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速度"的审美向度
"速度"审美的另一个有别于传统审美的特质是"速度"暴力下审美向度,即审美价值取向的改变。传统审美中追求"永恒""真实""热情",而在"速度"中人们对此不在感到新鲜,他们追求新的"刺激",表现为对此三者的取消,建立一种追求意外、"超真实"的"冷血"的艺术。
一、消解"永恒".
"永恒"一直是人类不断追寻的使命。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很多都与追求长生、如何永存相关,如嫦娥奔月、秦始皇寻长生之术等。远古人在看到山川河流常年不消,而生命有限时,感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追求"永恒"本身也成为了永恒的命题。
波德莱尔把现代性形象地描述为"过渡、短暂、偶然".追求短暂性、即时性和瞬间的满足使人们对"长期性"、"持久性"和"永恒性"的事物失去了兴趣。越来越多的人们信奉"如今才是惟一"的信条,并对一切具有长期性和永恒性的东西加以淡忘,或以冷漠的态度对待。鲍曼甚至预言:"永恒持久的贬值,不能不预示着一场文化剧变,也可能预示着文明史上的一次最为关键最具决定意义的转折。"对"永恒"的不屑一顾取而代之的是对"意外"(Accident,或曰事故)的着迷。爱因斯坦说:"上帝不玩骰子。"他认为任何随机的背后,都有可循的秩序在操控。而霍金却戏说:"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骰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骰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意外"和"事故"是速度时代人们的时尚追求。被速度暴力主宰的技术,总是伴随的事故,与汽车共存的是"交通事故",与轮船共存的是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海难",与火车一起被发明的有列车脱轨事故,与飞机一同发明出来还有数不尽的"空难"和"失联"."着名的远距离的远程在场从来就只是这个当前瞬间的现实性的突然灾难",技术的每一次更新和进步的背后总是影藏着隐患和灾难。维希留说:"根据后现代哲学家们所说,我们正面对着一种终点对终点的颠覆,因为是偶性变得绝对,而物质,所有的物质,则是相对和偶然的",而速度则是"一切偶性之偶性".
对永恒的消解还表现在历史意识的淡化。"速度"将时间分解成不连贯的"瞬间"碎片,取消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向度,取消了思考的深度和时间,也取消了历史意识。"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感受主要是一种时间性,或者说往昔的一种怅然若失、痛苦回忆的感受。"也就是说,现代性的历史意识是通过对往昔的追忆建构起来的。但是在技术"速度"中只有"当下",没有"往昔",因此也就没有了记忆,最终导致人类在历史时间意义上失去了存在的家园。现今,人们不再背负历史传统的沉重,不再遭受形而上的求索之苦,转而追求一种形而下的现实享受和速度快感。这种快感让人兴奋也让人迷茫,一切还来不及审视和体验就已经消失,究其实质,不过是焦虑、空虚和一种在历史长河中的迷失。
二、消解"真实".
"真实"一直都是文艺、美学所呈现和讨论的基本问题:古希腊的"模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古典时期的布瓦诺唯心主义真实观、现实主义的文艺真实性等,都将"真实"作为文艺的基本准则。高尔基说:"文学是以其真实而才伟大的一种事业。"杜波罗留波夫认为:"缺了这种因素,文学就没有什么价值。"然而艺术作品经过"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经过"仿像"的第三个等级"工业仿像"(鲍德里亚)之后,"原真性"对"复制品"或"原型"对"仿造"不再具有决定性或权威性,而是等价关系,是无差异关系。到了信息技术时期,光电速度创造了无数的虚拟景观,大众与虚拟影像打交道的经验等同于甚至超过于与客观实在景观的接触的经验。"真实"不是"速度"美学的核心价值,且"真实"也不止于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保罗·维希留问:"哪一株树才是真的树?是被静止地观察到的,并且人们能够借助于视觉细致地描述其每一根树枝、每一片树叶的那棵树;还是被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频闪观察的图像闪现中被观察到的那棵树;还是在奇异的电视天窗中的那棵树?"实体存在和虚拟存在已经具有同样的地位。
"超真实"是鲍德里亚对仿真社会的描述,他说:"真实和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变得日益模糊不清".
维希留说:"一切都再真实不过,虚拟空间以绝对速度慢漶了当下空间。当速度学瞬间粉碎了光速墙,我们怀疑还会有什么东西是假的?速度成为真实唯一的环境。"何者为真?在当下在已经不那么在意。真实不止于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也许光电技术速度提供的虚拟幻象要比真实更真实。各种科技技术使人们的感知方式、感知审美对象等方面都得到了拓展。如显微镜展示出的细胞结构、微生物生理结构、原子结构等是人们在现实之中根本不可见之物,但其又是客观实在的。又如自然记录片《迁徙的鸟》生动地展现了候鸟群迁徙的整个过程,这是个人无法全然捕捉的,但是这又是实在存在的动物本能现象,唯有通过摄影技术才能使人全面了解。此外,电子多媒体设备甚至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如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创造的 3D 的"潘多拉星球",导演宫崎骏描绘的"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等,都给大众带来视觉盛宴。根据光电技术自身的创造规律创生出了无数的"差异化"和"陌生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比现实世界更丰富、更合理,因而更真实、更能满足体验者的心理追求。
三、消解"热情".
维希留称当代的艺术是一种"冷血的艺术",它消解了"热情",将冷漠的无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工业革命之初,波德莱尔在其诗作《自惩者》中说到"我是伤口,同时也是匕首",然而在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族灭绝之后,文艺和美学发展成一种反人道主义的冷酷和残忍。"伤口"的部分不再被提及,转而细致、专注于对"匕首"的极致表现。
细数工业革命后的文艺发展:德国的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法国超现实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新媒体艺术等,不断地展现和强化现实中的暴力、黑暗、丑恶但是又拒绝完成由假、恶、丑向真、善、美的精神"引渡",缺失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审丑",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充满对悲悯情怀的调侃和抛弃。
达达主义是"反艺术"的,他们否定一切、破坏一切,追求虚无、无意义。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像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
其创始人之一,理查德声称"生活应该被破坏,残酷的程度还不够!"未来主义把机械学、动力学作为文艺表达的全部,赞美"速力",排斥表现真善等人文内容也无视审美体验,粗暴地展现歇斯底里的、粗野狂暴的动作及扭曲变形的物象。"再现"这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遭到"表现"、"抽象"的新兴文艺形式的挑战,人们对于先锋派中表现的破碎的肢体的适应助长了现代艺术对身体的冷漠和无视。从纳粹集中营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身体的毁灭与环境的破坏相伴,粉碎了我们的道德和美学支柱以及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
现代艺术是一种恐怖主义的美学操作,是一种反文化、反自然的冷情主义。
古代伟大的作品总是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而当代艺术是取消"热情"的,仿若一个"冷冰冰"的旁观者。"到了二十世纪末,再现艺术终结,被一种反文化的、表现艺术所取代。它们展示的只是亵渎者和施虐者,以及傲慢的刽子手。"维希留在其着作《艺术与恐惧》中批判了巩特尔·冯·哈根斯的"尸展艺术".
他将其与纳粹时期的冷血杀手伊尔斯·科赫对举:哈根斯的尸展中让尸体扯开自己的皮肤,像炫耀战利品一样,展示自己的内脏,还展示了一位孕妇及曝露在子宫外的 7 个月大的婴儿;杀手伊尔斯·科赫用人皮来制作灯罩。他们两人同样是对死亡的亵渎,是对的生命的藐视。有人说 "这个展览纯粹是为了吓人。不要指望能从展览找到任何你不能在书上知道的事情。"当代艺术要将这种"冰冷"进行到底。2014 年 11 月,新一代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在巴西圣保罗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展出了其作品《黑城手术》。
其作品用手术刀片、皮肤移植刀片、美工刀刀片、拉链、缝合针、不锈钢螺丝钉、曲别针、香槟盖和电线、旅游纪念品、法郎等金属利器在黑色背景上拼出了全球各大城市的俯瞰图,远看就像卫星照片,近看透着一股让人背后发凉的冷酷犀利。
画廊在发布会上说:"《黑城手术》的灵感来自于'外科手术式轰炸'和'外科手术式打击'等军事术语。"
对于美术作品的研究,多数文章采用单向的研究方式,如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及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比较。笔者认为《美的历程》在研究方式上较其他着述不同,它以美学规律形成的现实因素为切入点,整体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格调,笔者对于其美学研究方法有以下认...
真正的笑只属于人的范围,它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也蕴藏着多方面的内容,每一种笑都是特殊的,不可一而概之。不管何种笑、何人笑、笑何人,要分析表象之下的本质意义就必须放到笑的发生环境中去,顾全各方因素,方可见其特殊性。...
一、崇高与优美的美学起源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论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这一时期还并未将崇高与优美分而论之。崇高的概念形成在古代的修辞学之中,在希腊文中崇高也被称之为高度庄重雄浑,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十分流行的术语。但是在这一时期,崇高...
第五章工业化进程工业废墟艺术形象表征同城市化进程一样,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在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样制造工业废墟,这些废墟不是工业庞大的废弃物,主要指废墟的空间。在艺术呈现中,多以工业厂房,破旧设备为题材。建...
第三章陆九渊文艺思想的理论构成通过前文的叙述,已经对于陆九渊的主体思想有了大致的把握,也对其文艺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陆九渊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向来缺乏较为系统的整理。我们知道陆九渊的理论成就以心学为主要依托,对文、道、气都有一...
“隐秀”与“幽玄”这对中日古典文论范畴, 它们的相异性根源于两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幽玄”范畴的源头虽在中国, 但在本土的美意识发展深化的内在要求下, 该范畴被赋予了多种含义, 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对此认识也不尽相同。...
一、引言悲剧艺术是人类探索存在起源和经历痛苦生活的产物,标志着人们试图确定自我存在和高尚价值.因此,悲剧的审美价值往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高贵美.当人们的生存面临着压倒性的优势的公然否定时,他们仍然坚持斗争,直到丧失抗争力,以展示人类的崇高和尊严...
《谈美》一书是朱光潜在1932年于留学期间写成的一本书,在这部篇幅并不巨大的书中,他并没有用一种严肃的学术语气,而是用一种更像朋友间畅谈的口吻,力求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去解释他所坚持的思想。《谈美》可以看成是朱光潜庞杂文艺美学思想...
文学批评从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一路走来,经过了实用说、表现说,虽然每一种理论都足以对一般的艺术进行令人满意的批评,但无可否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都只考虑了艺术品和其外在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理论家们才开始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艺术品本身具有...
李渔,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浙江兰溪人。原名仙侣,字谪凡,又字笠鸿,号天徒,又号笠翁,别署觉世裨官、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李渔是明末清初着名戏曲家,小说家,文学家。李渔61岁时着作出共六卷的《闲情偶寄》专着,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