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保险硕士论文 >

中国保险业的风险预防探究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30 共454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0.3.2 国内文献综述。

  在系统性风险方面,曾国坚、何五星(1995)在其着作《银行风险论》中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是国内系统性风险研究较早的着作。朱宝宪(2003)以美日韩为代表研究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论证了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欧阳谦(2010)论述了信息不对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杨琳(2008)从国际的视角分析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并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分为寿险业和非寿险业两个方面。

  在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方面,伍志文(2002)利用 KLR 预警模型测量中国的金融风险,得到了中国银行业存在内部风险积聚的现象。武剑(2003)提出构建微观的单个银行风险预警和宏观的银行业风险预警两个层面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阎庆民(2005)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样本行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再乘以各指标的风险系数得到样本行的综合风险值,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该样本行的风险预测模型。

  在保险风险监管与偿付能力方面,傅安平(2004)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提出对偿付能力进行差异化监管。保监会福建监管局局长王小平(2010)认为在后危机时代保险业需改进监管手段,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赵桂芹,吴洪(2012)认为,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应采取跨行业维度和跨时间维度两种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2012)分析了国外偿付能力监管的不同模式,提出构建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0.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内容。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金融危机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的挑战,从保险业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和金融危机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面临新挑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文章进行下面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现状,并对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所处的状态进行了分析,为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部分,以欧盟和美国为例,介绍了国外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为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依据。

  第四部分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两个方面出发,建立我国的保险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完善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

  0.4.2 研究方法。

  第一,定性研究法: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概念进行定性,明确了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第二,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各个因素,对我国保险业面临所的系统性风险的现状及防范机制做出系统分析,为完善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提供材料支持。

  第三,比较分析法:比较欧盟、美国的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总结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发展趋势和对我国的启示,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状况,借鉴和吸收欧美监管模式经验,为完善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0.5 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本文选题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国际经济秩序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的挑战以及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少,因此选题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的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为构建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欧盟、美国的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借鉴其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对于对策研究不像已有的文章只针对保险风险的防范提出建议,或者就单一的指标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而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数据资料,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 statistics 对指标进行优化,构建由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共同组成的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防范预警指标体系。

  由于选题和论证角度比较新颖,对相关学科知识要求较高,论文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有关指标的分析存在欠缺,政策建议不够细化等等,有待继续完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保险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