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的启示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其作品本身的价值--非常值得借鉴的鲜明的“科”与“幻”的创作特点,也有其外化的文化价值--在国内的异常火热并引起科幻热的现象和达到世界认可以及成功的文化输出,这都给今后的科幻创作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注重“科幻”与结合市场
科幻其实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文学类型,作家需要脑洞大开,所写的内容让人越觉得是真实可能发生的未来、越具有可信性越好,还要言简意赅地将复杂的科学幻想讲明白并为故事服务,让人产生兴趣而不是过多的隔阂感。科幻小说既要拥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合理运用科学知识,又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注重故事性,能做好一点不易,况且还要将两者兼顾。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科学性强、想象力丰富,并且情节吸引人、重视读者的阅读口味,最终赢得了口碑与读者,做到了文学与市场的结合。
(一)鲜明的“科”与“幻”
刘慈欣是“硬”科幻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少数达到世界科幻水平的作家,他之所以获得成功,也源于他的科学精神和知识带给他畅游宇宙的望远镜与显微镜,他作品中的“科”与“幻”是如此的鲜明和独特,而这一点正是中国科幻文学缺少和急需的。
在一百多年前,科幻小说是个让人觉得新奇的文学,但是现今的科学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不仅超出普通大众的想象,有一些甚至已经超出了科幻作家的想象了,可以说现实已经很科幻了,再创作出更科幻的作品并不容易。而科幻小说在分类上有一个杂糅的现象,科幻元素可以作为科幻小说区分于其他非科幻类别小说的关键,但是科幻元素又可以与很多其他类别的小说结合,并作为一种辅助成分出现,如悬疑、冒险、推理、恐怖、言情、历史、讽刺、军事等类别的小说都可以借用科幻元素,有不少科幻小说属于这种组合式的科幻。这就给了科幻创作一个广大的空间,可以不受类型的限制,但弊端则是容易弱化科幻的成分。比如,科幻和玄幻也有很多接合的部分,比如基因突变或宇宙辐射等带来的人体超能力这种类型的作品,就分不清是科幻还是奇幻。就像刘慈欣所言:
“让我们剥开科幻这个洋葱:最外层的是那些把科幻做为外衣的武侠和言情;然后是把现有的技术进行超前一步的应用所产生的故事;再向里是可能出现的技术和世界;以上三类是目前最常见的科幻,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其中所描写的世界都是运行在已知宇宙规律之下的。洋葱的心儿是这样一种科幻:它幻想的是宇宙规律,并在其上建立一个新世界。”
科幻引入中国后其归属、中心都随着时代发生过很多次变动,我们现在看到的带有哲学高度的作品是经过八十年代的争论后渐渐形成的,而年新生代作家又对此加入了这代人的理解,他们关注人类命运走向等宏大问题,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的还表达为了人类的未来可以牺牲自己的生活或者生命。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更新代科幻作家的作品与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又有很大区别,更加个性化,倾向于表达自身经验,对科技、未来的变化的直观感受,就算是出现终极关怀、人类整体关怀,也更贴近个体自我。这也使得新生代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宏大在他们的作品中部分消解。更新代科幻作家飞氘在 2014 年回答网友提问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的区别是什么时说,“科幻会给你一个貌似说的过去的‘科学’说法,虽然很多都是胡扯。”
他的说法虽然不能代表大众的看法,但作为一个科幻作家和科幻研究者,这个观点还是表明了科幻创作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多被归结为以自然科技为基础的硬科幻,靠的是科学本身的震撼力,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科学技术和概念的运用比较“写实”,含“科”量比较高,而且想象借力科学而瑰丽无边,这对作家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的要求很高。中国的科幻文学中,很多作家是从传统文学中借鉴文学经验,关注社会现实的“软”科幻比较多,而非常缺少自由开放的想象,缺少比较“硬”的科幻作品和具有科技精神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作家。不过刘慈欣独特的创作方式和习惯很难模仿,中国这类比较硬的科幻作品不多,还有很大的空间,非常需要科幻作家来进行探索和丰富。
(二)文学与市场的结合
如何在文学与市场、读者与作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很值得探讨问题。而科幻小说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两者兼顾,因为科幻小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文学类别,它一直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游走。这种可以畅谈新技术、未来人类走向等内容的小说,若算作具有深刻科技思考的严肃文学,其幻想成分和故事性又不那么“严肃”,如果算作故事跌宕起伏的通俗文学,其中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居多的结尾又无法让人获得愉快和放松。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就特别注意文学与市场的结合,这可以给我们的科幻文学创作带来一些启示。
刘慈欣对于科幻小说有着一种“理想主义”情结,并认为“科幻作品是理想主义在文学中的最后一个栖身之地。”
也许在没有比科幻文学更加幻想随心所欲又贴近现实的文学类别了。有读者将刘慈欣称为“科幻界的金庸”,也是不无道理的。
六十年代出生的刘慈欣虽然 1999 年才开始发表作品,但创作的风格仍然是受到了时代环境的影响,带有一些八十年代严肃文学的气质认为,夏烈认为“刘慈欣的想象力是通过走向未来重估历史与现实”,“是想象力与严肃精神的合一”.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当下,人们的日常充满着压抑和无味,平淡无趣的生活需要梦想,而通俗文学也正是因此而繁盛起来,满足人们无法实现的白日梦。科幻小说与一般通俗文学不同的是,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似乎不可能又真实可触的未来世界,让读者体会人生的另一种百态和宇宙的奥妙,这里还有消失了的爱国精神、很少被提及的生死哲学,甚至超越想象的宇宙畅游……如果对比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越发琐碎的叙事,和年轻一代越发关注自己的个人叙事,刘慈欣的作品是宏大和出其不意的,他的作品融合了一些武侠小说和英雄主义故事的特点,又对传统文化精神有很多回归,具有哲学思考和哲学深度。这在这个时代是很少有的,像是迟来的应该属于八十年代的文学,读者自然不会太少。
刘慈欣的很多科幻作品都是一种传奇书写,毕竟一个人影响或是改变了社会,甚至决定了人类的命运,这只能在科幻小说中容易出现。比如《中国太阳》中,一个农村孩子最终将人类的目光重新引向宇宙深处。有一些人认为这篇小说太“正能量”,不然,小说的重点是放在乡村孩子人生目标的巨大变化,而身份地位上升的过程。在当下,这种故事很容易引起类似的读后感,好像这么写就是给乡村孩子希望、现实很残酷云云。
从乡村孩子到太空探索者这样的非凡成长是更容易让人震撼的,作者想写的到底是一个重拾星际理想的传奇,而不是农村孩子奋斗指南。《球状闪电》中林云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的痴迷武器又敢想敢干、偏执到疯狂,这种人在现实中很少见。而《地球往事》中的章北海、维德等人,那种目标明确,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完全不顾虑道德的决然个性,也是现实中所难有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当然,这些与刘慈欣本身的理想主义倾向不无关系。但他自己也强调过,他会以一个科幻小说读者的角度去创作,除了他本事就是一个科幻迷以外,科幻文学市场的平淡也让他非常重视读者的感受。不过《死神永生》却给了他一个完全不同的反馈。在写作《地球往事》的过程中,写到第二部刘慈欣便将故事结束了,没想到反响很好,于是又继续了第三部的创作。但是这个时候的他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反思,尝试回归初衷展现宇宙震撼,比较任性写描绘了一个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都十分大的故事,离现实生活非常远。他并不看好《死神永生》的市场前景,但是正是第三部引起当年的科幻热,可见文学与市场并不是不相容的。当然前提还是由于作品足够优秀,让读者遇到种种未知,让人抬头仰望星空。这样的作品既是市场需要的,也是读者需要的。
二、国内国外双重文化价值
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外,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还具有双重的文化价值,他的《地球往事》系列不仅在国内引发了科幻热,并且进入了世界科幻文学的视野,让中国的科幻文学走向了世界。
(一)引发国内科幻热
刘慈欣 1999 年开始发表小说后,就以其新奇宏大的幻想吸引了众多读者。在《地球往事》之前他曾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2003 年)和《球状闪电》(2005年),此时科幻文学的市场还没有打开,两本书的销量都很一般。刘慈欣 2006 年至 2010年创作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主要讲了外星人将要入侵的前提下人类社会的各种反应和变化。外星入侵题材在中国虽不陌生但关注的人不多,但《地球往事》出版后随即成为最畅销的科幻小说,至今已经售出五十万套,网络电子书读者更是不计其数,很多读者都是在读过电子书后反过来买实体书的。《地球往事》引起了各个阶层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科幻小说来讲是从未有过的。
很多作家用作品对《地球往事》进行了回应式的创作。例如,青年科幻作家宝树在阅读《死神永生》后在网上随即创作了同人小说《三体 X》,并于 2011 年出版。科普作家汪洁于 2012 年出版了《外星人防御计划:地外文明搜寻史话》,讲述了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人类的外星文明探索史、费米悖论以及作者定制的防御计划,而刘慈欣在向人大代表的提议正是关于外星防御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生房誉在 2013 年出版了《爱、生命与希望:简明银河社会分析史》,虚构了未来人类在银河之中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内在逻辑,以此回应《地球往事》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
中科院航天史博士、科普作家赵洋于 2013 年出版了《太空将来时》,描绘了未来航天事业可能的样子,其中有一节还专门针对《地球往事》中出现的航天科技做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天体物理学家李淼 2014 年出版了《<三体>中的物理学》,解释了《地球往事》中的诸多科学原理,并以《地球往事》中出现的科学想象为切入点,对整个当代物理学做了系统的介绍。
主流文学界和学术界对科幻文学和刘慈欣的关注与研究从《死神永生》出版后有了显着的增加,2012 年 3 月号的《人民文学》刊登了刘慈欣的四篇短篇作品,上一次刊登科幻文学作品还是在三十多年前。近几年相关的学术论文更是之前的几倍,评论家和学者们很难不关注这个突然闯入视野的科幻作品。企业家们开始阅读《地球往事》并在论坛等场合谈论,网上也出现《降维攻击与世界下坠--当<三体>法则照进互联网的现实》等文章,《地球往事》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和降维武器的原理被运用到互联网行业现实当中,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甚至将其称为商业行为的“哲学书”.在航天领域也有很多《地球往事》的粉丝,相关研究机构甚至向刘慈欣咨询,这在中国是难得一见的,与之前打压科幻形成反差。
2014 年《地球往事》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以及 2015 年获得美国科幻文学雨果奖,又一次带动了国内科幻小说市场,这两年涌现了好多出版社出版的刘慈欣短篇小说集,基本上都是从刘慈欣以往的短篇小说中选取几篇集结成册的,跟风现象可谓火热。《死神永生》是 2010 年末出版的,至今已经五年多,期间刘慈欣只写过三篇短篇小说、一篇童话,也的确不能满足读者需要,加之后来刘慈欣知名度提升,以前那些质量不错的短篇小说就成了出版社的新目标。然而这一窝蜂地出版也再次展现了科幻小说领域好作品短缺的问题,对于小众的科幻文学,优秀的作品是一切的基础。
在读者方面,《地球往事》的粉丝队伍日渐壮大。在央视频道的一个科幻主题的访谈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一些观众突然高呼《三体》中地球三体运动的口号,让主持人非常惊诧。在网上出现了很多《地球往事》的周边商品,T 恤衫、徽章、项链、模型等等。
微博上出现了很多以三体人物命名的 ID,沿用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发表言论。有些网友为《三体》作词作曲,还用剪辑的科幻电影片段自制《三体》视频。而在美国的中国学生王壬自制的短片《水滴》,展现了《黑暗森林》中水滴对峙地球舰队的独特意境,成为2015 年豆瓣电影网站评分最高的短片。
《地球往事》不仅点亮了科幻文学市场,更是带动了科幻小说的产业化发展,《地球往事》小说改编的电影、舞台剧、游戏、电视剧纷纷开始制作运行。2014 年《三体》
电影开拍,将于 2016 年 7 月上映,并成为豆瓣电影网站 2015 年最受期待的电影。2016年 2 月网上出现了《三休之火星归来》这样山寨“三体”名字和海报的低成本科幻片,可见《三体》电影的热度还是不小的。
《地球往事》在文学和其他行业中引发了科幻热,甚至渗透到各个阶层和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但由于刘慈欣的风格比较独特,这还只是一个比较个别的现象。
其实近两年科幻文学看似火热,经常被媒体提起的却还是那些老名字。年轻作者还比较分化,拥有重量作品的作家还不多,可以看出中国的科幻发展的后劲不足,繁荣之期远未到来。
毕竟只有一个刘慈欣是无法撑起整个科幻文学界和科幻产业的,有很多文章对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影响范围多大表示担忧。即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成功,又有如此多的影视等改编,刘慈欣对科幻文学的看法一直都是非常冷静的,他早在 2000 年参加访谈的时候就表示出对影视、电子媒体的冲击下文学衰落的关注,并认为未来的科幻消费市场需要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体的结合来传播故事,而他的成功更是验证了他当年的观点。也许科幻影视与游戏的出现与增加,会在一方面促进科幻产业中基础环节--科幻文学的发展,但也可能影视与游戏的水平还无法达到要求,但我们总是迈出了这一步,只要不停下来,便是在路上了。
(二)进入世界科幻界
2014 年底,《三体》由刘宇昆翻译、美国 Tor 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英文读者的欢迎,很多人在阅读后成为刘慈欣的粉丝,Facebook 的 CEO 扎克伯格在 2015 年的“年度之书”中还推荐了《三体》并表示非常喜欢,美国总统奥巴马 2015 年圣诞新年假期的书单中也出现了《三体》这本书。美国亚马逊上《三体》获得了四星半的评价(五星满)。
英文版《三体》在 2014 年获得了美国星云奖最佳小说、轨迹奖最佳科幻小说、普罗米修斯最佳小说、坎贝尔纪念奖的提名,以及在 2015 年获得了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获得了美国科幻文学奖项,代表着中国的科幻文学已经有了达到世界水平的作品。
《三体》是从一个中国作家的角度讲述一个外星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故事,Tor 出版公司的编辑认为,《三体》有些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作品的风格,很能触动读者的回忆。《纽约时报》发表书评表示,《三体》为美国的科幻迷换换口味,“目前美国的很多顶尖科幻小说作家摒弃传统的外星人入侵情节,更青睐反映现实世界的题材,诸如气候变化和性别转变之类。”
截止至 2015 年底,英文版《三体》已有五个版本的实体书,全球销量已超过十一万册,另外还有有声读物、电子书等多种发行形式。由乔尔·马丁森翻译的《黑暗森林》英文版于 2015 年 8 月出版,也继续受到读者的喜爱,很多人表示迫不及待想看到下一部。由刘宇昆翻译的《死神永生》英文版将于 2016 年 4 月出版。
刘慈欣在《三体》英文版的后记中写到,人类的矛盾在于,对于地球上的同类的文明可以残忍毁灭,却认为有智慧的外星文明会对人类温柔以待,我们应该将这种善意转移到同类身上,而对太空保持警醒。“科幻是全人类的文学,它描述的是地球人共同关心的事情,因而科幻小说应该是最容易被不同国度的读者所共同理解的文学类型。总有一天,人类会像科幻小说中那样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而我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用等到外星人出现。”
可见,英文版《三体》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文化输出。《地球往事》虽然具有很多西方科幻的元素,刘慈欣也表示受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影响最大,但他的作品中还是多少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独特的想象力和意境塑造、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博爱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冀等等,都将给英文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