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餐礼仪论文范文5篇(11)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03 共17025字
  2.3宗教信仰因素。
  
  道教的产生,基于方士的巫术与道家思想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具有哲学意味的饮食指导方针。由于道家思想重素轻荤,将荤食及具刺激性的食物视为禁欲和固本培元的大敌,故其倡导优先食用水果等非粮食类植物。
  
  基督教现在对于荤素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在基督教历史上,是个纯素食的宗教。基督教的《艾赛尼和平福音》被认为是耶稣·基督的原始教义。书中包括有关戒食、素食及天使的许多内容。在这里,耶稣对信徒讲:”我实在地告诉你们,杀生的人就是杀了他自己。吃被杀动物的肉“.
  
  与佛教相比,基督教对酒有禁忌,但不是那么严格。 《圣经》说基督教徒不可以荒淫醉酒,不可以放纵自己,让酒精麻醉心灵。在酒里面,基督教对葡萄酒有着特殊的偏爱。基督教对于面酵和盐也有着自己的偏爱。基督教认为,面酵是成长和治理的象征,每当向耶稣献祭礼的时候,必须使用发酵过的面饼或面包。而食用没有发酵过的面饼或面包,则象征着上帝对人类的挽救。同时他们认为,发酵做成的面包,是生命支柱。大概这也正是西方人酷爱面包的原因了。
  
  2.4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同样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沿革。普罗大众的饮食结构在古时候曾一度受到庙堂之上执政掌权者的牵制,发展停滞不前。在民间的传说中,鲤鱼之所以未被列入”四大家鱼“,正是因为”鲤“字与唐朝皇帝的”李“姓谐音,而且鲤鱼被统治者所尊奉的道教神化,从而使鲤鱼的养殖和烹饪遭到了空前的阻挠与破坏。虽然这只是传言,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治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唐朝流传下来的菜谱中,也的确甚少出现鲤鱼的身影。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越来越多地对外开放,也同时吸收了海外优秀的饮食特色。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中国菜走出国门发扬光大的同时,外国各种高低档菜式的引进也改变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格局。这种和谐共融的喜人景象,正是由开放、改革的政治大环境所决定和保证的。
  
  3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有其独特的性质,尤其表现在味蕾的享受和身体健康的保养两个方面并在调味中深化”和“的哲学。中国人对饮食的注重程度集中地反映在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上。这种观念很多学者称为”泛食主义“,而正所谓”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文化对食物营养并无太过严苛的量化追求,反倒是在物质层面偏重味觉享受,同时在精神层面强调美学享受。
  
  而英、美等西方国家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跟注重”味“的中国饮食对比,他们认为食物的色、香、味、形跟营养相比,反而讲究更多的是营养,比如说看重一天中摄取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数量等等。他们认为即使是千篇一律的口味,但是营养能保证,也要每天吃。他们认为饮食是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在观念、礼仪、内容等方面可存在的差异,都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当面找到根源。当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有相对性。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碰撞中也必将出现新的特色,产生新的变化。它一方面将更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礼仪论文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