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翻转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阐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22 共546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翻转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阐释

  2.1 翻转课堂教学的相关概念

  随着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有关翻转课堂的概念也如雨后春笋般拥现出来,下面就其有影响力的几种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一下。

  2.1.1 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一般被人们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它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Model”中翻转过来的。现在关于翻转课堂的名称有很多,比如:翻转学习、翻转教学、颠倒教室、翻转课堂。

  到底什么是翻转课堂?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得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间背景下对翻转课堂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即教师创建 7 到 12 分钟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家中或课下自主学习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在堂课上,学生借助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作业和开展讨论。这种解释提到了教师需要试先给学生提供教学视频。

  第二种解释:“翻转课堂”:即是翻转教学结构,把教师白天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学生晚上回家消化新知识进行颠倒,转换为学生白天在在课堂上消化知识,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原来的教师模式(教师在课上讲知识点,学生回家自已消化吸收课上所讲的知识点)正好是相反的,学生把课下消化吸收的过程搬到了课堂中,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一起完成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第三种解释:“翻转课堂”:在正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利用课前教师分发的数字教材,包括音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知识,其次当学生回到课堂上参与到同学与教师的互动活动中,最后完成练习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这种翻转课堂教学结构与传统的教学结构相比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第四种解释:“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教师创建视频 学生在家或课外时间观看视频中的教师的讲解 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完成作业。

  第五种解释:“翻转课堂”:第一步:教师提前录制要讲授的知识。第二步:将录制的知识点上传到网络上。第三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提前录制的知识点,第四步:学生回到课堂上,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向教师请教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实现实时的答疑。第五步:顺利解决不懂的知识点,完成练习。

  以上是对翻转课堂概念的相关解释,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是大同小异,综上所述,笔者根据总结前人的经验加上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最后对翻转课堂的理解是这样的:虽然翻转课堂这个概念现在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但是翻转课堂其实并没有采用什么新的高科技,只是把原来的教学流程进行了重新组织安排,接下来笔者就把自己理解的翻转课堂分为十个步骤来详细说明。

  第一步:教师把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提前录制成视频。

  第二步:上传到网络供同学下载(或者拷贝到学生 U 盘),让学生回到家或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步:自主学习完成后,会有附带的自测练习,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第四步:在自测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会提供一些解答策略,帮助学习者完成自测练习。如仍有一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同学做下笔记,课堂上由小组内或老师给予解答。

  第五步:课堂中,学生把各自的问题在小组内汇总,小组内先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交到教师手中。

  第六步:教师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中全面透彻讲解(讲解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之内),留下时间让学生理解。

  第七步:教师分配各个小组任务,小组内合作完成。

  第八步:各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演示,其他小组对上台演示的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评价。

  第九步:各个小组完善各自的作品,并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选出优秀作品。

  第十步:教师整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供没有完全理解的同学进行加强复习巩固。

  目前,由于翻转课堂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所以,对翻转课堂的定义还不是最精确,不管怎样,由于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了翻转课堂理念,翻转课堂正在给教育界带来新鲜的力量。

  2.1.2 翻转内容的概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到底是对什么进行的翻转呢?具有的翻转含义又是什么呢?

  下面就其具体内容的翻转来罗列说明。

  1.教育目的的翻转

  培养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是教育目的的一大转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意义学习。这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推动“成绩和素质教育”齐发展。

  2.教育理念的翻转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旧中心在翻转课堂中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为中心”新三中心为展开。

  3.教学方式的翻转

  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新知识转变为课前学习新知识,把学生的课后练习转变为课堂练习,把教师的独唱转变为师生的合唱,把学生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师生的互助共赢,把课堂教育转变为实践教育,把对学生的单一分数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放到课中学习翻转为知识放到课下提前学习,把原来的课下练习巩固知识翻转到课上进行知识点的练习巩固,把教师是课堂的权威翻转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把对原来只注重分数的评价模式翻转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多元化、多样性、过程性和激励性。

  2.2 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撑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有许多,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互动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下面分别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简单阐述。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者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获得了新知识以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即对新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概括;而评价则是对知识转化的检查,通常包含对知识合理性的判断。

  2.教学观: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3.学习法: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2.2.2 互动理论

  “互动”是传播学和社会学中的概念,之所以将它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是为了学科间的整合以及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在传播学领域,它一方面指信息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换和相互创造、相互分享;另一方面是指各种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互动在社会学方面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因此又相互的影响、制约,互动不仅是人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动态表现,而且还是产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根源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可以理解为社会中的特殊传播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与媒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

  交往互动论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内化,师生之间达成共识。

  论文摘要

  2.2.3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与认知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心理学派,过去曾把人本主义称为第三势力心理学,虽然人本主义的有些观点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但是它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思想还是很有显着的启发意义的,突出了人的主动性。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有利用学习的学习资源,创造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利的,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情感性的新型关系。

  在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下,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动探究、团队合作等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十分关注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通常采用如下的方法: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要让他们投入的学习活动对他们个人有意义或产生相互关联,为学生布置的待解决的问题,要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容易了解。

  2. 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各类学习资源,努力帮助学生简化资源利用步骤。

  3.学生合作,小组合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习者与他人阐述交换见解,力求创设出一个宽松富有活力的沟通环境。

  人本主义理论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人作为复杂的高级动物也有着个别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人不同于机器和动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教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个学习者都能理解并掌握应用相同的知识。所以,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基本主张是“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一个学习主体。

  2.2.4 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后来逐渐成为主流的教育理论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存在着知识,个体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才能深入透彻掌握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由于学生在经验、背景、知识体系中存在着不同,所以构建的知识也具有个体独特的一面。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教授 Robert Talbert,经过许多年的教学实践验证,最后总结出了翻转课堂实施的结构模式。

  论文摘要

  而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制作优秀视频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知识需要的素材和视频,并能就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视频讲解透彻,制作视频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制作视频不是什么难事,难事就是如何让学生只关注视频中的教学内容的讲解,而不关注一些不重要的无关细节,学校在进行实践中时,一般是让信息技术组的教师分组进行制作然后进行统一汇总,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必然会分散。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录制优秀的学习视频,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习惯在没有学生的课堂中讲课。翻转课堂是在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制作出优秀的视频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生课前深入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学习新知识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课前预习是表面的、肤浅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仍旧要发费大量的时间来讲授新知识点,因此不能误把预习当成翻转课堂的另一种解释,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副课,安排到课下让学生花费太多时间进行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把课前深入学习也放到课堂中进行,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第一节课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作为课堂中的教学引导。第二节课主要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适时点拨,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把课前的深入学习安排到课堂中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三.教师课堂上精准的引导

  有了课前学生们的深入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可以进行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直接的思想碰撞,思想碰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相象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会出现思想的停滞不前,出现停滞不前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点拨。课堂上精准的引导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总结提炼能力、设计引导能力、启发互动能力。

  四.师生课后总结提炼

  翻转课堂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学生之间进行取长补短,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把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统一整理,形成学生问题解决手册,上传到校园网平台供以后复习巩固。

  论文摘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