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速度"本属于科学研究范畴,用于描述物理运动。"速度的高级牧师"法国社会学家保罗·维希留用"速度"来描绘和解释后现代景观,并提出"消失的美学"这种美学现象。速度不只是物理之事,速度的暴力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被"速度"绑架,在其中中丧失自主、自我和情感,"速度"使人异化。本文试图透过一系列"速度"景观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
第一章:"速度"的概念凝视。速度的本质是运动,是"和某一特定的流过的时间成比例的空间".在美学的古典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分别呈现出了"缓速度"中的静观之美、"速度"中的速力之美和"加速度"中的虚拟之美。当代社会,机械速度和技术速度共同营造了一系列后现代的"速度"景观。机械速度以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为代表,是一种物理传输速度,他使有形的身体不断被推远;技术速度以光、电磁等传输介质为代表,是一种光电传播速度,他使无形的意识和资讯瞬间被拉近。二者构成的"速度"暴力使人类居住空间发生改变,产生了远-近的倒错。
第二章:"速度"的审美特质。有别于传统审美,对"速度"的审美产生了震惊、眩晕、失神、荒诞四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对"速度"的审美呈现以下特点:"速度"形成了新的时间概念,使时间失去线性而成为各个"瞬间"的拼凑;距离失去意义最终导致空间的删除;速度对感觉和思考的删除造成审美主体经验世界方式的改变、技术速度使得主体发生"不在场"的"在场",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主体的隐退。区别于传统的审美价值,"速度"的审美呈现出消解"永恒",崇尚意外;消解"真实",崇尚"超真实";消解"热情",崇尚"冷血"的三种审美取向。
第三章:"速度"的艺术呈现。"艺术不过速度之事。"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速度"的参与。电影是一种"快"的艺术,从其形式的产生到表现手法的运用,都离不开"速度".从照相到连续摄影,通过加快每秒内画面呈现的频率,电影才得以产生;通过对电影叙事速度的把握,电影才能与现实生活内容区别开来。文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文学从构思到创作再到接受都是一个伴随着思考的过程,而"思考"本身就是"减速"的。李智良的《房间》以精神病人的视角旁观居民在高速运作的城市生活中劳累而又无以言表的内心经验,表现了速度造成的主体情感和思考的缺失以及主体自我的分离,人性的异化。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缓慢》里呼吁人们回归本原的认知方式、回归内在自我,用"慢生活"对抗"速度"暴力。
关键词:速度,审美体验,审美特点,审美向度
目 录
摘 要
导 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速度"概念凝视
第一节 美学史语境中的"速度"
一、古典时期的美学--"缓速度"中的静观之美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学--"速度"中的速力之美
三、信息技术时期的美学--"加速度"中的虚拟之美
第二节 后现代"速度"景观
一、机械速度的特点
二、技术速度的特点
三、两种速度构成的后现代"速度"景观
第二章 "速度"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速度"的审美体验
一、震惊的审美体验
二、眩晕的审美体验
三、失神的审美体验
四、荒诞的审美体验
第二节 "速度"的审美特征
一、时间的无线性
二、空间的删除
三、主体的隐退
第三节 "速度"的审美向度
一、消解"永恒"
二、消解"真实"
三、消解"热情"
第三章 "速度"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速度"的电影呈现
一、速度是电影产生的内驱力
二、速度是电影表达的灵魂
第二节 "速度"的文学呈现
一、速度暴力与人性的异化--李智良《房间》
二、"慢生活",速度暴力的救赎方式--米兰·昆德拉《缓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对于美术作品的研究,多数文章采用单向的研究方式,如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及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比较。笔者认为《美的历程》在研究方式上较其他着述不同,它以美学规律形成的现实因素为切入点,整体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格调,笔者对于其美学研究方法有以下认...
一、崇高与优美的美学起源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论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这一时期还并未将崇高与优美分而论之。崇高的概念形成在古代的修辞学之中,在希腊文中崇高也被称之为高度庄重雄浑,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十分流行的术语。但是在这一时期,崇高...
“隐秀”与“幽玄”这对中日古典文论范畴, 它们的相异性根源于两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幽玄”范畴的源头虽在中国, 但在本土的美意识发展深化的内在要求下, 该范畴被赋予了多种含义, 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对此认识也不尽相同。...
《谈美》一书是朱光潜在1932年于留学期间写成的一本书,在这部篇幅并不巨大的书中,他并没有用一种严肃的学术语气,而是用一种更像朋友间畅谈的口吻,力求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去解释他所坚持的思想。《谈美》可以看成是朱光潜庞杂文艺美学思想...
文学批评从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一路走来,经过了实用说、表现说,虽然每一种理论都足以对一般的艺术进行令人满意的批评,但无可否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都只考虑了艺术品和其外在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理论家们才开始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艺术品本身具有...
李渔,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浙江兰溪人。原名仙侣,字谪凡,又字笠鸿,号天徒,又号笠翁,别署觉世裨官、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李渔是明末清初着名戏曲家,小说家,文学家。李渔61岁时着作出共六卷的《闲情偶寄》专着,具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可以从艺术类型与审美特征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秦汉艺术的主要类型是宫殿建筑、陵墓雕塑、汉画像石以及汉赋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要类型则是音乐、绘画(人物与山水)、园林、书法、诗歌等;如果...
风流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精髓,它与四季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饰り是装饰的同义词,但在艺术和艺术工艺中被更多地理解为风流精神的视觉化。这一概念强有力地促成了公元10世纪日本风格的产生,也促成了当时和歌和假名字母的创作,日本本土文化的特性开始绽放。...
摘要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裔犹太人,20世纪享有盛誉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姆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对人的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幸福描绘出美好的蓝图。本论文试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弗...
结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兴会的内涵与其字面本义联系紧密。兴与会含义的发展也对兴会范畴产生了深刻影响。兴中情的出现使兴会得以确立,加之会中领悟侧重体验理解的部分又使兴会的审美内涵得到了深化。兴会范畴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深化于唐和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