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司法实践中本罪认定混乱的原因
2.1 刑法文本本身存在缺陷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之所以标准不一,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立法时对本罪的构成要件规定不明确。我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了五个罪名,只以“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字样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了规定,缺乏对行为的描述和对行为所造成结果的规定。虽然我国刑法在其他罪名当中也存在“以其他方法”的规定,但一般都是作为列举罪状的补充规定,存在类似“以其他方法”表述的还有刑法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但与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相比,非法经营罪对犯罪行为有更着为明确而独立的表述:刑法二百二十五条第四款虽然规定“其他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但结合条文规定来看,“其他”与“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律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等罪状行为属于并列关系,也就是说,在这里它只是作为一个究底条款来进行规定,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所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在我国刑法典中是独有的缺乏对实行行为进行描述的罪名。②由于本罪法条文本中缺乏行为描述,因此需要借助其他罪名来对本罪实行行为进行判断,而且法益侵害、社会危害性等本属于犯罪概念的内容也成为了判断本罪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显然给本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造成了困扰。
2.2 罪名的适用不够严谨
从上述的几个案例来看,各地司法部门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罪名适用不严谨的问题。
2. 2. 1间接故意的规范内容被扩大解释
从犯罪构成要件的角度来看,上述偷窨井盖、驾车碰瓷、非法生产销售瘦肉精案件中,行为人的行为均只符合一个犯罪构成要件,但由于该行为可能给不特定多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险,因此,司法实践中是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对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的,但其中仍有值得商榷的问题。
以伍端正等偷盗窨井盖一案为例,法院认定行为人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偷井盖时应该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将给路上不特定的车辆、行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危险,但仍持放任的态度,因此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
①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在对上述四案定罪时考量的思路应当是这样的:由于行为人已经认识到生产销售瘦肉精、偷道路上的井盖等行为具有可能危害不特定多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性,但仍然持放任其发生的态度,故此,就可以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间接故意来进行定罪处罚,但这中间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为人的危险行为尚未造成损害公共安全后果时,对危害公共安全是否存在间接故意的问题。很多行为都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但是否达到犯罪呢那就必须对该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进行评判气偷窨井盖案、驾车碰瓷案中,行为人的主观上对非法获利都是直接故意,但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是持无所谓态度的,而如果实际上不会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说并没有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那也并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这样理解的话,由于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的犯罪形态,那样在驾车碰瓷案、偷窨井盖案中,由于行为人没有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持积极追求的态度,而且其行为并没有使公共安全遭受到损害,那就不能按本罪来进行处罚,因为只有在行为人确实造成使公共安全遭受到损害后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本罪。
2.2.2片面强调结果的危险性
我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一百一十五条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并未就何谓“危险方法”设置明确的标准,这也造成危险方法的外延无限扩大,司法实践中将偷窨井盖、醉酒驾驶、驾车碰瓷等行为均解释为危险方法,换言之任何危害行为都可以被认定为危险方法,这也直接导致司法部门在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只能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来进行判断,最终导致本罪成为了一个究底的罪名。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以列举和概括的形式对“危险方法”进行了规定,其中“以危险方法”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方法本身具备较强的危害性,而“其他危险方法”则是一种列举式立法的究底性条款。有学者指出,本罪中的“危险方法”应具有以下特性:即方法本身的独立性、方法的危险性、危害的相当性。我们以盗窃窨井盖案为例,在伍端正案发生前,司法机关基本上都是把此类案件作为盗窃罪处理,而且有时还存在由于行为人所盗窃的窨井盖价值数额达不到盗窃罪构罪标准,而导致无法用刑法来进行规制的情况,正是由于盗窃窨井盖的案件逐年上升,社会上对此意见很大,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条文规定简单抽象没有数额标准限制,法定刑很严厉,正好可以用来打击盗窃窨井盖的行为。②正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以打击为目的而否定了行为的规范性,只片面强调结果的危险性,造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2.3 受到刑事政策的功利性影响
2. 3. 1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误读
从前述案件来看,这些案件的审判多少都有受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影响的痕迹。曾在最高法院担任副院长的张军提出,疑难案件定性存在争议时,应以服务大局为案件处理的出发点,以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社会效果应作为案件裁判的重要标准,应积极追求案结事了的结果。这个观点曾引发学界的轩然大波,首先,何谓“定性存在争议、难以确定” 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存在不同意见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情况,但无论最终如何判决,都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无论如何都应当以法律规范作为判决的根据,而不是以所谓的社会效果来作为案件裁判的最终标准。偏重社会效果而忽视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实质上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违背。就本文引用的四个案例,当时学界均存在与最终判决不同的意见,但均认可社会效果只能作为量刑时的参考,案件还是应以法律规定为最终的审判依据。其次,偏重社会效果的指导思想不仅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还将使刑事审判丧失其确定性,将导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大量出现,进而对司法权威造成影响。前文所述的盗窃窨井盖案,本可依照盗窃罪进行处罚;再如瘦肉精案,本可依照非法经营罪进行处罚,但为追求所谓的社会效果,最终均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定罪。这实际上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误读,2010年最高法出台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对各地法院在刑事审判中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第七条规定依法从重处罚的情形是“……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等严重危害国家政权稳固和社会治安的犯罪,尤其对于极端仇视国家和社会,以不特定人为侵害对象,所犯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前述四案中,司法机关正是以本条为指导思想对行为人进行从重处罚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等严重危害国家政权稳固和社会治安的犯罪”可以依法从重处罚的前提是“故意”.
换言之,只有在行为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具有有相当程度的犯罪故意,才能符合从重处罚的情形,很明显,前述四案均很难说行为人具有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观恶性。我们再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要注意克服重刑主义思想影响,防止片面从严……”,同时第三条规定“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切实贯彻落实罪刑法定原则……依照法律规定准确定罪量刑。从宽和从严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②结合该意见的上下文来理解,人民法院在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总的来说应当做到“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前述四案中,司法机关从结果反推行为性质并依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进行定罪处罚的做法,不仅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重刑倾向。
中文摘要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受贿犯罪是我国职务犯罪中社会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因而是目前反腐败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行立法规定在当前反腐败形势面前越来越...
第三章商业贿赂的成因及危害3.1商业贿赂的成因商业贿赂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根源上认清,从本质上看透,以便于寻找对策,降低商业贿赂的危害,从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3.1.1政治原因在政治方面,商业贿赂的危害表现为加重政治腐败。虽说商...
第3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司法适用3.1区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罪与非罪3.1.1出资不足额与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界限出资不足额是指股东不足额出资,一种是发起人、股东由于不可抗力等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出资不足额,11另一种是发起人、股...
结论综上所述,构建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区不仅是可行性方案,而且也是具有建设性惫义的一种司法改革途径。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区与行政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目前我国的司法地方化现象,完善法院人财物的管理,实现法院独立,实现法官独立。但这些...
中文摘要以邓玉娇案为切入点,分析了民意与司法审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从法理学角度研究如何促进我国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良性互动,进而指出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尊重舆论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完善舆论监督体系,使民意通过合法方式进入司法程序对其...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司法诉讼案件的急剧上涨,使我国现行司法管辖区设置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当前我国实行的法院管理模式形成了司法地方化的现象。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司法管理体制更为公正高效权威,我们迫...
三、民意审判的防范对策。司法的公证公平离不开民意的正确引导和指向,但要想保证民意的正当性与正确性需要对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只有健全相关制度才能使得民意对司法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一)构建民意融入司法程序的正当性。1.从立法层面上吸收民意。...
结语我国受贿罪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受贿手段的多样化,更使这些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立法导致的分歧空间,加上部分司法人员执法不严的推波助澜,便得司法统一性及法律权威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些判决不仅...
第四章脱逃罪司法实践疑难问题的分析认定第一节脱逃罪的犯罪形态问题一、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关于怎样才能算既遂,理论和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当以行为人是否逃离监管场所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为准;有的认为,应当以行为人是否脱离监狱、...
具体而言实践中婚约财产纠纷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既有实体方面,也有程序方面。实体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因婚约解除后的彩礼返还范围及比例、现有的彩礼返还规则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