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

当前武术舞台剧的存在问题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03 共539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3 文化产业视域下武术舞台剧的存在问题
  
  4.3.1 文化产业视域下武术舞台剧内容形式单一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它应当肩负起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担当。搭乘文化产业这一快船,将武术与文化产业进行“跨界”与“融合”,以武术舞台剧的形成,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具备了文化交流功能的武术舞台剧完全可以成为以“文化输出品”走向世界,更好的促进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从而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武术舞台剧至今发展 10 多余载,在文化“走出去”的推动下传播的是风风火火。
  
  但是,从内容形式上来看,武术舞台剧的演出剧目比较单一,故事情节比较老套。据调查:少林功夫题材的武术舞台剧占据演出市场将近 7 成,而关于武侠小说题材、远古神话题材、历史典故题材和武术名家题材的武术舞台剧却很少。
  
  且大部分武术舞台剧的剧情内容基本都是围绕着少林传奇的故事展开的。基本剧情大致上讲述的都是:一个男主人公(或是无父无母的男主人公,或是帝王世家皇宫贵族被迫害的子嗣,或是被抛弃的孤儿等)自幼开始在少林寺习武,从小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生活,长大因为爱恨情仇(儿女情长、真相大白、为父报仇、手足相残等)的困惑,后在特殊的际遇下(或经高人点拨、或面壁思过、或得到武学秘籍等)及时悔悟,练成绝世武功后,成就一番事业的习武历程。这种故事主题或者剧情结构在武术舞台剧中是屡见不鲜,武术舞台剧如果还是一味的追求这种老套的叙事方式。照此发展下去,“如果没有创新思路,势必会缩短武术舞台剧生命周期,将不利于武术舞台剧的良性发展及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全面传播,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其次,就表演方式而言,目前的武术舞台剧总是一味的去追求高难度的空中技巧,看上去跟自由体操、竞技健美操动作很相似,动作表现为翻转难、速度快、腾空高、架势美等特点,虽然观赏性提高了,但是,武术本身所应当体现的攻防涵义、攻防意图、攻防情景却不见踪影,武术技术动作本身所应当表现出真实性、目的性和合理性也因为过度艺术化的加工或处理失去了武术技术动作的本来面貌。正是因为对武术技术技法表演定位不准,舞台语汇不能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得武术舞台剧从头到尾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武术舞台剧的生存根基是武术技术,在表演时,应以纯正武术为主,其他艺术形式为辅,武术技术核心应定位为技击。而现在功夫舞台剧为了提高舞台上的审美性、感染性、震撼性,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基本上往观赏性的方向在发展”长此以往下去,观众们会如何去理解中国武术?是“花拳绣腿”?还是“中看不中用”?如此,不仅不能很好的展示武术,反而会使人们对武术的认知产生负面的效果。
  
  4.3.2 文化产业视域下武术舞台剧专业人才匮乏
  

  4.3.2.1 武术表演艺术专业演出人才的匮乏
  
  “兵贵于精而不在于多”,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比数量更加重要。现代人才学认为:“人才质量的实质是指一个人的智能结构,而智能结构的基础是知识,心理表现是智力,行为表现是能力。人才的质量包括知识、智力和能力。”
  
  目前,在武术表演的市场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懂表演的不懂得武术专业技能,武术专业水平高的又不懂艺术表演”①,大多数从事武术表演的人员只是具有较出色的武术技能,却不具备舞台表演的能力。作为武术舞台剧演员的专业人才,除了具有武术技术技能之外,还应具备相应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表演能力。而现今,从事武术影视、武术舞台剧的武术演员大多数都是武术专业院校和武术馆校毕业的学生,专业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和武僧,因缺乏综合系统的表演艺术和文学知识的学习,大部分也只能做武戏的一般演员,替身或跑龙套,虽然具有较高的武术演练水平,可以保证剧中表演的精彩性,普遍存在着艺术理解力及表现力欠缺的问题,如在音乐的配合及剧情的表达中能力的欠缺。对艺术和乐感(节拍)的理解不足等等。通俗的来说,这类武术表演人才会“练”不会“演”.就目前武术舞台剧的发展而言,只会“练”而不会“演”的武术表演人才成为了制约武术舞台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武术舞台剧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其中最基本是要具备较高的武术技能和表演能力,而表演能力直接与所要演绎的人物性格、剧情的发展等等内容相关联,这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凭借一身出众的武术技能出道的影视武打明星李连杰、赵文卓、于海、于承惠、刘海龙、袁晓超、季春华等,是目前爱武术影视演员中的佼佼者,他们曾经都是专业武术运动员,但是他们都兼具了很高的武术技能水平和出色的艺术表演能力,这成为了他们能够奉献出优秀武术影视做平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武术舞台剧领域,像他们这样的人才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武术舞台剧的演员是否兼具武术和表演两个方面的能力,是决定武术舞台剧的水平和武术舞台剧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同一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以专业性的人才来保障,就武术舞台剧的表演人才而言,既会“练”、又会“演”的人才,才是武术舞台剧真正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4.3.2.2 武术舞台剧的专业制作人才的匮乏
  
  “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②一项事业要想得到积极蓬勃的发展,首先,人才是必须所具备的先决条件和本质基础,它是事业正常运营、体系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武术舞台剧是一种文化,他的魅力往往取决于创作者的修养和综合才干。”
  
  其次,观赏者的整体素质和艺术品位的体现,这样的艺术才能更加完整。武术舞台剧演员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懂得武术文化,艺术文化、武术表演、武术技术的专门演出人才,同时,还需要武术舞台剧剧目设计、武术舞台剧动作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制作人才。现如今,武术舞台剧剧目制作水平有待提高,懂武术又懂艺术能胜任制作武术舞台剧的武术专业人才几乎没有,可谓是凤毛麟角。
  
  纵观当前武术舞台剧的发展现状,剧目的设计与制作一直是国内外着名艺术编导参与的。例如,第一部以少林功夫为题材的舞台剧《沙弥走进少林》是由由来自于奥地利导演(Herbert Fchte)创作的;首部少林功夫武术舞台剧 《生命之轮》由英国导演麦卡·博吉思(Micha Bergese)执导;北京风情武术舞台剧《什刹海》是由中国着名导演赵安担任总导演的;武术舞台剧《少年中国梦》是由着名编导魏继贤导演的;堪称“中国第一武术艺术”的武术舞台剧《风中少林》是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冯双白创作的等等。这些大师级的制作人,是从舞台表演艺术的角度,将武术作为一种舞台元素、一种艺术形式,抽象的融入舞台剧之中。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是作为非武术专业的制作人从事着武术舞台剧的制作。
  
  武术舞台剧是以武术为出发点,以武术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他艺术为辅助的舞台剧。但事与愿违,能够从事武术舞台剧的剧目编排和设计的武术专业制作人才却是十分的匮乏。目前,我国武术高等教育领域,武术表演专业是经教育部专家组织严格论证、审批的一个新的武术专业。2012 年,上海体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第一批武术表演专业人才,随后沈阳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也相继开设此专业。武术表演专业是将武术和艺术表演融为一体的跨学科新专业,在动作类影视、舞台演绎、体育艺术、教学等工作中打造表演、动作创意、动作指导、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虽然,武术表演专业的出现虽然弥补了我国高等院校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的空白,可是在武术剧目制作、设计等方面的创作性专业人才很难培养,缺乏系统的、综合的培养方案。
  
  4.3.3 文化产业视域下武术舞台剧市场调控无序
  
  4.3.3.1 海外市场“风生水起”,国内市场“无人问津”
  
  目前,武术舞台剧的产业运作形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产自销的产业运作形式,从投入-生产-宣传-出品整个过程都是自己运作的。如:“中国最高级别的舞台演出剧目之一” 、“中国首部国学演出巨制”的《功夫诗·九卷》,是由保利演艺公司出品的;被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列入“优秀出口文化服务项目”和先后两次被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委评为“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的大型武术舞台剧《功夫传奇》,是由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出品。保利演艺公司和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都是资金雄厚和人际交往涉及面广的大型实力公司,他们不仅自主创作武术舞台剧作品,而且从编剧、导演、作曲、艺术指导、武术指导、灯光设计、舞美设计、音响设计、音乐设计都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有自己的武术、舞蹈明星表演团。
  
  第二种是由中方与外方合作的产业运作形式。如一方提供制作,另一方负责运作;或一方提供资金和市场运作,另一方负责制作、演出人员。这种形式是较为快捷的运作方式,是最为事半功倍的方法,各负其责,各取所长,创作出来的作品市场定位比较准确。例如,遵循“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述”理念的武术舞台剧《太极星云》,由国际一流团队执创。导演艾瑞克?威伦纽夫是一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加拿大导演,他在舞台多媒体设计有深刻造诣,擅长为传统舞台赋予更多媒体互动元素,对剧目演出做出颠覆性创意设计,是当代多媒体及视觉艺术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作曲家卢克?鲍威恩曾两次获得太阳马戏团最高荣誉双子奖;服装设计师米雷尔也曾多次获得各类世界级别的“最佳服装设计”殊荣,是一名出色的舞台服装设计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武术舞台剧走向更广的国际市场。但是,这种形式的局限性也很大,如果只是负责节目的质量和人员问题就会在自主知识产权权上有争议。同时,演出收入也不会太稳定,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第三种是以政府为主导型的产业运作形式。此种占据“天时地利”的制作方式在我国演出是市场上占据着很大优势。它能够最有效的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满足产品的需求,节目进程快、媒体介入快、社会关注快;市场定位准,节目制作精良,可循环性高,更能突出本土文化特色。例如:北京风情功夫剧《什刹海》(Kungfu Panda in Beijing)是一台拥有完全知识产权,融文化、旅游、体育多种领域创新性文化产业的旅游演出剧目,投资 4000 万元打造的一台融北京风情与中国功夫于一体的旅游常态演出剧目,从剧本创编、剧目设计、剧目制作、剧目编排等都为原创。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着名导演赵安担任总导演,剧目主创队伍汇聚了着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着名导演邓在军,作曲家徐沛东,舞蹈家左青以及电影《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艺术顾问吴彬等,如此造就了一台高品质、高水准的武术舞台剧。再比如,实景音乐大典《禅宗少林》也是运用了政府投资、市场运营的运作模式,这使得“登封旅游全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了 4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34%,其中入境客人近 15 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超过 1 亿元,同比增长42%,社会效益近 20 亿元。少林武术馆演武厅就接待达 200 万游客。”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方向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目前的武术舞台剧发展的主流市场一直在欧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武术舞台剧很难在国内的演艺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国内武术舞台剧的演出比较有局限性。只有一线发达的大城市才介入,观众根本不了解舞台剧是什么?更何谈武术舞台剧?21世纪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现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但中国人文环境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发达欧美国家的小孩子从小跟随父母出入各大舞台剧现场,从小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文化学习的习惯,并从中了解各国民族文化和异国风情。
  
  然而,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形成观看舞台剧的行为习惯。受众群体总是那一小部分人。例如,苏州科文中心虽然舞台剧演出不断,观看演出的观众始终是各大艺术院校或从事相关工作的老师和学生。社会各阶层人士,小孩子和中老年人很少出现。即使出现舞台剧剧场中,也是很难坚持观看到最后,基本上是半场过后人走大半。国内外观看环境差异大,绝大部分城市不具备武术舞台剧演出的条件。没有观众的参与,从而导致武术舞台剧国内市场比较低迷。
  
  4.3.3.2 演出市场“龙蛇混杂”,“趁火打劫”现象严重
  
  少林功夫让世界武术爱好者如痴如醉的追捧者,喜欢中国武术的外国友人也越来越多。21 世纪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下的武术舞台剧也融日中天,被美国媒体称为“震撼的表演”,展现了少林武术的巨大魅力。与此同时,在武术舞台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出现了盗用少林寺旗号的演出团体到国外进行商业演出从中谋其利益的“趁火打劫”的现象。这些团体基本上都是以借着国际艺术交流的旗号在外做盈利演出,甚至有意将“少林”与“少林寺”割裂开来,以损害少林寺形象为代价,从中谋求利益。国外市场是一片混乱。
  
  同时,随着文艺演出事业蓬勃发展,从国家到各地方政府陆陆续续出台了各种相关的政令法规。据初步统计,北京 1 年内注册相关演艺方面的文化传媒公司就达 500 家之多,而社会上正真的武术文化传媒公司却是寥寥无几。“舞台剧是一种运作周期长、投资大的项目,知名投资商单独投入资金时,怕市场反应欠佳, 收不回来成本,往往商演完见好就收,获取短期效应。”
  
  例如,《功夫诗·九卷》、《少林寺之武僧传奇》、《少年中国梦》、《左山传奇》、《 快乐少林》、《少林生命之轮》等武术舞台剧,或是只是图谋经济利益,往往收回成本之后别推出演艺市场;或是因为成本过高,很难持续在演艺市场长期进行演出……另外,演出市场缺乏武术专业经纪人,武术演出单位缺乏懂市场营销的综合型武术人才,导致许多武术资源没有得到优化整合。演出团队各自经营相互拆台、媒体介入较少、宣传力度不够,自标正宗的门派之争,急功近利的经营方略都是阻碍其传播发展的弊端之源。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