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孔子、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古今中外大凡获得成功的人,无一例外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8篇,供大家阅读指正。
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
摘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紧密结合,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小学生刚刚接受学校教育,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常言说,会做事的孩子会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社会进入新时代,面对独生子女,面对几代家人的溺爱和娇惯,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面对务工随迁人员子女,面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高度重视,潜心研究,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受益终生。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从小就立志成才、明礼诚信、勤奋好学、聪明伶俐……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凿壁偷光、司马光砸缸、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一个个故事都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终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学生在家中会做事,在学校就会学习,在社会便会有用武之地。
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从小家境贫寒,可他小时候喜欢读书,勤奋好学,爱做手工,心灵手巧,从不乱花钱,常常把大人给的零花钱用于买做手工的材料和工具,做手工时认真细心,不粗心,不马虎,做成了精致的风筝、风车、日晷等。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别人不注意的他能注意到,别人想不到的他能想到,就是因为他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他与同龄孩子相比,并不是天资最聪明的,然而就凭他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刻苦努力,十八岁考进了剑桥大学,走向成功,闻名于世。
2017年,甘肃定西籍考生魏祥,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他半身瘫痪,身残志坚,从小就刻苦勤奋,意志坚强,不病魔屈服,不被困难吓倒,面对疾病的折磨和失去父爱的痛苦,他依然能够努力学习,专心致志,取得优异的成绩,跨进了清华大学大门,令世人刮目相看。魏祥成功的背后无不折射出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毫无疑问地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先决条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处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自出生到接受基础教育,大多数的时间在父母身边,父母的影响极其重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在学校学知识、长技能,回到家里学习做人、做事,每一天,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们的榜样。父母的做法是最好的教科书,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行为习惯,时常折射着父母的影子,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常言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父母最重要的供养不是衣食住行,而是率先垂范。
(1)孩子学习做事心不在焉,易分心,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对策:家长不能急躁,要正确分析原因,放下手头的活,及时陪孩子学习或做事,培养他们的学习做事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认真做。作为家长,要耐心细致指导,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孩子一旦认真做事,要及时表扬鼓励。不能怕麻烦,持之以恒,直到良好习惯形成。
(2)孩子在生活中易冲动,情绪不够稳定,学习做事不遵守规则,日常生活中不遵守纪律,比较任性。面对如此情况,家长如何教育?
对策: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家长绝不能护短,要和老师沟通联系,保持一致,支持配合老师加强教育。在家里不认真学习,做事任性,生活中出现错误时,家长要及时纠正,不得拖延,不能时常顺从孩子,让其任性发展,要制定家规,大人和孩子一起遵守,带动孩子做事守规则,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习惯。平时要参与孩子的游戏,最好一起做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逐渐培养孩子行为习惯。
(3)孩子好动贪玩,无论何时何地,都安静不下来,到处乱摸,到处乱撞、乱闯,走起路来摸墙角,甚至乱涂乱画,不听大人劝阻,让人感觉是不听话的孩子。好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此种表现,都很头疼。究竟怎样做好呢?
对策: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不论干什么事,都要控制自己,要能静下心来做事。和孩子一起阅读、写毛笔字、下象棋等,要让孩子保持安静平和的心境。经常陪孩子外出,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和孩子共同参与一些规则性较强的小游戏,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控能力。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不容忽视
1. 转变观念,齐抓共管。
学校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地方。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教师要通过讲道理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遵守纪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觉排队,学会讲究卫生,学会按时完成作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作为教师,不管任什么课,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团结协作,形成齐抓共管之势,要在全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好习惯养成了,学习也就自觉了。
2. 教师率先垂范,给学生永远释放正能量。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耐心教导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直接影响他们,教师要时时释放正能量,率先垂范,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受益终生。
3. 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毫不松懈。
常言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小学生做事有恒心,能够坚持不懈,一定会走向成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从小养成坚持做完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的习惯,做事绝不可半途而废。教师要从小事抓起,从做小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写一次作业,打扫一次卫生,参加一次长跑比赛,都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毫不松懈。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意志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要靠天天坚持不懈努力,习惯成自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3.社会是人们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考场。
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是为孩子走向社会服务的,家长和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遵纪守法是要表现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社会才是考验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是否形成的场所。要让孩子们有目的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检验,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家庭和学校要始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让孩子们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锻炼优秀的意志品质。
新时代的教育,承载更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任重而道远,只有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高度重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每个孩子从小形成好习惯和好品质,个个品学兼优,人人德才兼备,伟大的中国梦必将实现,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卢建华.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2]任小华.如何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
[3]王元伟.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21).
[4]董杰.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听和深度思考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
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第二篇:如何利用家庭和学校环境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
摘要:当前, 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识。自提出素质教育理念以后, 小学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需要我国小学教学体系能够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 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 主要从家庭氛围的营造, 学校校园文化的打造和家校共育联动三个主要方面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真正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养成教育; 家庭; 学校;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和学校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如何利用家庭、学校这一重要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一、营造家庭氛围,做好榜样引领
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
1.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雨露阳光。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爱,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身教胜于言教,过程决定结果。
孩子对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并在实际生活中模仿应用。所以有教养的父母示范给孩子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文明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和善的笑容,阳光向上的心态。
3. 学会倾听,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父母在家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有些家长习惯高高在上,对孩子的诉求、所思所想缺乏耐心和热情,认为孩子思维幼稚,不可听也不可信。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合格的家长既是孩子的榜样,也是朋友,急之所急,想之所想,倾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烦恼,这样和孩子的距离就拉近了不少,父母的教育思想也才能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
二、激活校园文化,创设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1. 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育人环境。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它和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学校教育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有针对性,它会很明白地告诉学生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正面的会肯定和表扬,负面的会批评和惩戒,并通过相关的制度措施来引导约束。所以,学校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 创设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较深的影响。
一是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校风、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能对每一个人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校风和班风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起着制约作用,对好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强化和激励作用。
二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征文比赛、读书活动、体育运动会等,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拓展他们的爱好特长,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树立自信,发展自我,健康成长。
三是通过校园固有的仪式活动如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入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树立爱国、奉献、责任、担当的远大理想,建立团结、友爱、信赖、关心、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些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三、做好家校沟通,整合育人资源
1. 加强家校沟通,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长可以给予的教育环境,这样充分整合两者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学生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健康成长,把不良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2. 加强家校沟通,有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为人处世的态度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已有行为。如果家长的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甚至家长的消极影响会“消解”学校的教育成果。教师若能和家长合作深入地交流、沟通,让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和学校达成共识,形成默契,则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大教学观[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 (2) .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 2016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