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卢卡奇人民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问题探析(3)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王银辉
发布于:2017-03-17 共10017字
  卢卡奇的哲学理论,承认客观世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异己的、与人相对立的东西存在,主要探讨人的存在与人道主义问题,其理论核心是对人的生存与价值的关怀,亦是其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理论的基础。早在1980年,鸿雁先生的一篇译文《卢卡奇遗着书评》,就卢卡奇晚年遗着《美学》(今译《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表明卢卡奇理论思想的基础关注社会现实存在形式的发展,为人类的 发 展提供了全 新的形式,它“为个体的人发展到具有个性的人提供了基础”④,为人的自由提供多种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范大灿先生看来,卢卡奇的人学思想是为维护人及人性的完整性,实现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文学便是现实主义文学,是一切伟大文学的共同基础和发展的战略方向。他赞同卢卡奇关于作家创作应该站到无产阶级立场的文艺观点,并借用卢卡奇《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文集引言》中的主张表明自己的立场:真正伟大的艺术或文学,不仅应关注人及人性的本质,更应关注于维护人性的完整性,抵制一切损害人性完整性的言论或行为,只有这样的文学艺术才会是人道主义的⑤,认同卢卡奇所主张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应该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中心⑥,是人道主义的发展顶点,是共产主义文学事业的目标,从而应该批判那些缺乏人道主义、非人化的文学艺术。这一声音很快得到李衍柱先生的响应,他认为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抓住了马克思的根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全面地总结了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实践的丰富经验,坚持和扞卫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①,尤其是他的典型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认为卢卡奇的典型论以“人本论”为理论基石,把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的前提,将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结合,具有优秀现实主义文学应有的新的与本质的内涵,描写、反映并揭示揭露那些反人道、歪曲颠倒人的本质,将人异化为非人的现象,研究人与人性的本质,扞卫人性的完整性与生活的丰富性。在李衍柱先生看来,卢卡奇的现实主义(尤其是典型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同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取并吸收其理论精华②。
  
  随着讨 论 的 不 断 推 进、深 入,中 国 学 术 界 于1990年3月举办了一场关于“卢-布之争”的讨论会,众 多 海 内 外 专 家、学 者 齐 聚 北 京,如 德 国 学 者杨·克诺普夫、范大灿、袁志英、韩耀成、张黎等,《外国文学评论》当年辟专栏发表此次会议上的优秀成果。此后,蒋国忠、李锐、杨少波等学者纷纷加入探讨,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也更加客观、公允、全面。中国学术界在意识到卢卡奇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之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内部矛盾之争的同时,亦认识到以卢卡奇为代表的一方反对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等,是因为“形式主义”与真正伟大的文学艺术是格格不入的,是“文学的大敌”,而“真正伟大的艺术”不仅应该要“接近人民”、接近最广大民众的真实生活,更应该具有“人民性”③。人民性问题的提出,得到中国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他们将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的广度和深度》《表现主义大论战》《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论文与卢卡奇的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二者之间的根本分歧有三: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不同。卢卡奇的现实主义理论将人及人的发展作 为人类 历史的中心,坚持“人本论”;布莱希特认为卢卡奇“抹煞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否定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④,强 调 阶 级 性 和 阶 级 斗 争,坚 持“阶 级 论”.其二,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存在原则性差异。卢卡奇认为现实主义不仅仅是 一种 写作 方式、艺术风格,“人道主义,民主和现实主义是’三位一体‘”⑤,必不可少,应该成为一切伟大文学的共同基础;布莱希特则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战斗性,为一切被剥削与被压迫者、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艺术形式均应该为此服务。其三,对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态度截然相反,如何继承传统、怎样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并坚持无产阶级文学等观点相左。卢卡奇把现实主义文学分为人道主义、民主、现实主义的文学以及与反之相悖、对立的文学,认为任何阶级都会有这两类文学。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在继承巴尔扎克等优秀资产阶级作家所开创的经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更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布莱希特从阶级属性上划分文学,或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或是现代派文学,都属于资产阶级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有着质的区别,只有作为先进阶级的无产阶级文学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它的发展必须立足创新,与资产阶级文学不存在直接继承关系。以上对卢卡奇和布莱希特的认识,对卢卡奇的全面、深入理解,不是个例,学界进而总结卢卡奇现实主义的四点内涵:文学既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客观真实 性,又要描 绘社会的具体 全貌,具有倾向性与党派性,“就是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和倾向性”⑥,指出卢卡奇与布莱希特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均肯定人,批评资本主义及其社会对人的异化,扞卫人的完整性,因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应该描写新人,描写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新人。把人变成新人,重新成为独立个体的人、完整的人,文学艺术既要从群众中来,更要到群众中去,这是今天的文学艺术应该坚持的道路,因为群众中凝聚着有价值且充满人性的东西,这些内容能够有效地抵制并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异化、非人化⑦,因此,坚持群众路线的文艺创作方针,群众是指一切被剥削被压迫者,现实主义文学应深入到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
  
  综上可见,新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卢卡奇与布莱希特在文学的阶级性、党性、文学的人民性、表现方法、文学遗产等问题的讨论,争论由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是资产阶级文学还是无产阶级文学,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元还是多元的探讨。这场讨论表面上是现代派与现实主义之间、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辩论,实际上是中国学术界对如何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①,讨论的实质是文艺如何坚持以及更好地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归根到底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内部的争论。
  
原文出处:王银辉. 新时期学界对卢卡奇人民性理论的接受[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29-13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