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微课的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2 共346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微课相关理论分析

  2.1 微课的相关概述。

  2.1.1 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

  随着 Web 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在教育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促发了人们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及创新的反思,与此同时,与学习方式相适用的一些学习资源也开始涌现,如当前备受关注且探讨较多的"微课"、"微课程"、"微视频"、"微型课程"等。然而,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哪?为了避免人们混淆类似概念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进一步明确本研究中关于微课的定义,笔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

  2008 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把"微课程"界定为一种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时长大约为 60 秒,是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目的实际教学内容,并非是为微型教学而特地开发的微内容。目前国内关于微课程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不同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微课程的名称设定也不相同。笔者对国内目前较为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了以下梳理。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这些概念都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无论是微课还是微课程,其核心内容都是微视频(课例片段),视频内容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

  可以看出有些学者将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等同,而有的学者基于"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定位将微课和微课程区分开来。基于以上的梳理分析,笔者对本论文中识字类"微课"进行定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围绕关于识字的某个主题或知识点、能力点进行精心化的教学设计,应用 ppt 软件或是录屏、摄像软件等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时长约 10 分钟左右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课堂学习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2.1.2 微课的特点。

  1.短小精悍。

  微课的典型特点就体现在"微"上,"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长方面,微课的时长大约在 10 分钟左右,相对传统的网络课程来说,时长稍短,这种短时长有利于资源的传输和共享,而且,相对而言加载速度更快,播放就更为流畅。另一方面表现在容量上,时长的短小势必会对呈现的内容有所影响,传统课程所呈现的大量内容在微课中并不能实现,微课所呈现的内容仅仅是传统网络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主题的浓缩和精华,它剔除了传统网络课程中一些无关紧要、重复、冗余的内容,而是直接切入其核心内容,显而易见,与以前相比内容就更为精炼。这种短时长、精炼化的内容更为满足如今这个"速食"社会的需求。

  2.具有多媒体的特性,形象具体,多种感官刺激。

  微课的呈现媒体是微视频,微视频包含多种媒体元素,集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为一体。它的表现方式更为形象具体,对比于文字和图片的结合来说,它更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让学习者更加的清晰明了,简单易懂,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

  3.知识点聚焦。

  根据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长是有限并且短暂的,人不可能长时间的高效地接受信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收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微课由于其短小的特征,其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面相对而言更为单一,一般选择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重难点、疑难点、易错点作为其所要呈现的内容,知识点更为聚焦,内容精炼,没有冗余,具有针对性、贴切性,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保持住学生的短暂的学习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具有很强的校本性。

  从目前来看,"微课"的研究在国内各大高校和中小学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致力于对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很多学校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微课,这些微课都是基于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因素,经过综合考虑和衡量后,由各学科教师独立设计和开发符合本校教学情况以及学科教学情况的微课资源,因此微课具有鲜明的校本性。

  2.2 微课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所不同,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对学生的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知识的获取不再是通过被动的灌输,而是通过学习者自身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所得,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灌输者,他们的角色发生转变,他们开始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主动地探索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出发点,而如今在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更多地提倡以"学"为中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有出发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将学习兴趣逐渐转化为学习动机并长久保持,进而使得学习更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微课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围绕如何促进学习主体进行意义建构,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微课的核心内是教学内容,是学习的重难点、疑点。对于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需要建构主义的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特点,在微课的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为学习者的学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识字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识字类微课的设计时,设计者要注意综合利用媒体素材,为学习者搭建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的情境,如根据汉字造字的原理,使独体字形象化或模拟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应用等。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减少知识和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以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2.2.2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最早由着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是个体自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变化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皮亚杰通过对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分析,将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区分成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语文微课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认知发展理论强调适应发展的教育,即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要与学生的认知相互适用。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同时也有关注其思维的的过程,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承认教学过程中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方面的启示:

  1.对识字类微课教学内容选择和编排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结构都是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前期分析,了解他们的年龄阶段,以及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然后在进一步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应稍微高于目前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同化、顺应达到认知的平衡,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图式。

  2.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启示。

  教学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活动,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要有所差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有限,还不能够具备同化和吸收一些具体知识的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多偏向讲授法和演示法,而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可采取讲授法,合作学习法以及训练实践为主,辅助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学科内容差异也有关系,不同学科内容所采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如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生字词,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种往往需要通过文字辅以图片、通过实例的方式进行讲解,后者往往需要通过动画视频等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掌握。除此之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学媒体的选择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那么媒体设计的重点就要落在如何实施形象化教学上,满足学生的直观、形象的思维图式的需求上,可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多媒体素材。

  3.对教学策略的启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一定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和学生的能力相互匹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