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流浪是远古先民最初的生存方式,源远流长;在写作中,流浪书写也就成为较早的写作方式。由于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时代环境的影响,张炜为原本就精彩纷呈,面貌姿态十分繁盛的流浪文学增添了一抹气质突出、色彩浓重的一笔。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张炜始终以一种执拗的姿态面对外部世界的急剧变革。他不知疲倦地跋涉,执着地追寻、守望着心中的精神高原;他真诚地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呼唤,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野地与城市之间不断地穿梭,以其赤诚之心,提醒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去不断地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
张炜小说中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恶俗势力的决绝以及他在流浪中对人的精神家园的探求,无疑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流浪途中,生存性的流浪者大多数能在历经艰苦后找到自己的价值目标和生存方式。精神上的流浪者较之肉体的流浪者有着更多的坎坷和磨难,尤其是有自省意识的知识分子,当他们发现昔日的田园被现代文明所毁灭,黑暗势力在乡村中肆意横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充斥着浮华和罪恶,他们也犹豫过,徘徊过,但从来没有丢失过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责任。流浪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在这个意义上张炜在创作上便具有了西西弗斯般执着的勇气,明明知道前方有重重的艰难险阻或者会徒劳无功,但仍然坚持着追寻的流浪。他的流浪书写既没有"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无根感,也没有王朔的嘲讽和荒诞感,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书写了"张炜式"的流浪,为人们展示他努力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希望,引导人们走向能够诗意栖居之地的道路。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建构是他小说流浪书写的目的和价值追求,对人类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张炜那里,选择流浪不是对现实的忤逆,更不是一种弱者的逃避,而是知识分子理性精神的一种变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力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到一个欧洲的传说:"耶稣去钉十字架时,休息在 Ahasvar的屋檐下,Ahasvar 不准他,于是背了诅咒,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时候。
Ahasvar 从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现在还在走。"[66]
鲁迅说:"走是苦的,安息是乐的,他何以不安息呢?虽说是背着诅咒,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着的罢!"[67]
张炜亦是如此,他当然明白流浪和寻找是辛苦的,可是他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不愿停止流浪的脚步。在他笔下流浪者们追寻理想和爱情、正义和善良、健康的生活方式、人性的光辉和他们对生命意志的张扬、知识分子对良知和责任的坚守,可以看出张炜追寻和建构精神家园的道德理想,这也使他的小说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这种理想主义在摆脱人们的精神困境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流浪书写,是在为笔下的流浪者,也是为他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寻找一个本真的自我、一个充满着人性和拥有道德坚守的自我。
只有这种让人回归本真,充满和善的自由之所才适合生存,才是流浪的终点。时代的列车在拐弯处,总会把灵魂浮躁的人甩出车外。人生中,没有比自己的精神家园更重要的了,一个人应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虽然在当下的社会张炜要在纯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实现道德主义理想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但我们仍然期待张炜的理想能够实现,也相信时代终究会发展到那一天。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张炜。你在高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张炜。丑行或浪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张炜。海边的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张炜。刺猬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张炜。柏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6]张炜。蘑菇七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张炜。远山/远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8]张炜。古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9]张炜。能不忆蜀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0]张炜。九月寓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11]孔范今,施战军主编、黄轶选编。张炜研究资料[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12]张炜。游走:从少年到青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3]王辉。纯然与超越--张炜小说创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14]钱杭。血缘与地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5]张炜。野地与行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6]张炜。张炜名篇精选之散文精选[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
[1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陈召荣。流浪母题与西方文学经典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9]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0]郜元宝。拯救大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21]马尔科姆·考利[美].流放者的归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22]若兹·库贝尔[法].流浪的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3]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5]曹文轩。八十年代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6]摩罗。大地上的悲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7]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8]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29]吴戈。漂泊的浪漫,诗意的感伤[M].北京:戏剧出版社,1999.
[30]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1]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2]蒋光赤。少年漂泊者[M].上海:上海书店,1980.
[33]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黄新源。五十年代生人成长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5]朱德发。20 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7]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8]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9]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 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0]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二、期刊类:
[1]陈力君。新时期文学的流浪主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1)。
[2]司新丽。试析中国现代小说中流浪汉流浪的基本方式[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3]张均,张炜。张炜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5(3)。
[4]蔡敏。张炜小说中神话原型与人物塑造[J].山东文学,2009(11)。
[5]施战军。你在高原:探寻无边心海[J].当代作家评论,2011(1)。
[6]贺绍俊。五十年代生人的精神之旅--读张炜的《你在高原》[J].当代作家评论,2011(1)。
[7]王彪。面对灵魂的说话声[J].文艺争鸣,1997(1)。
[8]张炜,张丽军。保持"浪漫"是人类对于成长悲剧的本能反抗--从"古船"到"高原"的文学对话[J].文艺争鸣,2011(4)。
[9]李志斌。论流浪汉形象及其精神价值[J].理论月刊,2007(1)。
[10]程亚丽,吴义勤。痛失前现代乐园的怀旧性神话一重读《九月寓言》[J].南方文坛,2006(3)。
[11]孟文彬。融入野地的精神理想一张炜《九月寓言》重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6)。
[12]贺仲明。否定中的溃退与背离:八十年代精神之一种嬗变[J].文艺争鸣,2000(3)。
[13]李斌。现代性视野中的流浪意识--以"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文学为中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14]刘亚。中西文化中"流浪情结"的差异[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
[15]季红真。漫游人生的精神苦旅[J].书摘,2004(11)。
[16]谭桂林。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漂泊母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8(2)。
[17]罗良金。在流浪中寻找精神的家园--论张炜的小说[J].贵州文史丛刊, 2006(3)。
[18]杨经建。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5(5)。
[19]曹文轩。论近二十年来文学中的"流浪情结"[J].文学评论,2002(4)。
三、学位论文:
[1]任秀霞。流浪:从此岸到彼岸的距离[D].武汉大学,2004.
[2]杨丽华。流浪路上的言说[D].厦门大学,2007.
[3]冯娟婧。张炜小说的生命意志与精神家园主题[D].中国民族大学,2007.
[4]丁玥。从人物出走看张炜小说创作变化[D].吉林大学,2012.
[5]田坤。寄托乌托邦的精神之旅[D].山西师范大学,2014.
[6]张洁。精神的流浪与守望--张炜《柏慧》与索尔·贝娄《赫索格》的精神流浪主题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8.
[7]刘希荣。论张炜小说的精神追求[D].延边大学,2011.
[8]常采茜。新时期新疆流浪汉小说论[D].兰州大学,2011.
[9]上官婉清。从融入野地到奔赴高原--论张炜你在高原的知识分子书写[D].暨南大学,2012.
[10]黄岳峰。从愤怒的批判到野地的温情--论张炜小说创作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06.
[11]李晓宇。大地情怀的诗性坚守--张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2]李艳玲。论张炜的文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3]陈异。论张炜长篇《你在高原》中的神化色彩[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四章我国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SWOT分析4.1优势分析。4.1.1良好的宏观环境。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更重要的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良好的外部因素都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共中央...
第二章挣扎里的温情1980年代先锋时期的余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在余华先锋时期的虚伪的作品里出现的各种苦难与死亡,大多是人性恶的结果,这种描写也是基于余华童年时期的记忆和经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余华对大字报充满好奇心:我迷恋...
2.3先锋式的反叛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先锋文学的浪潮。正当余华感到自己的创作停滞不前、迷茫困惑时,卡夫卡给他带来了新的创作源泉,余华也在新的灵魂感悟之时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积极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并在先锋文学这股浪...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仅历时长远,而且题材和风格多变。本文仅从其代表性作品三恋出发研究作者呈现的非理性生命体验。陈思和对《小城之恋》的评述是:她死死地把她那沉思着,偶然又闪触着机智与纯真的眼睛盯住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她注意到当代人行为中的理...
一、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上所述,文学研究空洞化是指现当代文学作品没能够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达成共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具有以下两种:1.研究领域的过热化如上所说,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于文学研究而言,...
叶梅,这位湖北恩施籍的土家族女作家,以执着自信地展现鄂西秀美神奇而又雄浑险峻的自然风光和书写鄂西土家族儿女的生存境况、精神品格及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命运的作品名扬文坛。研究者则称其作品为土家族文化小说[1],极力挖掘其作品中所蕴涵的土家族优...
第1章半殖民主体的眩晕穆时英笔下的摩登上海被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主观心理投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眩晕的半殖民都市景观。学者史书美在其着作《现代性的诱惑》一书中强调了穆时英笔下半殖民主体深层心理的眩晕之感,认为这种主体在性情上颇使人惊奇地...
第三节严歌苓小说中男性群像的文学价值综上所述,中国大陆男性群像与美国华裔文学男性群像虽然都有去势化倾向,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不同的。首先,大陆作家的性别意识没有美国华裔作家的强烈,这主要表现在了对小说中男性群像的塑造上。大陆作家...
任何一个学科的命名、理念、及知识体系的建构都是繁复的,且是源远流长。以新文学和现代文学两者而言,如果去探究它们之间是哪一个概念最先使用的?是哪一个人最早提出来的?恐怕十分艰难,也似乎不会有定论。记得钱玄同曾说,创造新文学的第一人...
张恨水,这位曾被老舍先生赞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以其洋洋洒洒上千万言的创作位列中国现代作家最多产者之中。无论是其早期长篇创作中所流露出的名士才情、市民趣味,还是后期中短篇讽刺小说表现出来的犀利透彻,都给一代代读者留下了摸不去的印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