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患关系论文 >

医疗剧在医患沟通中的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17 共4596字
论文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风靡荧屏的美国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开始,到之后的《实习医生格蕾》、《周一清晨》,医疗剧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日本医疗剧如《救命病栋24小时》、《白色巨塔》等体现了对美国医疗剧的继承和超越,具有浓厚的本土化特色。我国医疗剧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以《医者仁心》、《心术》为代表的医疗剧热播,社会反响强烈。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容易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剧客观地呈现了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用艺术的方式架起了医院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在此,从医疗剧在医患沟通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探讨医患之间的误解、了解、理解与和解。

  1 医患间的误解

  理想的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受到患者的信任和委托,保障患者的健康利益不受损害并且有所促进而与患者形成的一种信托关系,医患之间是一种信任与被信任、尊重与被尊重的社会伦理关系。目前,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使彼此都心存戒备,这种角色错位加深了彼此间的误解。

  1.1患者对医学的误解:就医期望值过高

  医学绝非无所不知,医生绝非无所不能。大多数医疗纠纷都是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医疗期望值过高而引起。

  1.1.1医学的有限性20世纪以来,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疗事业的进步,然而,人类对医学的认识还很有限,医学对于很多疾病是无能为力的。形象地说,医学是一头大象,人类摸了几千年,总算摸出一个端倪来[1]19。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加之复杂的患者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2]。社会应承认医学的探索性,医学永远也无法包治百病,无法在疾病和健康领域全知全能,正如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来去匆匆以及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的出现。患者往往可以接受医疗行为的总体成功概率,但对于发生在自身的不理想结果不能理性接受。

  1.1.2医疗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医疗是高风险行业,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疾病发展的不可预知性、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医疗差错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医疗风险的发生。对医学知识和能力的了解不足往往使患者忽略医疗过程所存在的潜在风险。

  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表了以医疗差错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孰能无错,建立更安全的健康照护系统》,该报告估计美国每年有44 000人~98 000人死于医疗差错,远远超过美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乳腺癌、艾滋病的人数[3][1]345。医学界不断地为降低医疗差错做不懈的努力,《周一清晨》中切尔西综合医院每周一早晨召开的病例研讨会对医疗实践中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尖锐的质询,促进行业的反思。社会应当认识到医生是人而不是神,期望医生不出现任何差错是不够理性的,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应该共同承担潜在的医疗风险。

  1.2 医生对患者的误解:防御性医疗

  防御性医疗是指医务人员为了减少医疗风险而实施偏离规范化医疗服务准则的医疗行为,是医生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1.2.1技术性防御医务人员把患者设定为假想对立方,过度放大潜在风险,为避免医疗纠纷而对患者提供非最佳需要的诊疗。医生倾向选择更多、更新、更高尖的检查和诊疗措施以防误诊和治疗效果不佳,当患者抢救前景不确定、不乐观、有风险而家属态度不明朗时,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敢冒险抢救危重患者[4]。在诊断过程中作“家长”,让患者进行各种非必需的辅助检查,不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还可能延误急重症患者的治疗时机;在治疗方案选择过程中作“孩子”,简单听从患者或家属意见,放弃为患者提供适宜的专业指导,帮助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1.2.2情感性防御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医疗仪器设备介入医疗活动中,传统诊断方式中的视、触、叩、听被辅助检查所替代,医患关系呈现物化的趋势,医患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趋于减少。医务人员态度不良是引起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如对待患者缺乏同情心、对医学专业术语不做解释、态度生硬打断患者主诉等。着名的外科学家裘法祖曾说:“痛苦无法显影,影像没有体温。”医患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医患信任的基础上,而医务人员应在医患沟通中承担主动职责。

  2 医疗剧在医患沟通中的意义

  医疗剧通过客观真实地呈现当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彼此更多了解和理解,只要医患双方跨越相互戒备和防范的鸿沟,真诚沟通,就一定能共建和谐。

  2.1真实促进患者对医学的了解

  医疗剧真实展现专业的医疗知识、紧张的工作情景,让大众对医院、医生、病房和手术台少了几分陌生感、神秘感甚至恐惧感,促进医患之间的了解。

  2.1.1展示医学专业性美日医疗剧在医学专业性的把握和展示上比较精准,专业化的病情诊断与救治行为成为医疗剧的特点之一。《急诊室的故事》的编剧Michael Crichton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周一清晨》的编剧Sanjay Gupta是执业的神经外科医生,医学专业背景及在制作过程中请医学专家指导,对所有细节的真实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医疗剧的专业化特质可以向公众普及医疗知识、传递健康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医患知识不对称的现状,有助于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美国一位10岁小女孩通过在《实习医生格蕾》里学到的心肺复苏术挽救了母亲的生命。我国医疗剧在医疗救治场面的真实性及医学知识展现的专业性上仍亟待提升。

  2.1.2展示医学的有限性患者对医生和医疗技术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希望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然而,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医学的有限性决定了只有少数疾病可以治愈。只有大众都拥有了知敬畏、有品质、有尊严的生命观和医疗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患纠纷的出现[5]。医疗剧不仅仅展现医学的救死扶伤,还有医学的无力回天,如《心术》中家族病患者赖月金脑部手术成功但最终死于心脏血管先天畸形,《实习医生格蕾》中George的父亲、Grey的继母等医生的至亲最终死亡都在潜移默化中使观众了解了医学的有限性。

  2.1.3展示医疗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心术》开篇所述患者陈平的案例即展示了医疗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及现阶段社会各方对医疗风险的不当处置。谷超华医生在无法联系到车祸外伤患者家属的情况下未经签字给患者做了急诊手术,手术成功,在与患者家属交谈病情时,患者突发应激性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剧情发展反映了患者家属、媒体、医院在事件处理中的错位,患者家属将医生告上法庭、医院“丢卒保车”、媒体失实报道,谷医生愤然辞职。观众在为谷医生惋惜的同时也了解到医疗风险的存在。美国医疗剧对医疗差错也有客观的呈现,在《实习医生格蕾》第一季第5集中,实习医生Grey因主动报告手术中指甲划破患者心脏面对律师时,心脏外科主治医生Burke坦承曾在手术中把纱布遗留在患者体内,呼吁医生报告医疗差错并得到谅解。医疗剧在展示医疗风险的同时引发社会对体制改革应对医疗风险的反思。

  2.2 真诚促成医患之间的理解

  医疗剧通过对现状真诚的艺术性表达,让观众暂时从医患身份中抽离,用第三方的视角重新审视医患关系并换位思考,促成医患之间的理解。

  2.2.1医生对患者的理解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在促进人类医疗保健事业进步的同时也使现代临床医学陷入了以“疾病、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怪圈,医学需要回归以“患者”为中心,医生需要树立医学人文精神。患者在遭受疾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付给医生,医生应设身处地感受患者的恐惧和痛苦,给予其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心术》中刘晨曦医生的女儿南南患有尿毒症,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使他十分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束手无措,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理念,南南最终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一个生命因为另一个生命的奉献而延续,这诠释了全剧的主题。

  2.2.2患者对医生的理解医疗剧真实展现医生的工作状态,紧张、忙碌、压力、风险,《实习医生格蕾》中院方为减少医疗差错而强制要求医生适时休息。医疗工作充满未知风险,我国医生在承担高风险、高强度工作的同时却得不到社会的尊重甚至安全的保障,心力交瘁使医生幸福感降低。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橄榄型”,医生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绝大多数医生每天都在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医者仁心》的人物塑造有无良医生王冬,但更有坚守职业理想的钟立行、武明训、江一丹……社会应该理解医生作为凡人的困境,给他们更多的信任和尊重,让医生能够在更为宽松的医疗环境中行医。

  《医者仁心》播出后,一位正与医院产生纠纷的患者家属对拍摄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的负责人说:“本来我不甘心,还要同你们纠缠下去的,但看了电视剧,觉得你们也很难,我站在你们的角度就能理解了,我就签字了吧。”[6]

  2.3 沟通促成医患间的和解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的共同愿望,医生和患者在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沟通、相互包容,医患之间的和解并不是乌托邦。王一方评价《医者仁心》是600万医务工作者与13亿全国人民的一次大沟通,是心灵的甘泉[6]。医患关系紧张是由一次次医患交往中的具体问题交织而成的,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每一次医患交往中双方的小沟通。

  2.3.1医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医院应当转变理念,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提供人性化服务,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在掌握精湛医术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医生乐观的情绪,鼓励的话语,轻松的气氛会使患者放心,使患者对医院对医生有信心,同样医生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应始终保持好心情,这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有益的[2]。医患沟通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语言,医生的情感流露、行为方式都是沟通的媒介,能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共情。

  《心术》第30集中医生“孤美人”在经历甲状腺癌之后,体会到患者的心情与痛苦,感悟“以前觉得病人不可理喻,现在觉得他们挺好沟通的,问题不在他们,出在我的身上”,一改之前的冷漠,涅盘成全院赞誉度最高的医生。《医者仁心》结尾武明训医生很自责在大学生王欢的二次肾移植救治过程中与患者家属沟通不够,法庭上代理人钟立行医生与患者的深入沟通给现实以警醒。

  2.3.2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包容社会长期以来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患者及家属应该理解,改革中的医疗体制问题不应由身处医疗一线的医生买单。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医患和解所必不可少的,患者应放下对整个医疗行业的警惕,在疾病诊治方案的选择过程中与医生进行坦诚的沟通,听取医生专业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心术》结尾赖月金的父亲带着另一个家族病的孩子来到医院治疗,体现了社会对医患互信的期望。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不是报复,而是原谅,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差错的包容将鞭策医生更好地救死扶伤。《心术》第18集中革命功臣李静云因医生郑艾平的疏忽而死亡,医院承担全责,但家属原谅了医院,希望医院“正视它,放下它”,以此为教训更严谨地对待患者,“能够少犯错,甚至不犯错”,要求郑医生做一名负责任的好医生。

  医患矛盾是市场经济大潮在医疗领域积蓄而成的阵痛,我国的医改还在不断摸索中,促成医患和解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如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呼吁媒体正确引导等。医疗剧已经初步体现了其社会职能,应当敢于直面医疗体制的缺陷,深刻剖析医患矛盾,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方.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朱宁.信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1):14-16.
  [3] 李国炜,陈琴.医疗错误流行病学研究在我国亟待勃兴[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5):3170-3171.
  [4] 何权瀛.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J].医学与哲学,2013,34(1A):6-8.
  [5] 邓寒梅.21世纪初电视剧中的医患关系审视与伦理重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113-117.
  [6] 王风.戏里戏外医者仁心[J].中国医院院长,2011(5):38-4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医患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