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认定
(一)“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与非罪
1、“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
“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是寻衅滋事罪的一个新类型,其完全符合刑法分则关于寻衅滋事罪犯罪构成的各要件,但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客观方面上:一是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fl节恶劣;二是在信息网络上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由此可知,“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构成必须依赖信息网络这一平台,并且行为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社会秩序或公共秩序的严重破坏。
2、不构成“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的ti形
由于寻衅滋事罪是典型的情节犯,对犯罪行为情节考虑是入罪量刑的重要考量。“网络造谣型”寻蚌滋事罪,“行为”也必须达到“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才构成寻衅滋事罪。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寻衅滋事行为,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可以依据治安处罚法有关规定给与行政处罚,这也体现刑法的谦抑性。
因此,依据《解释》第五条的规定,针对第一款规定情形,即使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了该条的辱骂、恐吓他人的行为,但是没有达到情节恶劣,也没有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那么就不构成寻衅滋事罪,仅会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而针对第二款的情形,尽管行为人在信息网络上实施了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等行为,但该行为造成公共秩序混乱的程度并未达到《解释》规定的严重程度,也仅会给予行政处罚。
(二)“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的犯罪形态
1、停止形态的情形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根据《解+释》第五条的规定,“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佑罪未遂存在两种情形:一是犯罪行为人在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辱骂、恐吓他人等行为时,因为信息网络技术出现故障等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造成破坏社会秩序的法律后果,行为人成立该罪的犯罪未遂状态。二是犯罪行为人实施编造虚假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开始着手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时被抓获,但未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法律后果,也成立该罪的未遂状态。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①“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犯罪中止主要有两种:
第一,行为人在信息网络上实施辱骂、恐吓他人的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基于对刑法严峻性的考虑,害怕自己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而自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在严重破坏公共秩序这一法律后果出现之前,主动采取“删帖”、“辟谣”等有效措施防止这一犯罪结果的发生,这两种情形下都属于“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犯罪中止的情形。
第二,行为人在信息网络上实施编造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时,但是自动放弃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明知是虚假信鼻而主动放弃组织、指使他人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情形。
2、共同犯罪的情形
《解释》明确规定了以共同犯罪处罚的情形。②由此可知,行为人只要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仍旧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便以寻衅滋事罪共犯论处。
在实施“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实施了《解释》第五条规定的行为,根据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其可称为主犯、从犯;存在教唆行为的情形下,构成教唆犯。在信息网络上组织、指使人员散布编造的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可以构成共同犯罪中组织犯、教唆犯。
(三)“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与近似罪名的界限
1、寻衅滋事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敲诈勒索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或非法获取财产性利益为目的,对被害人以暴力或者其它损害相胁迫,迫使其交付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提供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其客观构成要件为以对他人生命、身体、名誉等造成损害相要挟,令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行为人因此取得财物;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敲诈勒索罪的表现形式和犯罪目的与“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有类似之处,例如二者都通过暴力、胁迫的手段,在目的上都表现为迫使受害人交付财物,因此,在司法实践的判定中容易混淆。
2、寻衅滋事罪与诽谤罪的界限
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构成寻衅滋事罪与诽谤罪。两罪的相同之处是都可以通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方式实施,但两罪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侵犯的客体不同。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而诽谤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主要是良然人。二是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寻衅滋事罪的客观方面是通过在信息网络上辱骂、恐吓他人,或者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诽谤罪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不存在的事实,足以造成贬损他人人格、名誉,降低他人的社会评价的行为。
3、寻畔滋事罪与聚众扰乱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罪的界限
两罪的相同点,两罪所侵犯的客体相同,即都是公共秩序,不同之处在于后罪都是聚众进行。有时一些寻衅滋事行为亦可以是以聚众的方式进行,而且也会造成交通堵塞,公共场所混乱,在行为形式上与后一罪基本相同。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所保护的法益是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客观方面要求发生在公共场所;主观方面为故意;行为主体人数上要求必须为三人以上,而且法律只处罚首要分子。
在公共场所实施起哄闹事行为,既有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也可能成立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这与“起哄型”寻衅滋事罪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否聚众是该两罪的重要区别,两者的界限主要体现在:第一,行为主体是否受限制。寻衅滋事罪是非必要共犯,对实施主体数量没有特殊要求,一人也可实施;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要求主体必须是聚众,即必须三人以上。第二,是否具有特定的目的。寻衅滋事罪并无特定的目的要求;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一般来说是通过给机关、单位、团体施压,以达到满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目的。
4、寻衅滋事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界限
我国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这里的“恐怖信息”是指以发生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重大灾情、重大疫情等内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的信息。
两罪在行为表现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QQ等信息网络手段,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给广大网民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但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在网络信息上编造、散布的信息是虚假恐怖信息,而“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是虚假恐怖信息以外的其他虚假信息。
摘要言论自由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而自媒体这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使我国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有了新的途径。人们利用自媒体言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无地域限制的特点,可以轻松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言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越...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科技的进步,网络购物己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我国的网络购物市场发展极其迅速,交易规模翻番;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网络购物中。消费者通过网络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此同时,一些网络购物纠纷也不可避免的随之...
三、境外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及启示(一)境外立法经验1、欧盟地区对区域购物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欧盟地区电子信息技术起步早、发展快,网络购物已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之中。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欧盟委员会就发起了电子欧洲全部欧洲人的信息社会计划,让科技进步...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现象尤为突出:从山东曹县帖案到河南灵宝王帅帖案,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网络发帖诽谤案到陕西省首例网络诽谤案,网络...
摘要近年来,P2P网络借贷迅猛发展,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之一,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金融创新向来都是把双刃剑,P2P网络借贷也不例外,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非法集资,网络借贷平台出现用新帐偿还旧账的潘氏骗局,借贷双方的资金...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意义一、研究的问题与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在信息网络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有人有意散布捏造的事实诽谤他人,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有人利用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话题,炮制谣言,造成...
五、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现如今网络经济发展的如此迅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逐渐完善行业监管法规。谨慎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从而尽快的将对于网络消费者的保护纳入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但是解决互联网带来的问题不能...
5我国网络团购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完善5.1健全交易机制5.1.1保障交易信息真实、透明团购网站在对商家进行删选的基础上,也应当对参团的商品服务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在为商家进行图片编辑时,应尽量还原商品、服务的本来面目,避免虚假图片、虚假广...
2网络服务商间接侵权责任概述2.1网络服务商的概念和分类网络服务商又可以称之为网络服务提供者(InternetServiceProvider,简称ISP),是指在网络产业中运用专有技术手段对接入信号系统的用户提供在线网络服务的运营商,网络服务商是推动我国网络产业发...
引言P2P网络借贷(以下简称P2P网贷)是民间借贷的网络化,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最早兴起于欧美国家,2005年3月,Zopa在英国成立,是世界上首家P2P网贷公司。其后,P2P网贷利用其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先天优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又因其摆脱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