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陌上》中的家园之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4 共175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陌上》的现代性焦虑主题
  
  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个词语“变革”,谱写了人类文明史。时间进入现代化的今天,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我们的生活可谓日新月异。当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文明的同时,我们也经受着与过去剥离的疼痛,也感受着与过去告别的不舍,也不得不承受着与文明同在的副作用。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文明发展,正是当下最鲜明的时代风潮。这一场大的变革,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家园被压缩,被抽离,也被变革被发展着,于是他们向往着、期待着、躁动着、不安着、烦躁着、疼痛着、焦虑着……《陌上》所讲述的芳村是中国北方千百个普通乡村中的一员,芳村的人们正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的代表。《陌上》芳村在时代风潮裹挟之下的生存状态正是中国乡村生存状态的缩影。
  
  付秀莹曾经写道:“《陌上》写的是当下的中国乡村,是现在进行时态。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我试图写出这种剧烈变化中的人的精神处境,写出他们内心世界。其中一定有这个时代的波光云影,在这波光云影中,大约可以见出我们这个大时代的山河巨变。因此,《陌上》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芳村的命运,与我们身处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陌上》也不是优美的田园牧歌,仔细谛听的话,你肯定会听到悲怆之声,还有悠长的叹息。”[1]这悠长的叹息,便是乡村世界难以言说的现代性的焦虑。
  
  一、家园之忧
  
  这悠长的叹息,首先是对现代性冲击下家园不再的叹息。与鲁迅的大声疾呼不同,付秀莹乡土文学显得柔婉、细腻、不动声色。但就在看似不经意当中,却将一个被现代性围困的乡村刻画得入木三分。
  
  且看付秀莹笔下的皮革生意:“芳村这地方多做皮革生意。认真算起来,也有二三十年了吧。村子里,有不少人都靠着皮革发了财。也有人说,这皮革厉害,等着吧,这地方的水,往后都喝不得了。这话是真的。村子里,到处都臭烘烘的,大街小巷流着花花绿绿的污水。老辈人见了,就叹气。说这是造孽哩。叹气归叹气,有什么办法呢。钱不会说话,可是人们生生被钱叫着,谁还听得见叹气?上头也下过令,要治理。各家各户的小作坊,全都搬进村外的转鼓区去。上头风儿紧一阵松一阵,底下也就跟着一阵松一阵紧。后来倒是都搬进转鼓区了,可地下水的苦甜,谁知道呢?”[2]付秀莹并没有将大篇幅放在这上面,只是偶尔提上这么几句,看似不经意的书写,却暴露了芳村的隐疾,使整个小说有一股潜藏的危险在涌动着,使读者为芳村的命运担忧。
  
  本来以从事农业生产为根本的乡村,却经营起了皮革生意,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世界的戕害和冲击。这短短的几句话,不仅道出了皮革生意对环境的破坏,而且道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上头风儿紧一阵松一阵,底下也就跟着一阵松一阵紧”揭露了基层政府“两天大鱼,三天晒网”的不作为现实。“叹气归叹气,有什么办法呢。钱不会说话,可是人们生生被钱叫着,谁还听得见叹气?”两句话道出了人在金钱面前的屈服和无奈,也更深层次地揭露了中国人骨子里遇事得过且过、将就、凑合的惰性。作者并不隆重地大篇幅地写这一问题,而是镶嵌式地看似不经意地提上几句,在整个行文中几次出现,互为补充。“这地方做皮革,总也有三十多年了。
  
  这东西厉害,人们不敢喝自来水不说,更有一些人,不敢进村子,一进村子,就难受犯病,胸口紧,喘不上来气,头晕头疼。只好到外头打工去。看着小子那斑斑点点的胳膊,她心里真是疼,又怕又疼。小子这是舍着命挣钱哪。也不知道,往后上了年纪,有没有什么不好。如今村里人,年纪轻轻的,净得一些个稀奇古怪的病,难说不是这个闹的。”[1]
  
  芳村人早就感觉到了皮革生意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深深感到焦虑不安,但是仍然接受皮革生意的存在,而且还为了到皮革生意加工厂里打工托关系找人脉(翠台托香罗到大全厂子里打工),以到近处的加工厂里干活为荣,对经营皮革生意的大全、增志更是羡慕不已。芳村人为了眼前利益,置身体健康而不顾,本末倒置,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麻木和愚昧,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性的强大作用力,人们仿佛中了现代性的蛊毒,心智受到蒙昧,为了物欲的追求甚至把生命置之度外,这飞蛾扑火式的对物欲的追求,正体现了现代性的强大作用力,以及在现代性面前人的渺小和无奈。付秀莹语言表面看似波澜不惊,骨子里却透着一股狠劲。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