师牟红老师对我求学三年的谆谆教诲,不论在生活、学习还是实践中,都能给予我良师益友般的指导与关怀。牟红老师独到的学术见解,渊博的学术知识,勤奋积极的做事风格,都是我不断学习的榜样。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牟老师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不断的给我指点,让我走出迷茫,找到思路,顺利完成论文。再次感谢牟老师对我的指导,在研究生生涯中能遇到您,成为您的学生是我的最大的荣幸。

  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学院各位老师的辛勤指导,特别感谢张仁军老师、张兆福老师、刘聪老师、杨梅老师和丁刚老师以及旅游系全体老师们,感谢卓丽霞老师和纪念老师给我们生活上的帮助,感谢邓娇师姐、班倩倩师姐、雷子珺师妹、蒋云强师弟在生活学习上的相互帮扶,你们的同门情谊永难忘怀,感谢郑淑真、邓小翠、王景舒室友带给我家的关怀和欢声笑语,有了你们才有精彩充实的寝室生活。

  感谢父母给予我的全力支持,感谢所有家人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鼓励和关怀,你们对我默默付出的一切,是我精神动力的不竭源泉。

  最后,感谢和我一路携手度过这三年的所有同学,尤其是企业管理 2011 级所有的兄弟姐妹们,感谢你们的陪伴。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们。真的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沃尔特,周丕启译。联盟的起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2]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6

  [3] Yoshino M.Rangan U S.StrategicAlliance[M].Cambridge,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1995.235

  [4] Prahalad CK,Hamel,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90,79-91

  [5] Child J,Faulkner D.Strategies of cooperation:managing alliances,Networks and joint venture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 Porter M E,Fuller M B.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M].III Porter M E.(ed.)Competition in bal industries[c].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8.127

  [7] David B. Executive Summary Cross-Cultural StrategicAlliances and Business Partnership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an Trust be Achieved in a Polygamous World [J].Working apers (Faculty) --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1994.1-11

  [8] Prakash K.the evolution of embeddedness within the alliance structure in a non-equity hospitality alliance [J].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 2004:0-185

  [9] Robert Porter. BuildingAlliances to Penetrate European Markets [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990:4-5

  [10] Rita D. of board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on corporate R&D strateg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205-214

  [11] Porter, Philip D. Negotiating Biotechnology StrategicAlliances [J]. Licensing Journal,1986:1-8[11]

  [12] John Critt , Dimirrois, Buhalis, Roger March.Global alliance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J].The Haworth press,1999,(2):45-52.

  [13] Thom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J].Forbes,1995:248-249

  [14] Jan Sapp. Concepts of Symbiosis Yale University Press[M],1994:5-9,11-13

  [15]A.E. Douglas, Symbiotic Interactions [M], 199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11

  [16] V.Ahmad Jian, Symbiosi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 [M],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6, 1-10

  [17] Begon M J.et al. Ecology: indiv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J].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1992:54-56,67-68

  [18] May,R.M.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Model Ecosystem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9:88-94

  [19]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

  [20] J. Bender. The Symbiosis of work and Technology [M], 1995, 13-24

  [21] 郝索,王保伦,等。关于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0,(1):29-32

  [22] 陈黎琴。从定量化角度看企业联盟与并购的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08,18

  [23] 郁广健。论在“大旅游”空间下的陕西旅游企业战略联盟构架[J].区域经济,2006,(9)

  [24] 孙飞,张跃鹏。旅游企业与网站结盟实现双赢[J].中国信息导报,2000,(7):25

  [25] 杜江。论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形式与特征[J].旅游学刊,2001,(5):16-22

  [26] 丛晔。旅游业联盟之道[J].中国工商,2002,(3):122-127

  [27] 张伟。旅行社战略联盟问题研究[J].旅游科学。2003,(2):9-12

  [28] 潘陈勇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战略联盟--略论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52-53

  [29] 余博,易伟义。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动力机制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6)

  [30] 黎花。论横向联盟战略与中资旅行社竞争优势的增强[J].商业研究,2004,(6):50-52.

  [31] 杨成方,冯明义,江海旭,王静思。豫北区域旅游联盟设计研究[J].旅游论坛,2010,(6)

  [32] 高鹏。浅议旅游区域合作与五岳联盟构思[J].太原大学学报,2005,(6)

  [33] 张华。我国区域旅游经济联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1)

  [34] 贺小荣。基于特许经营的旅游酒店联盟网络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9,(2)

  [35] 柳春锋。 基于博弈分析的旅游联盟成功之重要因素[J].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36] 段圣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1)

  [37] 赵磊,吴文智。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旅游系统发展机理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9)

  [38] 伍锋。旅游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动力机制与途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9] 陈睿,吕斌。区域旅游地空间自组织网络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1)

  [40] 杨梅,牟红。共生与集群[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41] 冯德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0,(06)

  [42] 曹玉贵。企业集群共生模式及其稳定性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5,(03)

  [43] 罗清。浅析生态学视角下我国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6(09)

  [44] 武晓辉。区域产业集群生态位理论和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2)

  [45] 张序强、董雪旺、李华。旅游地间生态关系分析人文地理,2003,18(2):14 一 18

  [46] 卜华白,高阳。共生理论及其对企业联盟战略的构筑启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7] 吴冠之,刘 阳。基于共生模式下的渠道合作与联盟[J].北京上业大学学报,2006,(6)

  [48] 丁永波,周柏翔,凌丹。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条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0)

  [49] 卜华白,高阳。“共生”联盟系统的演化方向判别模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一种分析[J].学术交流,2008,(3)

  [50] 薛伟贤, 张娟。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

  [51] 劳水琴,何文修。共生理论在供应链联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10,(8)

  [52] 曾艳芳,梁海燕。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产业竞合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12,(2)

  [53] 肖海平,谷人旭,黄静波。湘粤赣“红三角”省级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0,(3)

  [54] 王金伟,王士君。黑色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及“共生”模式研究--以汶川 8.0 级地震后的四川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2)

  [55] 骆永菊。 加强陕鄂渝湘边地区协作,构筑中国国际生态旅游核心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3,(11)

  [56] 刘聪, 牟红。 乌江旅游“区域联动,整体开发”的可行性探讨[J]. 探索 , 2003,(06)

  [57] 骆永菊。长江三峡自然和文化遗产与“世界双遗”研究[J],2003,(11)

  [58] 吕斌, 陈睿, 蒋丕彦。 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 旅游学刊 ,2004,(02)

  [59] 张秋芬,江五七,李关平。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经济特区,2008,(6)

  [60] 胡芳,阚如良。基于博弈视角下的三峡旅游区域合作研究[J].2010,(9)

  [61] 黄斌,吕斌,李磊,赵刚。再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对《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 》的检验与发展[J].旅游学刊,2012,(6)

  [62] 范春。长江三峡旅游一体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3)

  [63] 袁晓勐。城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博士论文,2006

  [64] 庞元正,李建华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65] 甘子钊等。中国十大基础科学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6] 薛莹。 旅游流在区域内聚:从自组织到组织--区域旅游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 旅游学刊 , 2006,(04)

  [67] 闫友兵。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湖南旅游系统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2,(1)

  [68] 范艳丽,周秉根,吕永平。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3)

  [69] 马晓冬,司绪华。1990 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7 年 96 期

  [70] 李伯晓。企业战略联盟的战略执行力影响因素探析 [J].山东纺织经济,2012,(4)

  [71] 柳春锋。旅游联盟成功运作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 商业研究 , 2006,(06)

  [72] 陈路。成渝两市的城际旅游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