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认知语言学下的电影语言幽默研究
【绪论 第一章】幽默的认知语言学文献综述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3.1】以标记象似性分析《泰囧》中的幽默及其局限性
【3.2】以框架理论分析《泰囧》中的言语幽默及其局限性
【3.3】以新模式诠释《泰囧》中的语言幽默
【结语/参考文献】电影泰囧中的幽默语言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框架
标记象似性理论和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本章中作者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及以此分析言语幽默的相关研究,随后提出将这两种理论的互补性,并说明采用两者相结合分析言语幽默的这种新模式的可行性。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象似观理论
一、象似性的定义
在人类语言学和哲学的发展进程中,对于语言的随意性和象似性的分歧始终存在,直至今日,语言的这两个特性仍然不能被严格地割裂。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人脑内部机制的产物,其本质是随意性;而另一些语言学家则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其真正属性,应该被语言学习者广泛接受。
对于象似性这个名词,一般认为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狭义的象似指的是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而广义的理解则是驱动性,这里指的象似性是广义的。皮尔斯首先对索绪尔当年的“语言的所指与能指都是随意的、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这一观点产生不同看法 ,并提出符号三分法(icon, index,symbol),其中使用象似性(iconicity)来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关系,并提出语言的形式和其意义之间是存在某种相似性的。①Haiman 将标记象似性认定为一系列的信号,其代表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形式相关。② 1988 年许国璋将iconicity 这个词翻译为“象似性” 后,这一概念很快引起了国内语言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沈家煊将象似性定义为所指与被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有理可证的。③语言的象似性是与语言的随意性相对的,同时语言结构本身直接是人类思维的反映。王寅于 2009 年对象似性的诠释是语言符号在声音、形式或结构上存在某种相似性反映。① .这种反映并不是严格遵照外部世界的投射,而是指产生语言形式与其相对应的含义之间的心理动机。相似性指的是两者或多者之间相近性。
然而,这种相似性并不等同于象似性,相似性是象似性的上义词,比后者的意义更加宽泛。
尽管对于象似性的定义并不相同,但这些定义却存在着共通之处,即象似性表达语言形式与其所代表意义之间的关系。
二。象似性的分类
皮尔斯于 1940 年对象似符号进行分类:图像、图表及隐喻。根据他的这个分类方式,可以将象似性分为:图像象似、图表象似及隐喻象似。后来 Haiman 认为与图像象似相比,图表象似中包含多个元素,即复杂结构。他将图表象似又划分为同形性和动机性。王寅将象似性划分为: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法象似性。②我们将象似性的分类表示如下:
三。标记象似性准则
尽管有很多种象似性,但本文只使用标记象似理论。由不标记到标记的顺序与自然语序关系密切。语言学家通常认为,尽管言语表达有两种,即标记语句和未标记语句,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冗长的、难懂的或荒诞的表达,即标记式语句式表达,而一旦使用,必定保证与一定的、有标记目的或效果保持某种象似性。
侯国金认为,原则上由传统的标记理论发展而来的“标记假说”是正确的。同时标记性存在一定强弱梯度,不同的标记梯度的标记式出现频率之多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广泛的关注。这个假说其主要含义是:a)用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来判断话语的标记价值,b)以语言学角度综合处理形式与意义关系的标记价值,c)以元语言角度考察语用原则在语言交流中的标记价值,d)把建立的假说运用在不同的交际话语的解释中,标记象似性的准则如下表:
“标记”这个方法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是一种很方便的研究手段,同时它也是信息处理机制的认知术语。“无标记”一般代表这个语句只有普通的含义,而“标记”则代表语句中有特殊或附加含义。有标记的话语意味着它需要听者使用更多的相关知识来解读 .在一段话语中,标记意味着复杂的思维认知过程。Givon 对于标记和未标记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个标准①:
结构复杂性:即标记语句比未标记语句更加复杂。
频率多少性:即标记语句比未标记语句出现次数更少,从认知角度来解读,其凸显性更强;未标记语句则相反。
认知复杂性:从认知角度来看,标记语句更加深奥,它需要听者使用更多的思维活动和更多时间来分析其真正含义,而非标记语句没有这一特点。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
一。框架理论的定义
“框架”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着名的英国心理学家 Frderick Bartlett 所引进的,他将这个定义由科学研究领域应用于人类的认知范畴。他证明了“期望”这个词,对于人类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某种框架展示出来。然后,框架这个词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随后在 1974 年,当美国人 Goffman第一次将这个词引入交际领域,他将框架这个概念用来表示“诠释的框架”,意为他人可以为所发生的事来定义、理解、证明和定性,最终用来表达意义、经历并指导行为。②而 Entman 第一个将这个词汇引用到教育媒体手段的,他说,框架基本包括遴选和凸显,其运作机制是先选取已知事物的某个方面,使之在交际层面中更加凸显,这样就会推动一个明显的问题定义、随机解读、道德评价、和/或相关建议提出等诸如此类的过程。③ Gitlin 后来扩展了 Goffman 的定义,他认为“教育媒体框架”是“不论其过程是视觉还是语言,信号处理者们都通过这个连续的认知结构、诠释、展现,在选择、排除及展现中组织框架”.
在 20 世纪 70 年代,Charles Fillmore 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领域,他在这所研究领域内中定义了多个概念。鉴于很多语言学词汇都被称为“场景”,框架这个词又被重新从认知角度而不是单纯语言学角度被定义。在 1985 年,他成功实现了对框架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这个词被定义为“特别的独立框架体系、知识或连贯性的经验架构”.后来,他指出框架的含义一定要和其知识结构相匹配,这样译者的经历、背景才能体现出来。①二。框架理论的准则
随着认知及语言学习的开展,需要以一个事物作为模版进行研究,Fillmore开创了框架理论,以此为模版,语言学习者才有可能解读其经验、建构其信息、在陌生环境与陌生人打交道、创造自己的内部世界。在这些过程中,人们要具有语言输出及处理信息能力。因此,说话者的语言和其语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的二十年间,认知语言研究进入繁荣期,对于框架理论的研究拓展到各个方面,框架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事实概念序列的认识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框架被认为是语言建构的基本,现在成了进行语言理解、信息建立、及社会工作的认知方式。
副框架及框架系统: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头脑中产生一致的框架非常重要。
人们可能根据一个框架中最小的元素来激发产生整体,然而,由于事物的多面性,由同一元素产生不同的框架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这些属于一个体系的不同框架被称为框架系统。②除了总系统,还有一些小的子框架,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知识结构或总框架的特定信息。如:(吃早饭)、(上下车)、(买车票)、(去上班)、(回到家)都是(上班)这个总框架中的子框架。因为全世界上班的过程基本类似,所以子框架与总框架不会有太大差别,但是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信仰和语言习惯,而这些不同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况,因此总框架和子框架中的内容,因为不同的人地域文化经历等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不胜枚举。比如:“我的母亲是工人”(My mother is a worker.)这句话,这句话说给外国人听很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如果在前面加上限定词“工厂里的”这几个字,外国人就会理解,原因在于英语中“工人”这个词一般指代从事体力工作或脑力劳动的人,而这样的词在汉语中的指代范围是不一样的,工人这个词在汉语中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汉语中“他在工厂工作”强调他工作的地点,这要求听者和说者对于“工厂”这个词都有类似的概念。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在框架结构和框架体系中的不同使得英汉之间很多词汇意义不对等,如前面例子中的“工人”这个词,汉语中的“工人”指代在工厂从事体力工作的人,即认知框架属于“工厂”;同时也属于“工作”这个认知框架,这个框架要比“工厂”这个框架含义广泛得多,因此“工厂工作的人”框架含义小于“工人”的含义,在任何其它地方从事工作的人都可以是工人,在将这个词翻译为英语时,就要同时启用子框架,这个子框架有两个意义:第一代表含义本身,第二代表子框架的认知机制。这样,英语使用者就能通过认知机制的子框架明白“工人”在汉语中的真实含义。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只在他有工作,不论他的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形式或工作系统英语都是一个单词,如果没有子框架,这个词无法表达其他意义。
首先,工作这个词的修饰语不仅是子框架的认知概念,更代表子框架的类别。
如“黑龙江大学工作人员”这个词,其中的“黑龙江大学”这个修饰语是其子框架(黑龙江大学)的触发词,同时其类别“黑龙江大学”代表子框架(黑龙江大学)。第二子框架的触发词不仅可以作为前置修饰词还能作为后饰修饰词以及其它一些句法位置。例如:“一位老太太想要拦下去工厂的大巴车。”这句话中“大巴车”这个词的子框架为“去工厂的”,这是其触发词。第三,属于不同子框架的词汇可能在语义上有重叠,例如,“工厂工人”和“农场工人”在认知角度来说是不同的,整体来说,重叠的部分比不同的部分多,因此这两个词都是可用的。
总之,“工人”这个词归属于“工作”这个框架中,因此有工作的人都属于这个框架内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修饰词,(不论是前置修饰词还是后置修饰词)或语言表达来激活子框架,人们就不会在触发词的提示下理解这个词。这就是英语使用者对于汉语的“我母亲是一个工人”(My mother is a worker.)这句话如此困惑的原因。
三。框架理论的特点
总而言之,认知框架有如下特点:首先,认知框架中包含一些特定因素,每个特定因素都代表着一个某个范畴。如着名的商务处理框架中,甲有钱而乙有甲想要购买的货物,理所当然地,两个人会就商品价格达成一致。在交易时甲给乙货物同时乙给甲货币,最后结果是甲拥有了货物而乙拥有了货币,而双方达成了协议是交易的先决条件,我们能得出结论代表某些范围的固定因素被包括在这个框架中,比如:买者、卖者、货币和商品,再如在“学校”这个框架内,包括学生、教师、教学楼、教学仪器、教学任务及考试等基本因素。
此外,某个特定框架中一定会有一些认知元素可供选择,即描述同样的情况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认知元素来处理。其结果是当认知元素转移时,一个框架内的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够合并,反之亦然。每个句子会由于选取不同的单词和语用结构,基于情境产生不同的认知框架。比如,“李明付给张三 500 元买下了电脑。”
和“张三以 500 元卖给李明电脑。”这两句话中,由于描述的是同一个情境,其表达含义基本相同,都激活了商务处理框架,前一个句子以买者的角度描述后一个句子以卖者的角度描述。最后,同一个框架内的元素联系密切,一但提到了其中一个因素,其它因素也会被激发。如,认知元素“电视剧”中隶属于“看电视剧”
这个框架,而这个框架中其它因素还有很多,如“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等。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一旦理解了语言表达的含义就会激发其内部认知框架。
第三节 两种理论的互补性
标记象似性对于分析幽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并不因为幽默的言语的独特现象,而是因为文本并不是直接产生幽默的,文本中所包含的言语幽默要在听众在思维中进行分析解读的过程才能产生。①这个特点将认知标记象似性理论与其它语义幽默理论相区别,也就是说,没有头脑中的对标记性语句的认知动态解读,我们不会明白幽默的含义。
人类所创造的目的性交流活动,是一种以事实为根据来进行推理的过程,在交流中会出现一些具有特定含义或看起来关联性不强的句子,为了明白其中的幽默含义,听者需要理解说话者所隐含的意图,这时运用弱标记语句,通过预设来明白会话含义,幽默效果产生。标记象似性理论将语言语言信号和认知(相关经验积累)这两个方面搭建出理想桥梁,象似性反映出说话者如何表达事实,这是人类动态认知过程。在详细解释语言使用者如何表达象似性这个方面,象似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理论也存一些问题,比如它有些宽泛、模糊和晦涩,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话语含义的动态结构。
框架理论以动态方式解读了话语含义,认为会话实际上是使用语言来表达交际意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交际双方的认知交际过程,其核心在于激活交际双方的认知框架,由一个框架向另一个框架的转移显示了对幽默理解的动态建构。框架理论揭示了许多隐含的认知因素:母框架和子框架体系使得对幽默的分析过程更加深入,对于框架体系的分析也使听者对于幽默机制产生概观,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幽默。
框架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我们对语言的掌握之间存在差异,和其它语用理论不同,框架理论认为幽默的解析过程是认知思维活动;和其它认知理论相比,框架理论又更加透彻、更加动态化。使用框架理论来解读幽默通常包括两个框架,从框架 1 到框架 2 的转移构成语言幽默的生成机制,即实现了语义上的凸显。①因此框架理论是幽默分析的必要条件,在从框架 1 向框架 2 转移过程中,听者期待落空,幽默产生。框架理论以一个动态认知的方式探索了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
当真正的语言表达与传统的基本的表达不一致的时候,就产生了标记。②标记象似性经常被用来解释间接言语现象,或者用来解释幽默。它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听者能够激活框架 1,当框架 1 没有正常运作时框架 2 被激活,这种标记性一般指偏离常规法则,人们认为其为交流关系、礼貌等现象。标记所包含的信息越少,听者应该注意的语境越多,所以,这种标记现象表明语境是如何与框架 2相关联的。
这两种理论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当解读幽默时,它们各具特色并可以相互补充;同时它们也有内容交叉重合之处,即语境。无论是用哪个理论来阐述幽默都会提及语境,两个理论都从认知层面理解幽默表达,从而反映人类的认知心理。
为了将这两个理论相结合,对框架的分析改变了幽默的表达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与语境相关的标记象似性所产生的。标记过程实际是思维过程并且含有特定意义,听者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分析前一语境,当他将语境与语言相结合,他才能了解框架的真正含义,解读了幽默的意义,由此产生幽默。
过程总结如下:
1.当听者听到幽默言语的前一部分,他首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激活框架 1,同时对第二部分产生期待。
2.当听者听到幽默言语的后一部分,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激活框架 2,但框架 2 和框架 1 有很大区别,听者期待落空。
3.会话的其中一部分成为了标记语句,需要更多的分析,听者要重新建构剩余语句并和语境相吻合,这样解释了为何期待落空,幽默产生。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媒介,人们通过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构建其知识体系。教育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的。教育语言学是语言学与教育学的碰撞,它是一门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实践为出发点的超学科性的新...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各国人民对外语的需求迅速增长。在全世界范围内,外语教学已经普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当今社会,外语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
1、引言翻译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既涉及到语言知识,也牵扯到百科背景知识和语用知识。瑞查兹(Richards,1953:250)曾称翻译活动为宇宙间最复杂的事件之一。但长久以来,翻译教学却将翻译活动简单化了,仅仅围绕语言知识的某个方面进行,导致教学效...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56年建市,现辖一县三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本地话为吴语宣州片方言,铜陵市区亦有江淮官话。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近年来我市提出打造生态山水铜都...
认知冲突的基本定义及应用意义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应用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观念,在和新接受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矛盾冲突。合理利用冲突理论,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加深入了解应用语言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作为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很快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以一种严格的科学来开始研究认知语言学和整个语言系统的关系以及对以前的语言学观的冲击。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s)围绕着这个学科的关键词为体验认知(em...
学习第二语言不易,因为它需要进行反复的记忆和训练.对于大多数学习汉语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汉语的词汇、语法、句式是一门完全不同于他们母语系统的语言.学生在学习汉语初期,会遇到很多的学习难点,语言思维的转换也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汉语教师为如何提高学生...
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GB阿尔楚尼提出了用机器来进行翻译的想法;我国的机器翻译研究始于1956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机器翻译正逐渐成为人们克服获取信息时所面临的语言障碍的重要手段,翻译需求的不断增大使得翻译软件进入一个新的发...
中国现代文学的进化体现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它的发生离不开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这些新思想多来自西方的各类论着.对西方论着进行翻译,尤其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翻译文学使中国学者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
目前,有很多外国留学生怀着对中国文化、历史、语言、医学、科技等的浓厚兴趣来到中国学习、进修。他们只有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汉语知识,才能真正地融入在华的学习和生活。中国的外语教学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语言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