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人口结构研究的一般理论
2.1 人口结构的涵义及分类
人口结构,也被称作人口构成,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人口结构是从一定的规定性来看人口内部关系,反映了不同衡量标识下人口构成的类别属性。人口是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关系的关键体现者,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为重要的主体。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从始自终都离不开人口结构发挥的核心影响。可以说,人口结构状况如何,对人口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相互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根据不同的标识,人口可以划分成许多结构。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人口结构分类具有生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地理等多方面的标识,可以根据年龄、性别、民族、语言、阶级、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状况、从事职业等标准划分为多个具体的人口结构。
各种人口结构既有不同的性质,又存在不同的特征。归纳起来,各种人口结构可以按照其基本属性可以划分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质量结构与社会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通常是人口学研究的首要内容,也是人口结构综合体系分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人口总体都是由许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所组成,各个年龄段人口在其总人口中的所占的比重就构成该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较大程度上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急速剧烈的改变,其发生的变化是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迁移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口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研究的另一项基本内容,其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口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所占的比重。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两性数量的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人口再生产的生物基础。人口地域结构,是按照人的居住的地理标识而划分的,反映了人类持续综合利用大自然各类资源的结果。人口地域结构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工业革命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由乡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而人口地域结构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成为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人口质量结构是根据人的相关发展状态而划分的,其中最重要的分类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一个经济体是否可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完成现代化,是否能够拥有核心竞争力,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因此,人口质量结构中的文化素质结构是我们进行研究分析的重点。此外,其他人口结构的分类可以通通归为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社会结构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人口社会特征的方方面面。同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紧密相连是各种人口社会结构的共同特征。比如,宗教及语言的广泛融合,三大产业所带来的职业分类等等都是人口社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人口结构研究发展的理论梳理
2.2.1 近代人口结构思想
近代以来,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对人口结构问题进行了相关考察和分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先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因此他认为,社会人口可以根据是否从事生产劳动分为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一个国家的经济的良好运行决定于充足的社会生产人口。为了增加生产人口,配第认为有必要计算一个国家适宜于从事生产劳动或技艺工作的人口有多少,还需了解全部人口中因年幼体弱或没有能力而不适宜于从事生产劳动,以及有多少人因财富、职位或地位关系,或因其所负的责任及所担任的职务关系而不从事生产劳动,从而以便找到扩大劳动者人数潜力的方法途径。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认为从事生产劳动以工资为收入来源的人口是工人阶级;积累资本以利润为收入来源的人口是资本家阶级;占有土地以地租为收入来源的人口是地主阶级。在对以上三种收入的研究中,斯密揭示了工业革命兴起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阶级结构。进入十九世纪,一些统计学家对人口的各种因素,如出生、死亡、迁移、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资料加以记录、观察与研究,开始了对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分析。法国统计学家吉亚尔于 1855 年发表了《人类统计或比较人口统计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人口统计学一词,同时从数量方面研究了人口的各种结构。
2.2.2 现代人口结构思想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人口学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文社会学科。人口学家在人口普查得到的翔实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别的人口结构。在1907 年,美国人口学家洛特卡(A·J·Lotka)按照生命表,分析了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影响。他设定人口的年龄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并且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为一定数值,这样人口会按照一定数值的增长率增长,从而可以得到“稳定人口”.之后,洛特卡进一步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了稳定人口的三个人口统计函数。
1958 年美国人口学家科尔(A·J·Coale)在与他人合著的《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一书中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将低收入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特征概括为:(1)高出生率;(2)低死亡率或死亡率正在迅速降低;(3)人口增长率正在上升;(4)青少年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 40%~45%;(5)人口密度增大。他指出,由于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很高,抚养人数过多,使得大部分低收入国家面临沉重的人口负担,新增资本不得不用来抚养新生人口,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投资。至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占世界人口较大比重的中国与印度),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自然生育率普遍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出现的老龄化趋势成为人口学家尤为关注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这些文献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因此对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老年人口问题非常重视,特别关注“最老的老人”(Oldest Old,一般指 85 岁及以上的老人),同时也关注处于贫困中的老人;第二,虽然从人口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人口老龄化趋势仍是西方现代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的主流,但是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角度研究老龄化的已日见增多;第三,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不仅局限于市场经济的观点,还有非市场的探讨,比如从公共财政理论出发来处理老龄化问题。总地来说,目前人口结构研究通常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路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定量方法给出更为精准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出有益的政策结论。
2.3 人口结构与人身保险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在讨论人口结构与保险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文中所指的保险进行概念上的范围界定。一般来说,保险大致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又称为政策性保险,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强制性保险。社会保险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等。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其中的人身保险具体来说是由当事人自愿缔结的合同关系,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人负责严格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向被保险人或其他受益人支付保险金额。
本文的保险概念仅涵盖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保险中的人身保险,并不包括社会保险。
2.3.1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身保险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人身保险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老年人口占一个国家总人口的比例过高,那么该国的社会平均储蓄率有可能下降,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随之提升。西方国家多年的经济数据表明,退休人员的消费习惯同在职时并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消费水平也并未下降,甚至会因为医疗保健的需要而增加开支。因此,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普遍形成未雨绸缪的经济预期,加大对商业性人身养老险种的需求,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替代率不足等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进程一般会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中,少子化带来的是家长对少年儿童各种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因此少年儿童抚养比的降低也会促进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
2.3.2 人口性别结构与人身保险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发现自然界内雄性生物通常比雌性生物更为偏好风险,而雌性生物一般来说更为厌恶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这对于男性和女性数量大体均衡的人类社会无疑也是适用的,再加上文化或习俗等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很有可能会加深两性风险偏好具有明显差别的这一趋势。保险主要发挥的是损失补偿的功能,因此人口性别结构中女性数量的增多有利于增加对人身保险产品的需求。然而,从各国现行的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的数据来看,女性在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均小于男性,而且现实生活中女性一般比男性面临更少风险因素的暴露,因此这会减少意外险与健康险的女性消费需求。总地来说,人口性别结构对人身保险的相关作用仍需要根据具体的实证结果加以分析。
2.3.3 人口城乡结构与人身保险
从人口地域结构上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带来人口的跨区域、大范围的迁徙与流动,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风险因素的频繁暴露,这会带来流动人口对相应人身保险险种的需求。其次,整体上城镇居民更具备风险管理的相关意识,对保险分散风险、弥补损失的制度属性认识的更为透彻。这不仅和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相关,也与同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面临更多风险导致的危害因素相关。最后,城镇化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可以更为便捷的获取各种信息,通讯与联系的空间距离会大大缩短。
这使得人身保险的展业成本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从而增强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
2.3.4 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身保险
一般来说,同存款、股票和债券一样,人身保险保单是发达国家民众持有的最常见的金融资产之一,这显然与发达国家民众对商业人身保险经济作用的科学认识是分不开的。人身保险是一种非渴求性的商品,其发挥功能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特定条件,且保单生效后不能立即给消费者带来实际效用。因此,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会使民众逐渐认同商业人身保险的现代契约精神和损失补偿功能,从而对人身保险市场产生更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6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议以上对国内外人口老龄化对比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整个国家处于调整过程,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年抚养系数增大,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其建立发展改革不仅仅自身...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科技风险等多种风险,增加了人们对生活的焦虑感。保险作为一种分散风险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利用。保险通过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实现保险购买者风险转...
2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现状2.1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市场现状目前,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还属于试点筹备阶段。保监会表示保险公司要重点参与养老业务,尤其是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2013年11月下旬,保监会曾召开幸福人...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现状1.1.1研究背景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变迁的客观反映。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
5完善石家庄供销合作社农业互助保险对策5.1政府方面5.1.1优化财政支持方式政府的扶持政策是组织群众投保结成互助的最好动员和驱动方式,而且,农业保险本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必须获得正确的政策扶持,才能健康发展。政府要加大对供销社开展农业互助...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不仅标志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在我国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普惠金融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
2案例分析2.1禅城区专利保险模式分析佛山市禅城区专利保险并不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独立经营,而是在禅城区政府、区政委的指导下,采取专利保险合作社的模式。具体是由佛山市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也即是知识产权局负责日常的经营与管理,专利保险合作社...
参考文献[1]程玲玲。知识产权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2[2]高留志。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2):297[3]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简报2014年第1期[EB/OL].2014/02/01[4]胡丽君...
3国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情况。3.1美国。美国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已经达到了更加成熟的阶段。1966年以前属于初级阶段,当时的承保范围只限于突发性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随后是发展阶段,其承保范围扩大到长期积累造成的...
1引言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1.1研究背景我国自1991年起开始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1991年至2005年期间,由于当时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及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不强,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2007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保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