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

旅游联盟、共生、自组织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1 共387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旅游联盟理论

  旅游联盟理论是出现在联盟理论之后,是联盟理论在旅游学科的分支。在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一书中,联盟首先出现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相互的制衡问题,后来联盟理论逐渐被用在各领域。

  2.1.1 旅游联盟的概念

  旅游联盟理论可以说是联盟理论的一个分支,迈克尔·波 特(Michael E.Porter,1986)在他的战略管理三部曲中明确指出,企业之间没有达到合并的长期合作就是联盟,这句话对联盟的合作度进行了一个界定,从下限来说联盟主体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一般市场交易,从上限来说,两家联盟公司还保持彼此独立性[2].

  陈黎琴(2008)重新定义了企业联盟的概念:企业为了相互之间在市场和资源上达到互通的目的,寻找实力相当或互补的企业,通过签订契约或转让股权等方式结成具有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等特点的网络组织,并且联盟的内容包括研发、采购、生产等[22].

  旅游联盟是旅游企业或其他旅游相关经济主体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益,多以契约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要素双向流通,优势互补,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各自为联盟的发展做出贡献,使联盟中各经济主体获得更大利益。联盟与合作相比关系更密切更稳定、持续时间更长,一般认为联盟是合作发展的高级形态。

  2.1.2 联盟的形成

  在联盟的形成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形成联盟”,联盟的形成理论经历了势力均衡理论、威胁均衡理论和利益均衡理论的演变过程,其中势力均衡理论是联盟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最初成立联盟的各个国家是为了达到彼此势力均衡相互制衡的目的,历史证明,在世界范围内,弱小的国家会自发的联结起来对抗想要称霸的大国。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除了对抗大国的霸权主义,各个国家通过结盟自身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并企图通过各种形式获得更多资源,因而联盟构成其他国家的威胁。威胁均衡理论补充了势力均衡联盟理论的不足,国家之间结盟不仅仅是为了相互制衡达到势力均衡,也有可能形成强强联合构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威胁。利益均衡理论是从联盟参与者追求各自利益的本质层面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各盟国结盟不仅是为了制衡霸权强等维护国家安全还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兰德尔。施维勒认为国家的结盟行为不只是对威胁和权利的反应,还是对机遇的反应。

  2.2 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最早是出现在生物学界,来源于希腊语,1879 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arry)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14].德贝里从生物学的角度定义共生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15],并且明确的指出短期的联系不是共生,而寄生也是一种共生[16].袁纯清(1998)在《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一文里详细的介绍了共生理论,包括共生三要素、共生参数、共生度等等。他认为共生就是共生单元之间通过一定的媒介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就是共生界面、特定的方式就是共生模式,共生单元所处的环境就是共生环境[14].杨梅、牟红(2010)则认为最原始的共生就是发生在不同的两种生物之间,它们相互合作、共同生长。包括 “共同”和“生活”两层意思[40].任何一个共生体都包含了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被称为共生三要素,共生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共生关系,其中共生单元是形成共生体的最小单元,也是最基本物质条件[19].图 2.2 是由共生三要素表示的共生关系。

  

  2.2.1 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形成共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也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19].每个共生体都存在 2 个或 2 个以上的共生单元,它们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异类的。共生单元也是相对的,根据共生体大小的差异,共生单元的大小也存在差异,一个小的共生体可能是大共生体的共生单元。例如在汽车产业共生体中共生单元是各个汽车企业,在某个汽车企业共生体中共生单元是企业中各个部门,在汽车企业研发部门共生体中共生单元是每个研发工作人员。另外在这些所有共生单元中,研发工作人员是基本共生单元,也就是不可分共生单元。如图 2.2 所示。

  

  2.2.2 共生模式

  一般可以狭义的认为共生模式就是共生关系,共生模式反映了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中的组成结构和沟通方式。共生模式不会一层不变,共生模式随着共生环境和共生单元的变化而变化,共生模式的变化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在共生模式的演化路径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由低到高依次是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共生组织模式由低到高依次是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因此,综合来看,共生模式中最高级的模式是一体化互惠共生。如下图 2.2.2 所示。

  

  2.2.3 共生环境

  就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样,共生单元之间不能在真空中发生相互作用力,共生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环境做依托。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发生在人类社会环境中,生物界海葵与小丑鱼的共生关系需要自然环境做背景。共生环境能对共生体产生影响,同时共生体特会对所在的共生环境带来影响。一个共生体往往存在多个共生环境,不同的共生环境对共生体的影响往往是不同的。共生环境与共生体的相互作用如下表 2.2.3 所示。

  

  2.2.4 共生参数

  2.2.4.1 象参量和质参量

  象参量和质参量都是对共生单元的描述,象参量描述的是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比如年龄、体重、身高、学历等,质参量描述的是决定共生单元的内在性质和变化的因素,如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等,在每个共生单元中都存在多个质参量,但是往往有一个质参量起主导作用,代表共生单元的主要特性,这个质参量就叫做主质参量,主质参量在共生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

  任何共生单元都存在质参量和象参量,并且质参量和象参量之间相互影响。当象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共生单元的质参量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质参量的变化,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发生变化一般象参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和象参量相互影响和变化构成了共生单元和共生关系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19].

  2.2.4.2 共生度

  一个共生体内部共生单元之间或者是两个不同共生体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用共生度表示,共生度用来衡量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共生度越高的共生体内部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交换越频繁,则共生体内共生单元之间关系越密切,共生程度越高。根据袁纯清在共生理论:简论小型经济中的计算公式,共生体内共生单元的共生度和共生单元的质参量之间的关系用如下公式表示[19].

  假设存在两个共生单元 A 和 B,那么这两个共生单元的像参量用 Xa 和 Xb表示,质参量用 Za 和 Zb表示,用 abz表示共生单元 A 和共生单元 B 的共生度,如下:

  

  2.3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的发展约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是属于系统理论的一种。自组织理论最初多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自组织理论越来越多的被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城市空间结构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3.1 自组织理论的构成

  自组织理论涉及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偶然相遇到自发组织再到有序结合一系列完整的过程。自组织理论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理论,它是从系统理论的发展延伸出来的新兴理论,做为一个理论群,它由多个相关系统理论构成,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数学理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等[63].

  在以上这些理论中最常用的理论是“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组织理论具有起点意义,是自组织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耗散理论重点在研究什么情况下才能发生自组织行为,比如系统要开放到什么程度,自组织进行演化的条件是什么,通过耗散理论对自组织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控制自组织行为的发生和演变[64].

  耗散结构理论重在研究自组织形成条件,那么协同学理论重在研究自组织的运行动力。当自组织形成以后需要一定的动力驱使自组织机构不断的演化,不断保持组织活力,协同学理论为自组织演化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65].

  2.3.2 自组织理论的特点

  自组织理论透过系统的外在表象特征分析系统的内部运动形式。随着对系统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向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系统这些复杂多样的结构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动力机制。自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也就是系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自动产生,并沿着一定的路径演化,由无序低级简单的初级系统到有序高级复杂的完整系统。

  自组织理论与系统理论和演化理论紧密相连,自组织发生的过程伴随着系统的产生和发展,自组织的过程也是系统的自身演化过程。自组织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的发展不受外界特定作用力的影响,自组织形成的系统在演化的过程中演化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艾凉琼,2008)。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如同自然界动物的共生组合,无需人为的搭配,是各主体自由的相互联系,不断演化发展,形成有结构的共生系统(吴彤,2001)。

  2.3.3 自组织理论的旅游学应用

  自组织理论在旅游学的应用主要在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产业集群方面,由于在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中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目前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中学者多引用系统科学思想、系统学自组织理论、博弈论、区域联动开发理论、产业集群的角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采用最多的是系统自组织理论。

  薛莹和闫友兵分别以江浙沪地区和湖南为例,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研究两地旅游系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和演化发展模式[66][67].伍锋对旅游地系统特征进行研究,结合自组织理论,探讨旅游地系统演化的条件、动力机制和途径[38].范艳丽、周秉根、吕永平引入自组织理论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认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结构上同样具有自组织性,并对旅游产业发展自组织结构形成途径进行探讨[68].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