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路运输
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建成合肥、宪湖、阜阳、铜陵、安庆、涤州、淮南等地市级汽车客运站14个,建成天长、桐城等65个县级汽车客运站,建成货运站20个和社会公用型汽车站65个。
主要客运站有:一级客运站合肥站、阜阳站、鲜缚站二级客运站宪湖站、马鞍山站、余州北站、黄山站、安庆西站、六安站、铜陵站、淮北站、宿州站、亳州站、淮南站、水家湖站三级客运站巢湖站、全椒站、安庆站、池州站、宣城站
3、水路运输
淮河流域主要港口长江流域主要港口一级港口,蚌谆港,淮南港,阜阳港一级港口,宪湖港,安庆港,马鞍山港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二级港口,铜陵港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三级港口,池州港
4、民航运输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阜阳西关机场 黄山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亳州机场(规划)蛘搏机场 芜宣机场(规划)
2. 3. 3安徽省教育及人才资源
安徽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建工大学、炮兵学院等普通高等院校107所,在校学生达100多万人,科技机构2091家。安徽省同时也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省会合肥市又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良好教育科研资源。
2. 3.4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安徽省近年来已经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搭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重点打造“智慧城市”建设。
2012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安徽省为宪湖市、铜陵市、畔缚市、淮南市4个城市。
2013年,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了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首批试点工作在全国共选择了 20个城市,其中合肥入选。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安徽新增了阜阳市、黄山市、淮北市、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六安市霍山县。
但安徽省目前还处于“数字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离“智慧城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为安徽省原来的信息化建设就起步晚,基础薄弱,是一个刚刚从传统城市转向为数字城市的内陆大省,而且目前数字城市的建设都没有完善。
2. 4合肥市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
2.4.1合肥市基本情况
(1)城市基本情况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800平方公里巢湖镶嵌其中。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合肥区划调整后,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和巢湖市,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4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 745. 7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39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 335万。
(2)区位交通便捷合肥位于中国中部偏东,是建设中的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高铁:实现与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十多个省外城市快速高铁连通,东至南京、上海,西至西安、成都,北至济南、北京,南至赣、闽。合肥到上海、北京只需3个小时。到南京半小时、到武汉1.5小时,到福州4个小时。
公路:合宁、合徐等七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全长105公司绕城高速全线贯通,高速路网形成“一环七射”格局。
航空:一座新的4E级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已经投入运营,开通了 40余条国际、国内航线,直飞韩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北等国内外重要城市。
船运:巢湖港直通长江,合肥海关已与长三角地区实行了区域一体化通关。
(3)经济快速发展合肥市2011年,全年生产总值(GDP) 3636. 6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15.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563元。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08.2亿元,增长了 3. 5%;第二产业增加值2002. 2亿元,增长19. 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 2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 7:55.1:3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 9%,比上年提高1. 8%.合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列省会城市第七、第八和第九位,已率先进入各自十强行列。
在最新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2012〉结果显示,合肥的综合得分在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9位,较上一年度提升6个名次,挤身第三能级城市。
(4)产业基础扎实合肥市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院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是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比较突出。自2004年合肥市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以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 8%提高到23%.2011年,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1家(全国省会城市第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52.4%.
(5)科研教育资源丰富合肥市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中西部科教资源比较集中地区之一,也是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59所、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博士后科研站77个,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 62名,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高新区内10.6万人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占32. 5%,研究生占8. 3%,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2. 4万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创业团队100多个,千人拥有研发人员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8位。
(6)创新优势突出近年来,合肥先后成为科技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试点市,国务院批准的合芜蛘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部和发改委批准的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安徽国家创新工程试点省的核心城市,区域内公共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财政金融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齐全,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产业技术诞生合肥: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国内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中国大陆收条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第六代生产线、第一台“C波段全相参移动式多普勒天气雷达”、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检测雷达等。
合肥七次崎联“全国科技进步奖先进市”,三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同时也是“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国家科技与金融融合试点城市”、“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中国家电之都”、“2011中国十大美丽城市”、“2011中国十大宜居城市”、“2012最佳投资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
合肥位居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之列。
2. 4. 2信息化建设水平
2009年以来,合肥市按照省政府《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纲要(2008-2012)》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全市信息化取得了较快发展,在推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后获得了 “2009年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和“数字安徽”五年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程控交换、数字通信、光纤传输、无线通信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覆盖全市。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市己建成本地光缆纤芯长度达325. 7万芯公里,3G基站8128座;拥有电话用户77. 4万户,移动用户数574. 69万户,互联网用户数89. 87万户;互联网出口达480G,家庭宽带继上海、武汉后率先突破20M;光纤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集镇具备8M以上接入能力,全国领先;3G信号城乡覆盖100%,WIFI热点覆盖23万个公共区域和佳通;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 3%和98.7%,数字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万户,IPTV用户超过10万户。
(2)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合肥市抓住政务中心建设的有利时机,全力打造电子政务专网、平台、机房和管理“四统一”的合肥模式,初步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四级机构7000多人同台办公。“中国·合肥”门户网站城市政府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市民参政议政的重要载体,连续多年在国家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比中排名前十。
“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市”建设快速推进,基本建成了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己拥有大比例尺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集,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城市三维真实景观数据集合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数据集等。
社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市财政、工商、地税、国税、质监5部门企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建立了全市约20余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完整的电子档案。“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整合了原“ 12345市长热线”和“政民直通车”,构筑了一个融电话、网络、微博于一体的便民服务新平台。
推进“两化融合”建设。2011年4月26日,工信部批准合肥市城市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合肥市把试验区建设纳入“工业立市”战略之中,坚持“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典型示范、项目带动”,探索“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快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深度融合之路。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2004年,科技部把合肥市列为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涌现了合力叉车、江淮汽车等50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建立了“合肥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通过近三年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实施,优化了企业资源,提升了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整合全市交通信号控制、出行诱导、公共信息服务等一系列交通管理及服务系统,实现城市交通的动态组织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为公众提供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二)制约石家庄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机构养老的推行和养老机构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严重。一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我国社会根深蒂固,绝多大数老人认为养老机构是专门给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设立的,而自己有儿...
第一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现状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联合国开始在国际、地区、国家和城市层面上提高对灾害警觉和应急管理的认识,并将1990年-2000年宣布为...
摘要近年来,在激进的考核机制和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迅速攀升,但是地方政府财力往往无力支撑巨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融资发展的趋势越演越烈,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迅速增长。此外,由于《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
1绪论1.1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1.1选题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都提到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报告中也...
第2章香港公立医疗的管理体制与机制2.1香港公立医疗管理体制分析2.1.1香港公立医疗发展轨迹在香港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公立性质的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最早的医院是于1841年由英国陆军和海军创办的陆军医院和海军医院。然而...
3.3日照市境外人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市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境外人员管理更加重视,相关法规制度日益健全,政府牵头的社会化联动机制和公安内部分工配合机制已经形成,合力逐渐增强。在强化境外人...
第1章导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非法营运车辆随之日益增多。本章对非法营运车辆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等进行详细论述,为后面的问题和对策提供了必要...
第三章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本章从目前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出发,从构建原则、构建思路、构建载体、工作流程四个方面对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突出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提升行政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供新途径。3.1...
5优化政府职能推动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把双刃剑,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政府是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在文化创...
第3章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工作较前几年已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联动问责机制的不完善,管理观念的滞后以及管理方法技巧的欠缺。这些问题亟待管理部门去解决,舆情管理面临形势依然严峻。3.1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