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研究缘由
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目标,但目前幼儿期家长和幼儿园更多地关注其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容易被忽视。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诸多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而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经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重要影响。美国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强调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意义,而自我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他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婴幼儿期也不例外),如果这种危机在该阶段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为接下来顺利解决每个阶段出现的危机奠定基础,否则则会因步步欠缺而形成恶性循环。埃里克森认为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所以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同时,0-3 岁婴幼儿期的主要教养者是父母,家庭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及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幼儿园要想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同家庭割裂开来去盲目的开展,不可脱离幼儿家庭这个大的背景独立开展。
刚入幼儿园,每一位幼儿都是鲜明而独特的个体,他们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家庭教育的印记,幼儿园只有与家庭有效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背景和个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尤其需要这样的沟通与合作。
(一)幼儿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其一生成长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1947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这就突显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儿童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在重视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2]”由此可见,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态影响着个体的整体发展。但在心理健康得到愈加重视的同时,当今时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却面临挑战。
研究发现,幼儿群体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心理脆弱、独立性差、、怕苦畏难、任性、缺乏创造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与人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缺乏自控能力等问题。不少幼儿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攻击性行为、多动、孤僻、胆怯、情绪障碍等等。
(二) 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支持需要
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这反映出家庭、社会及幼儿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共同影响作用。家庭中家长自身心理发展情况、教养方式及教养环境等,社会发展中的利弊条件,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均对幼儿产生影响,尤其是作为 3-6 岁幼儿接触频率最高的家庭和幼儿园两大系统。如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对独立,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将两者的作用加以最大化地发挥,从而使幼儿的心理获得积极的、健康的发展,这就成为教育者(教师及家长)共同考虑、通力合作的焦点。
而现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单纯强调幼儿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或片面挖掘幼儿心理健康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教育实践中家园合作的形式和途径五花八门,却很少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家长也很少关注幼儿园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而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特点等心理学研究证实,家庭和幼儿园就像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经由家园合作这条渠道。此项的研究就是要在纵横坐标中寻求两者相互作用的一种做平衡的力量,这种平衡的力量就是家园合作,这种力量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向着 45°角的方向发展。
(三)研究者个人兴趣及优势的趋使
研究者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已有七年时间,在日常与幼儿及家长的互动、沟通中日益发现部分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教育期望、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对幼儿个性的把握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幼儿常常游走在幼儿园和家庭这两个要求完全不一致的环境中,并且容易出现无所适从、行为的两面性等问题。也有部分家长完全服从幼儿园老师的管理,不能很好地与教师沟通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以上两种均情况影响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幼儿人格的统一、完善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整体发展。因此,我对于如何让家庭和幼儿园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对话、沟通,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上产生研究兴趣,以期通过此研究能够发掘幼儿园与家庭的良好合作模式,形成和谐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最终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通过文献检索不难发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园合作的问题是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在新幼儿教育观的背景指导下,我们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泰德·塞泽说过:“若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我们就教不好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探讨如何利用有效的家园合作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议题,为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献综述
(一) 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定义、特点、维度、标准及影响因素等多方面而开展。
1.心理健康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
Arthur S.Reber 在其编着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陈永胜、郑日昌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精神分析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
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还有其他几种。如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心理健康应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他们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应该是个体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具体观点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而日本学者松田岩男则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即所谓心理健康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2.关于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目前大多数采用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即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互相谦让;有幸福感;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生活富有效率。马斯洛及米特曼认为共有十条标准,它们分别为:安全感、自我评价及自发感应性适度、与现实环境接触良好、人格发展完整和谐、能够学习经验、人际关系良好、生活目标符合实际、接受自我需要适度、适度的保持自我个性。台湾学者黄坚厚则将其简化为四项,即乐于参与工作,人际关系和谐、自我了解适度、与现实环境接触良好。
综上所述,总体来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康、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人际关系的适应、反应适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做出具体判断。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智力发育正常(IQ 大于 70);情绪稳定而愉快;意志力强;行动协调,反应适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适度性。依照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如若在行为上(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反应过度或过分表现,则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是发展性。幼儿期是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体现出对发展本身的重视。另外,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3.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可谓是影响最为深刻。该理论认为,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影响幼儿的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系统,其环境的发展潜力将随着一个环境与其他环境之间存在的支持性联系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中间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幼儿在微系统发展效果的好坏会间接受到中间系统的影响。中间系统是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微系统的交集,如果幼儿在其中学到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内容存在很大差异,那么幼儿在以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在较大程度上存在矛盾。
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后人的研究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家长与幼儿园需要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幼儿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如家庭教育方式、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更是在与幼儿较多地直接互动中发挥作用,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每个家庭,诚然,家园合作的有效性也关系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研究集中于对当下幼儿园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展途径、课程设置的质性阐述,以及进一步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研究表明,当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教师心理知识的不够系统且知行脱节、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维护、过多地集中于课程而一日生活中的涉及缺乏;其开展途径集中于对体验式模式、相关课程的建构等泛泛而谈;课程设置方面包括需有相对独立内容、配备健康的幼儿园环境等提倡。但这些研究多为质性研究,缺乏一定的调查研究与论证,对于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其可借鉴的程度有一定限制。如 2004 湖南大学普教中心的缪秋莎发表了《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发展趋势》一文,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规模等六个方面概括出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教育规模上,她还提出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幼儿园、社会和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的韩冰在 2010 年发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有效方法和四个注意的方面,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相关研究
已有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对家园合作的重视以及对其形式的多元提倡,且多为硕士论文。如以尊重、信任的合作关系为前提,以有效沟通为关键点,以家长志愿者、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家园练习本等具体途径,且已有研究多为对以上方面的质性阐释,但究竟具体如何使幼儿园与家长自愿就某一焦点深入开展研究和实践、其效果究竟如何涉及较少。如西北师范大学的汪芳在 2006 年《武都区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的硕士论文,他通过对武都区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内容、态度、途径等现状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家园合作的有效策略思考,对家园合作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罗英智等人开展的《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策略》一篇,可借鉴度较小。究竟具体如何使幼儿园与家长自愿就某一焦点深入开展合作的研究和实践还涉及较少。
(四)相关研究综述
综上所述,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多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认可,从各个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的着作与论文已经为数不少,但综合看来,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包括如下几个层面:心理健康行为问题的分析及矫正、影响心理健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等问题作了相关的探析与讨论。②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则主要以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幼儿心理健康行为问题及矫正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③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其家园合作的思想大都隐藏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探讨中,主要是在家园合作对促进幼儿园教学和促进幼儿发展中有所体现。
如此看来,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重点都是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针对已近出现的心理健康行为问题的进行分析,对于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更别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研究了。第二,以往研究的另一个不足则是注重强调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虽然提出了家庭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没有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进行深入的细化研究。如何很好的将幼儿园与家庭联合起来更好的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很好的论述,家园合作的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总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研究还是很薄弱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三、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本研究所产生的预期成果(研究报告)能够进一步丰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途径等方面的理论,尤其是在进一步补充、完善家园合作的具体实践方案上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本研究可为幼儿园业务干部、一线教师提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活动的指导建议,具备可操作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唤起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正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园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有效的家园合作来保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随着人类对健康的深入阐释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入,加之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到幼儿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各幼儿园也在为达成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开展丰富多彩地健康教育课程,其中不乏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尤其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幼儿园教育不能孤立存在,更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它需要对幼儿家庭教育背景的了解与分析,更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
如何充分挖掘家园合作这一潜力,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凝心聚力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面对多层次、多元性的家长群体,如何开展家园合作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对幼儿园和家庭都是极具挑战性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调研,真实呈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现状。
2.分析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实践策略。
四、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在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内涵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方面潜在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来考察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的对策。探索家园合作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地家园共育活动,创设家园共育社会积极参与的一致的良好心理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所产生的预期成果(研究报告)能够进一步丰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途径等方面的理论,尤其是在进一步补充、完善家园合作的具体实践方案上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可为幼儿园业务干部、一线教师提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活动的指导建议,具备可操作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唤起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正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园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具备一定价值,同时可为幼儿园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庭教育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界定。然后利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考察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现状,其中包括幼儿园和家庭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否正确、家园活动中是否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在深入考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最后针对原因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有效开展。据此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一)文献研究法
搜集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园家园合作方面的书籍、期刊杂志、硕博士论文和网络信息等文献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和实施现状。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理解和思考。
(二)观察法
通过对某个具体的家园合作活动的观察,了解并分析当前幼儿园家园活动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家长和教师的理念是否一致,家园活动是否关注到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三)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
自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现状家长调查问卷》(见附录一)。问卷共 14 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包括幼儿园办园性质、家长学历、幼儿年龄段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多角度了解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与幼儿园的交流途径及具体效果,了解家园合作模式及效果,幼儿园与家长在家园合作方面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
2.访谈法
自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情况教师访谈提纲》(见附录二)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情况家长访谈提纲》(见附录三)以期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等。访谈教师人数共计划 40 人,其中公办园 30 位,私立园 10 位。访谈家长人数共计 60 人,其中大中小班各 20 人。
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对个别心理健康存在疑似问题的幼儿家长开展访谈,了解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已有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利与弊,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存在疑似心理健康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个案分析,以实例的形式动态地展示当前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归因,探索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有效模式、长效机制及具体指导策略。
六、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从家园合作的角度切入,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相较于先前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分裂开来进行讨论的研究来说,其维度与因素分析较为全面与新颖,同时符合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需求。同时,本研究结合量化与质性的研究范式,通过自编问卷调查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状,通过对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进一步开展个性化访谈并实施课程案例。量化数据与质性资料相互补充并形成充分的研究佐证,研究方法多元且适合、充分,且研究数据来源于研究者供职单位(第一手资料),信效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行动研究,获得真实、深入的研究发现,由此引发的讨论对幼儿园一线教师具备较强的可借鉴性。
4MOOC用户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对MOOC平台和课程分析之后,笔者还对课程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用户的基本情况、课程参与情况、课程参与程度和课程学习体验角度编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1MOOC用户基...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学科促进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
第一章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一)设计目标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学生德育来讲尤为...
第五章结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小生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给人们...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1核心概念释义2.1.1度的哲学含义。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
2.4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歌词语言的符号学特性的表现之一为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即语符的能指可能对应多个在某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所指[1].文化意象是在歌词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物象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一个物象可以传达...
第三部分当前教师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研究是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己任,因此,本章将在呈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着的特...
第三部分《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问题与思考一、《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一)提升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览山东省某高中关于《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制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