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台湾文学经典”评选活动在台湾文学史上的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5 共4186字
摘要

  台湾文学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受到两岸学界的高度关注,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海峡两岸从上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经历了30年的大隔绝。

  对于那个时期的大陆读者而言,海峡彼岸的文学都是国民党的文学,思想意识是落后的,表现内容是反动的,艺术价值是低下的。这一认识上的误区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扭正。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兴起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首先就是从对台湾文学的介绍开始的。《当代》1979年第3期刊出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这是最早在大陆公开发表的台湾当代文学作品。随后在短短数年里,大陆学界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迅速升温,推出了包括台湾文学史著作在内的一大批研究成果,台湾文学也进入了大学教材和课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台湾文学专题研究课程。随着作家文集的大量出版,研究论著的不断涌现,多种文学史著作的编写,特别是台湾文学乃至作家专题研究作为课程在高校的开设,余光中、白先勇、陈映真、王鼎钧、黄春明、洛夫、郑愁予等一批创作成就卓著的台湾作家在大陆获得了经典作家的地位。而由台湾文学研究起步,大陆学界逐渐将研究视角延伸到海外华文文学,进而形成了当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大格局。

  应该说,大陆学界在台湾文学的经典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正是在大陆学界的影响和推动下,台湾本土的学者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台湾文学。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文学一直未能得到台湾岛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其突出地表现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台湾学者对台湾文学的研究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往往是些零碎的评论,未能出现专门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岛内大学更未开设台湾文学课程。然而,进入90年代,在诸种因素包括大陆学界的影响下,岛内学者开始了对台湾文学的经典化。高校纷纷成立台湾文学系和台湾文学研究所,出现了一批专事台湾文学研究的学者,每年都有大量以台湾文学为选题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2012年,国立政治大学的陈芳明教授更是以一人之力,撰写出版了100余万字的《台湾新文学史》。

  在台湾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上世纪90年代末的"台湾文学经典"评选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其时,《联合报副刊》经过长时间的组织策划,整合了台湾地区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教育、文学编辑出版等多方文学资源,遴选出了30种"台湾文学经典".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活动如今虽早已烟消云散,但它在文学史的长河中,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运作方式及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思考和总结。

  一

  1998-1999年,当千禧年即将到来之际,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陈义芝策划了"台湾文学经典"评选活动。

  关于举办这项活动的主旨,陈义芝明确提出:"第一,为'台湾的'文学定位。强调'台湾',是为了让往后西方文学界或海外华文学界,可以明显区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不同。第二,为文学定位。……'台湾文学经典'的产生,试图还给大众对'文学'的清楚认知,并明晰地呈现一种比较严肃的、纯粹的文学本色。第三,为经典定位。……如果能寻找、并呈现出最美好的、具有原创性的经典,或许不失为重新汇聚,甚至增加文学人口的方式之一。"这项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选。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台湾大学学务长何寄澎、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瑞腾、诗人向阳、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彭小妍、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钟明德、小说家兼《读书人》主编苏伟贞等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作家、专家、学者经过酝酿讨论,在台湾战后新诗、小说、散文、戏剧、评论中,圈选、推荐出153本书参加复选。(2)复选。邀请主要任教于各大专院校,讲授现代文学及相关课程的91位专家(正式参与者67位)担任票选委员,在153本书中圈选出30本"台湾文学经典".经过统计,选出54本参加决选。(3)决选。由初选时的7位作家、专家、学者担任决选委员,经过票决最终选出30本"台湾文学经典".计小说10本,新诗7本,散文7本,戏剧3本,评论3本。

  1999年2月5日《联合副刊》向社会公布了30本"台湾文学经典"名单,引发了学术界、创作界和广大读者热烈的讨论。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报纸和刊物发表了80余篇报道和评论。

  "台湾文学经典"的评选,正反映了千禧年到来之际华文文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世纪之交,以经典化为主要内容,在海峡两岸都开展了文学经典的评选活动。中国大陆出现了多种"百年文学经典"选本,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百年百种优秀文学图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等。香港《亚洲周刊》更组织全球知名华人专家、作家,评选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台湾文学经典"的评选只是台湾文学经典化的第一个步骤。紧接着,在1999年3月19-21日,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委托,《联合报副刊》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台湾文学经典研讨会,邀请一批著名作家、学者用3天时间对30本经典进行了研讨、解读。会场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参加者有白发老翁,也有中学生,充分显示了人们对台湾文学经典高度的文学热情。这一活动对于引领人们理性地认识台湾文学经典,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经典文学的影响,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与之相呼应,各个出版社推出了30本"台湾文学经典"的新版本。各家书店在十分醒目的位置集中摆放这些经典作品,以方便读者选购。一时间,"台湾文学经典"成为读书人的热门话题。

  自然,"台湾文学经典"的评选及其后续活动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为什么只评选了30本,难道没有遗珠之憾?又如这一活动是《联合报副刊》主办的,如果换了一家机构另选一些评审委员是否会选出另一批经典作品?未入围的作家固然有些意见,即便是有作品入选的作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余光中的诗集《与永恒拔河》

  入选了"台湾文学经典",但他却认为:"《与永恒拔河》不一定是我的代表作,严格说起来,《白玉苦瓜》也许才称得上是。……如果《与永恒拔河》

  可以入选,我想我的散文起码也可入选。"又如洛夫听到其诗集《魔歌》获选时也感到意外,他觉得"最具原创性和思想高度"的应是《石室之死亡》。但这些显然不会影响到"台湾文学经典"的影响和传播。经过了严格的程序和权威专家评选出的经典很快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二

  "台湾文学经典"的评选及其后期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在多元化的时代,凝聚和整合了人们的文学共识。何谓台湾文学?1987年"解严"以后,随着政治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趋于多元。尤其对台湾文学的认识,掺入了多政治的因素。一些"台独"论者提出台湾文学是"台湾人"的文学,片面强调台湾文学的本土性,这种僵化的教条的"本土文学"观对台湾文学危害甚大,它既不符合台湾文学的实际,更造成了人们对台湾文学认知的混乱。如果这种观念居于主流的话,战后台湾一半以上的作家将会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此次"台湾文学经典"的评选从台湾文学的实际出发,不抱偏见,对"台湾文学"进行了认真的定义,努力寻找"台湾文学"最大的公约数。从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到白先勇的《台北人》、王文兴的《家变》,到陈映真的《将军族》、黄春明的《锣》、李昂的《杀夫》;从周梦蝶的《孤独国》、余光中的《与永恒拔河》,到郑愁予的《郑愁予诗集》、杨牧的《传说》;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琦君的《烟愁》,到陈冠学的《田园之秋》、简媜《女儿红》;从姚一苇的《姚一苇戏剧六种》,到张晓风的《晓风戏剧集》、赖声川等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从王梦鸥的《文艺美学》、到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等,这30本书代表了台湾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走向,显示出台湾文学的突出成就。

  何谓经典?所谓文学经典,指的应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

  经典是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但它同时需要人们去追寻,需要人们以明确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标准作为一个标竿去寻找。余光中、王鼎钧、白先勇、黄春明、郑愁予等已被公认为是台湾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他们的代表性作品显示了台湾文学在思想与艺术审美方面已达到的高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台湾文学经典"评选活动以"经典"的标准选出了30本经典。这反映了学术界、创作界和读者对经典的共同认知。而在随后的推广和传播过程中,通过召开研讨会、专家作家电视访谈等渠道,人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进一步凝聚成共识。

  二是在文学失去主体价值的时代,重新建构台湾文学的传统。

  台湾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着的。1945年以后,胡适、台静农、谢冰莹、林语堂、苏雪林、梁实秋等一批亲身参与过五四新文学建设的大陆作家陆续赴台,更直接地把五四新文学传统传播到台湾。50年代以后台湾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自由主义传统,以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潮,都与五四新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80年代以后众声喧哗的文学时代,台湾文学的传统渐渐为人遗忘和遮蔽。"台湾文学经典"显示出重新建构台湾文学的传统的努力,使人在对经典的重温中重新感受到传统的热度和力度。张爱玲《半生缘》的入选也正可以看出人们在这一方向上的努力。张爱玲被当作台湾作家自然较为勉强,但她对台湾作家产生的影响和对台湾文学发挥的作用不容低估,她的源于五四文学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台湾作家。《半生缘》的入选,正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人们对张爱玲文学传统的认同。

  三是在消费文化时代,重新确立人们的文学信仰,提振人们的文学信心。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台湾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即时的、流行的、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和文学大量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高雅的精致的文学日趋萎缩,文学的庄严感、崇高感、神圣感受到质疑和消解。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情形引发了一批有识之士的忧虑与深思。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构成内容,阅读经典,亲近传统,从经典中获取营养以不断地丰富滋养精神生活,这是现代人理性的精神追求。"台湾文学经典"以集中推出一批文学经典的方式向世人昭告,文学有着永恒的魅力。这对于重新确立人们的文学信仰,提振人们的文学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联合报副刊》组织的"台湾文学经典"评选活动,是台湾文学经典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引发了人们对台湾文学持续的关注和讨论,推动学界系统地总结台湾文学的传统,更深入地思考台湾文学的未来。它在日益物欲化的消费主义时代,以严肃的纯粹的文学本色坚守传统的文学立场和价值观,其彰显出的文学理想和文学信仰对新世纪台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