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167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部分 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概述。
 
  一、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含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以往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继续局限于以往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那些智力因素之外的最基本的素质的提高。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内容,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①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就是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六个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
 
  二、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化的自由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要让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并强调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人的个性化的发展表现为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以及个人独特性的增加和丰富。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应该是全面的、自由的、充分的、和谐的。①学生的基本素养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与人们全面发展需求相一致,遵循全面性原则。
 
  (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类型的能力构成,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类型能力方面有各自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教育评价中的简单考查学生成绩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传统评价中往往是片面强调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视与考查,是片面化的、有局限性的。②因此,在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中只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从过去繁重的纸笔测试中得到解放,在不同的智能领域获得个性化的成长,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亦要遵循多元化原则。
 
  三、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实施。
 
  (一)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主体。
 
  “在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时要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评价作用的过程”,③并且第一次提出让家长作为评价的一个主体参与进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评价改革,参与评价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多主体评价是普通高中基础素养评价的创新之处,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具体要求。
 
  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要求各普通高中学校,首先要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的任务是制订评价实施细则,监管下属单位的评价实施过程,处理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每个班级层面上要建立行政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与的评价小组,评价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班主任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基础上,初步拟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综合评语,在征求学生意见之后确定最后的评语,做出等级评定,在评价委员会审核批准后记入档案和学生发展评价报告。①普通高中基础素养评价强调组织程序规范,实施过程严谨。
 
  (三)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结果呈现与使用。
 
  鉴于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所考查的具体内容难以量化的特点,评价的结果主要采用等级评价加综合评语的评价形式。针对六个评价维度的不同要求,分别给予学生相应的等级评定,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基础素养的具体表现,综合权衡,写出评语,其结果更注重于质性评价。②学生的基础素养评价结果要如实记入《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手册,是学生高中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以便为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制订发展目标提供借鉴和帮助,同时可以作为高中学校内部各种评优推荐的依据,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与激励功能。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