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应急文化培育的途径和形式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6-03-17 共530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密云县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中的问题研究
  【绪论】密云县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现状研究绪论
  【第一章】密云县应急文化培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2.2】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与对象
  【2.3】居民应急文化培养的内容
  【2.4】应急文化培育的途径和形式
  【第三章】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保障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城乡居民应急文化意识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四、应急文化培育的途径和形式

  要提升应急文化培育的实效,就要与时俱进,在做好传统的应急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六进入”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和丰富应急文化培育的新途径和新形式。

  (一)健全应急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包括警示标识的设置、灾害预警的发布、应急信息的报送等。完善应急通信网络,不只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应急文化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应急信息难以有效传播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应急文化比较先进的社会。应急通信网络,就像人体的血脉,连通着应急管理部门这个中枢神经和普通公众这些血肉,让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有所依、有所行、有所为。

  1.完善警示标识

  警示标识指的是经认真研究,在必要的地点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或转移安置点,辅之以必备的疏散转移路线牌、简明清晰的安全路线图以及应急求助电话号码等。

  这些设施能起作用的关键,是要在日常宣传、演练中加以运用,要让城乡居民清楚地知道发生险情时,该到哪里去、怎么走、向谁求助等。例如,密云县在密虹公园等公共场所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但尚有很多人对此并不知情。这样的应急设施是“死”的,一旦有灾难发生,就很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全面完善避难场所及各种指示牌设置的同时,更要注意做好与其有关的宣传和演练工作,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避免形同虚设。

  2.做好灾害预警

  灾害预警指的是在灾害来临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向城乡居民传递可能发生的灾情讯号,并做好应对灾情的提示和引导。准确、迅速的灾情信息是应急决策的重要依据。一是在信息来源上下功夫。即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提高暴雨、暴风雪等灾害性天气及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尽量做到预报早、预警早。二是在信息传播途径上下功夫。重视广播体系建设,应让每家每户都备有手机、收音机等应急信息接收装备并保持在可使用状态。“在曰本,每个家庭的应急箱中都有一个手掌大小、手摇充电的收音机及电灯,内带收音机、发光二极管灯泡、警铃以及便携电话充电功能。” 与之祀比,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音机的配有率就太低了,这是一个理性的现代社会不应有的缺憾。

  3.加强应急信息报送

  各级灾害信息员是灾情信息的采集者和报送者,在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保证应急信息的及时、有效报送,就要在平时加强基础管理。一方面抓好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注重整合资源,精心挑选对象,组织统一培训,确保培训效果,严格考核鉴定,使信息员能够及时发现灾情信息、正确报送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抓好应急值守工作。加强对值守人员的培训,制定科学规范的值分工作程序,确保应急值守有序、高效完成。

  (二)加强宣传培训

  1.丰富宣传载体

  除了传统的发文通知以及结合各种宣传日所釆取的悬挂横幅、张贴海报、绘制墙报板报、设立宣传栏或电子显示屏、摆摊接受咨询、发放宣传材料、使用流动宣传车(或利用公交车)、给居民发一封信或明白卡等传统方式外,还应重视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不断加强载体建设。如:建立统一的应急文化培育网站,使之涵盖各领域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应急常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包含应急培训网络课程、案例视频等,供城乡居民随时查阅、学习;开通应急专用微博、微信,不定期发布应急讯息和知识;设立应急文化培育专用邮箱,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人员传达应急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各层面应急工作QQ群,增加对应急文化培育工作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利用移动飞信、手机短信、移动信息机等方式,给每户定时发送应急知识,收集群众对应急文化培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利用新技术在特定场所设置宣传装置,根据需要自动播放宣传内容,如:密云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在部分入山的路口安装语音播报宣传竿,有路人经过便会自动发出提示信息,森林防火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创新宣传形式

  关于宣传形式,有的是简单易操作的,如:组织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网上答题等,也有一些相对专业或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的,如:设立咨询服务热线,提供免费的应急咨询服务;通过把应急知识编排成三字经、顺口溜、快板、民谣等形式,通过文艺巡演向群众进行宣传;与简报、报纸合作,幵辟应急文化宣传专栏,介绍应急政策、常识和典型;与电视台、电台合作,制作应急文化专门栏目或宣传片;与电影产业、动漫产业有机结合,创作有针对性、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片、专题片、纪录片、灾难故事片、动画片或动漫产品等,并发行节目图书和影像,用以满足不同爱好、不同年龄段的培训对象的需求。例如,“青岛市报纸刊登应急常识的阅读人群达70万人,系列访谈节目平均收视率1.07%,”童眼看应急“绘画比赛发动了中小学生近2万余人,每天刊登的应急绘画作品受众面近50万家庭、150余万人群” .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密云县某消防中队通过制作的微电影传播火灾预防和逃生、救援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密云县地震局与县文委电影公司合作,通过电影下乡工程,给农民播放应急影片,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以上这些,都是新颖有效且可供借鉴的宣传形式。

  3.举办应急培训

  培训是应急文化培育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一般是制定应急培训计划,采取集中授课、以会代训(含视频会议)、集体研讨、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各有关人员应急方面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应急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法规、条例和标准、安全知识、各级应急预案、风险识别与控制、防灾避险基本知识、应急救护技能及本岗位专业应急知识等。

  4.注重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本该是应急培训的一部分,但其又有特殊性,需格外加以重视。首先,组建案例库。案例的来源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搜罗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案例,另一方面也要收集身边发生的各种案例,让公众意识到危机事件就在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必须提高警揭,做好应对准备。其次,深入解析案例。一个好的案例,不只是本身代表性强,更应是解析得好。即能够充分分析案例中体现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优点提出发扬措施,针对不足提出借鉴做法。第三,生动演绎案例。一个案例,从案例库到居民脑中,需要经过一定的传播形式。有的可以是直接看视频、听固定讲解,有的是结合案例进行后续培训,也有的是分享案例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或是写观后感、实施借鉴行动等。总之,要全面、深入、形象地分析案例所折射出的内容,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开展隐患排查

  查找隐患、排除隐患,这本身就是危机意识强、应急能力高的表现,所以要将隐患排查工作纳入应急文化培育过程。隐患排查有定期排查、专项排查和不定期抽查等形式,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全面调查掌握各类风险隐患的情况,尤其是矿山、交通、建筑等领域,要建立风险隐患台账,针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检查部门应注意做好跟踪,确保整改的落实。同时,对于重大风险隐患,应进行实时监控,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对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风险和隐患,要限期整改,力求尽快消除。另外,对适宜向社会公布的风险隐患,或是需要全社会关注、配合的风险隐患,要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通报,并动员附近单位和城乡居民参与隐患排查和监督等工作。

  (四)注重模拟训练

  1.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已经是应急培训中比较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检验应急预案、磨合应急机制的载体,但应急演练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演练时间、地点应更富变化性。例如,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学校的疏散演练多是集中在从教室如何逃出教学楼,很少会变换地点、时间进行演练,不能尽量覆盖灾难发生时间、地点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可借鉴广州“双盲” (即不预先告知演练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科目、不预先编排演练脚本、不预先集结演练队伍、不预先进行合成演练)突袭式应急演练方式,突破传统应急演练以展示示范为主、不利于锻炼应急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不重视演练评估总结环节等局限。二是演练形式应有所突破。要让部分参加应急演练的人参与演练计划的制定以及演练后的总结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演练实效。如“美国应急管理学院的演练就包括基于讨论和基于操作两部分,融合了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理念”气三是要做好演练评估。评估人员可以包括专家、专业人员、媒体人员等;评估指标要具体、明确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灵活性;评估不只是看结果,还应贯穿于应急演练的全过程。总之,制定更高标准、融入更多思考,才能让应急演练更贴近实际,更加多元化、更具实效性。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指的是依托专门机构或利用专门场所建立应急培训示范基地,最大程度整合并利用好培训设施,促进应急培训的集约化、专业化和常态化。如:密云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在鼓楼街道的支持下,租下几间教室,设立了 “平安大课堂”(见图1、图2),利用防盗门、防盗窗、赌博机、报警器、煤感器、灭火器、急救箱等实体设备,向社区居民进行“防盗、防抢、防骗、防毒”知识传授及消防、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鉴于此,建议今后可以依托行政学院建立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应急培训基地、依托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卫生救护培训基地;依托运营较好、管理规范的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依托居委会、村委会建立城乡居民防灾避险培训基地;依托消防指挥中心或消防支队建立消防安全培训基地;依托交通指挥中心或交通管理部门建立交通安全培训基地,等等。根据各个培训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制定全年应急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季节突发事件的防范重点组织幵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另外,还可聘请专家到社区进行讲座并指导演练,或深入到居民家中,实地为居民设计逃生路线,传授家庭现有物品在应急时的利用技巧,设计制作应急包等。

  3.模拟体验
  
  “实践出真知”,经过亲身实践的事情印象会更深。因此,应依托应急培训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等,增建防灾避险方面的模拟体验中心。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加强全社会灾害防范教育,于2009年发起并实施“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捐建了 “安全应急体验中心”,通过多媒体演示、情景体验、游戏互动等形式,帮助孩子们掌握各方面的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提升儿童少年的安全应急综合素质,保护自身安全。

  目前,密云县已有了极个别的模拟体验场所,如:县科技馆己建设了火灾逃生、防雷击、泥石流避险等方面的模拟设施,其中的火灾逃生通道里有模拟的烟雾,设置了安全出口的标识以及火灾中不能乘坐的电梯,防雷击、泥石流避险采用互动游戏的方式,让体验者更深刻地提高防灾避险意识、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技能。另外,鼓楼街道的向阳西社区也建立了防灾减灾专用活动室,通过视频、展板等形式,向居民做应急知识宣传(见图3)。值得称道的是,该社区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结绳视频及真实的绳子供居民体验(见图4),并积极筹建高层火灾、地震逃生演示模型,以及4D动漫播放机、空气导电演示机等,使之升级为了一个集宣传、培训、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文化培育基地。

  然而,这种体验中心目前在密云数量还相当有限,仅有的几个也是刚刚起步,设施不够完备,内容也不够全面。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并抓紧建设。一是建设各种体验中心,建议在县城建设“安全应急体验馆”,在城乡社区建设“安全应急体验中心”,在学校建设“安全应急体验教室”,让培训对象充分认识突发事件的演变规律,培养城乡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其中,针对学生的应急体验场所建设尤为重要。通过走访得知,教育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和老师都提出缺少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设施和场所,有的甚至组织学生坐长途车到外地场馆进行体验教学,学生对应急体验设施的需求程度可见一斑。二是针对应急管理人员,建设模拟指挥系统,将其与应急演练相结合,让相关人员冲破意识与理论层面,真正理解突发事件的快速变化,提高其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分析决策、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五)完善激励措施

  对于城乡居民来说,应急文化的培育需要有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幵展各项施教工作,不想方设法让培育对象积极主动参与,无疑会延长这个适应过程,甚至让培育工作举步维艰。为此,应努力完善激励措施,让城乡居民更乐于参加应急文化培育活动,积极投身于应急文化培育事业。建议如下:一是实行应急文化培育积分制度,即以社区为单位,制作便于管理或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的积分卡,并与附近的超市、书店、菜店、水果店等建立合作关系,居民每参加一次应急文化培育活动,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居民可以在合作举位取得一定的利益或优惠。二是建立应急文化培育认证制度,即系统化实施应急文化培育工程,制定并公布统一的培训计划和学习内容,将课程设置为循环形式,以便于培育对象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安排上课时间,最终给完成课程并通过考试、演练或验收的人颁发结业证书,或者在此基础上考虑为其提供有关的工作岗位、公益形象、物质奖励等,并通过适当形式向社会公示,为其参加培训提供多种动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