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美学是以其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来展示其美学本质的.具体表现为:新闻美以真为基础,以新为特点.故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即: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和社会性.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的新闻信息就具备了新闻的审美价值.新闻的美存在于新闻本身的形式与内容之中.本文结合实例从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以及社会性来阐述美学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一、真实塑造了新闻的美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而存在的新闻,拥有其自身对美的感悟与评价.新闻事件的真实是新闻美的基石,新闻的生命取决于新闻的真实.失去真实性的新闻无异于建筑在沙滩上的楼宇,随时有崩塌的可能.所以决不能以偏概全,凭想象和推理去创造新闻.新闻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并以之为依据,来再现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存在的事实,反映生活的必然,尊重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把握新闻事实的本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形式上真实的新闻,还要经过仔细观察与思考,表现出真实的事件原貌,这样的新闻才是真实性强的新闻.
自 2013 年 3 月 22 日,国家主席***携夫人彭丽媛出访俄罗斯,"中国第一夫人"初亮相开始,便刮起了一股"第一夫人"热潮,迅速席卷各媒体,且愈演愈烈.
新闻报道通过对彭丽媛的着装、发型、行为举止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并且配以 "彭丽媛微笑亮相充满魅力"、"彭丽媛太漂亮了"、"优雅、大气"以及"还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女士"等评论性报道,伴着张张新闻照片、视频,真实的显示着"中国第一夫人" 的精神风貌,"第一夫人" 以各款经典干练简洁大气优雅的形象迅速征服着受众的眼球和心灵.这是新闻的真实塑造的新闻美,新闻报道以展现真实的"第一夫人"彭丽媛风貌,来阐释"中国第一夫人"的魅力,让受众得到美的享受.
二、及时传播突出了新闻的美
新闻的一大特点即为"新",失去了"新",新闻也就失去了骨骼.一条条新闻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向受众传播着最原汁原味的事实,使受众在迅速了解事实的同时能够产生某种联想,并且能够感受到事实所发散出来的魅力和思考.
时效性,从理论上来说,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在传播环境等同的前提下,以传播时间为阶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导致传播效果递减.
一个事实发生的当时无论具有怎样的轰动性和新闻价值,如果未被及时报道出来,随着时间的延长,它被报道出来之后所带有的传播效果将越来越低,它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会越来越小,那么,同时附着在它身上的新闻美也就越来越低.
"中国第一夫人"style 在第一时间被报道出来并风靡全国各大新闻平台,"面含微笑,身穿简单大气的黑色大衣,提着看不出标牌的优雅皮包,'中国第一夫人' 彭丽媛在周五走进国际舞台的镁光灯下,立刻在互联网上获得狂热追捧……从飞机中缓缓走下,彭丽媛充满魅力的亮相和对丈夫表现出的爱意,令中国网民狂喜".这是"第一夫人"登场后,出现的新闻报道,之后在微博上也发表了很多关于"第一夫人"的信息,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并得到广泛转载,使更多的受众了解"第一夫人"的动态,网友也积极参与关于"第一夫人"话题的讨论,使得"第一夫人"的 style 风靡中国,也提升了国民对政府的关注度,第一夫人起到很好的正面宣传效果.
正是新闻报道的及时,让新闻的美被凸显,在受众的思维里做出特写镜头般的视觉停留,突出了新闻的美.
三、以图片、影像等为载体,使新闻具有简约的外在美
伴随着新闻报道内容同时出现的图片、影像,把新闻所塑造的意境美物化了,美国着名纪实摄影师、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教育家奥瑟·罗斯戴尔说:"摄影师注重形象的视觉感受,而摄影记者注重形象中所包含的信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更喜欢用最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编辑更注重新闻版面以及整体架构的简单明了的设计,通过统筹规划,能够使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有一种舒畅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在平面媒体中,目前编辑趋向简洁的版面设计,适当地"留白"或者插入一定与主题相关的图片,不仅给受众一个轻松适宜的阅读空间,也增加了整体的美感,更利于新闻的广泛传播.而在电视新闻中,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表达新闻的主题内容.
2013 年 4 月,国内许多新闻类杂志的封面文章,多是围绕着彭丽媛出访的新闻展开.封面照片也多是彭丽媛肖像,让读者惊讶的同时,也让读者眼前一亮.图片、影像的运用,使得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简约化,使新闻版面、视觉效果更加突出,从而在新闻的外在形式上体现了新闻的美.
四、新闻的社会效应深化了新闻的美
同西方国家不同,"第一夫人" 这个概念在中国没有得到特别的宣传和重视,这固然有政治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但在新的时代,当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越来越多的看到、听到其他国家"第一夫人"的消息时,自然会对我们自己的 "第一夫人"有所期待.当一个国家有了一个受人尊敬、喜爱的"第一夫人"时,无论对内对外,都会对这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有所助益.
新闻传播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接受新生事物, 和时代同步,所以,当中国"第一夫人"出现之时,媒体就做了大量关于"第一夫人"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被其它传播媒介转载,引起广大受众的热议和关注.
2013 年 3 月 25 日,"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参观了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并送给非洲总统夫人一套中国护肤品牌 "百雀羚".百雀羚是创立于1931年的上海品牌,改革开放后,国际大牌强势入驻,百雀羚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这则关于"第一夫人"送友人百雀羚的新闻一出现,就引起了很多受众的关注,很多人都开始关注这个已经鲜为人知的品牌.之后,百雀羚的销量大幅度的上升.
这是新闻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它导致了国货热,推动了民族企业品牌的发展,同时,也在不经意中影响了国人的价值取向,传播正能量,从而使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深化了新闻的美,让新闻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
结语虽然新闻美学的出现与研究较之其它学科要晚一些,但它与其它艺术门类的美学是一样的,有着自己的广阔研究领域和极强的实用性.当今新闻事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会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新闻现象,以审美的眼光来从事新闻实践,有助于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卢焱,《论电视新闻美学》[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2)
②庞跃辉,《明示真相与正确引导的结合》[J].《新闻采编》,2005(1):29-30
③张立斌,《新闻美学论纲》[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15-2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可以从艺术类型与审美特征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秦汉艺术的主要类型是宫殿建筑、陵墓雕塑、汉画像石以及汉赋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要类型则是音乐、绘画(人物与山水)、园林、书法、诗歌等;如果...
颓废是西方象征主义的重要范畴,被赋予美学新义。西方文学较先使用颓废(Dcadent)这个词的是法国批评家德西雷尼扎尔,1834年他以此批评浪漫派过分注重细节和雕琢而破坏了整体。后来象征主义颓废文学接受这个批评,并将其雕琢内涵发展为精致。19世纪80年...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线性思维模式与西方音乐和声纵向发展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单一流动的曲线中,透过音色变化所呈现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音乐审美的主要特质。中国乐器在音色上的强烈表现特质,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如笛声的清晰嘹亮,又如中国...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才、情是同源的。才本自个人体性,《荀子正名》云: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为天赋,即是才性,其本然的蕴育和运用便衍生出才能之意。情同样与性相关,《礼记乐记》论情欲之所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
在1979年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文学艺术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党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给文艺工作者提供条件繁荣文艺事业。问题是如何将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从政治话语转变为学术话语,文艺审美特征论作为一种新...
1中国独有的传统花卉文化中国传统花卉文化的独特形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花卉的物质文化,另一种是花卉的精神文化。(1)花卉的物质文化。有些花卉可以食用,制作药物,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使人们心情愉悦。例如,将花卉加入药物中会起到很...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的大众审美趣味发生的变化,由单一的由精英主导的审美趣味转向了由大众文化主导的审美趣味。这种变化显示出世俗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身体转向,对自身欲望的诉求;时尚娱乐化带来的偶像崇拜和综艺化倾向,轻松和娱乐成为主要导向...
邓以蛰学贯中西,在其诠释与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活动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美学家的思想。在《〈艺术家的难关〉的回顾》一文中,邓以蛰明确承认其美学思想曾受到了柏拉图、康德、柏尔、叔本华、柏格森、克罗齐、莱辛等人...
“文艺美学”作为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问学路径,在文学艺术研究领域有较为强劲的影响,在人文诸学科内有推动沟通、扩张想象之功。从一开始学界对“文艺美学”也有不少疑虑,而从事文艺美学研究的人也颇有阐释的焦虑。在笔者看来,有必要强...
一、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公民社会的政治文化信念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政治文化信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呼声与自由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迫以及环境保护要求,更是公民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治理的普遍必然要求。这一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