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幼儿冲突教师介入行为的结果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277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四、介入行为的结果上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介入效果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介入可以迅速制止冲突,或者可以维持班级秩序,而在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和社会交往沟通的能力。一般来说,积极地冲突介入效果会为幼儿带来正向、积极地情绪体验,因此,本研究也将幼儿的情绪状态反应作为考察教师介入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里,将教师介入行为的结果划分为积极效果的介入、消极效果的介入和中性效果的介入。

  (一)教师介入行为结果的类型

  1、"积极效果"的介入

  积极效果的介入是指在教师的干预引导下,幼儿更加合理的解决了冲突,情绪状态积极稳定。如以下案例:

  案例 1:

  在中班下午的轮滑课上,教师在教幼儿进行轮滑初步技巧,幼儿 A 在家已经学习过轮滑,因此他很轻松的便能掌握老师所教的技巧,并且可以围着场地转圈滑,幼儿 B 之前没有学过轮滑,因此在小心翼翼的做着老师教的动作,这时幼儿 A 从后面推了幼儿 B 一下,幼儿 B 便摔倒了,并摔伤了手,幼儿 B 哭了起来。老师看见后,走了过来,问幼儿 A 为什么要推幼儿 B,幼儿 A 说:"我看她一直不敢滑,就想推她一下。"老师说:"她本来就不会滑,你一推她,她肯定会摔倒啊,那你能不能用纸巾给她擦擦伤口,跟她说对不起呀。"幼儿 A 点点头,拿过纸巾给幼儿 B 擦伤口,并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老师对幼儿B 说:"你看,他并不是故意想推你,而是想帮助你学习轮滑,这样好吗,让他带着你,教你学轮滑吧。"于是,幼儿 A 牵着幼儿 B 开始学习轮滑。

  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教育引导的介入方式,耐心倾听幼儿,为幼儿更好地解决冲突提供了建议,最后,两个幼儿的情绪状态都是正向和积极的,达到了积极效果的介入。

  2."中性效果"的介入

  中性效果的介入是指在教师的干预后,冲突不了了之,幼儿情绪没有大的变化。如:

  案例 2:

  上午,在大班的美术活动课上,幼儿都在认真专注地画画,幼儿 A 的胳膊碰到了幼儿B 的胳膊,导致幼儿 B 将画画花了,于是幼儿 B 说:"你看你到了我的胳膊,我都把这幅画画花了",幼儿 A 说:"我又不是故意的,谁让你离我那么近的,活该",幼儿 B 画的画是很不错的,但是由于幼儿 A 的碰撞,这幅画便被画花了,于是幼儿 B 委屈地哭了起来。

  老师看见后,过来简单询问了一下,便叫幼儿 A 去另外一边,然后继续上课。幼儿 B 抽泣了一会,然后继续画画,而幼儿 A 则继续做着一些小动作。

  在本案例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将冲突双方及时分开,避免矛盾的继续升级,但是教师并没有认真询问,耐心倾听,没有安抚有情绪波动的幼儿 B,也没有让幼儿A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幼儿冲突双方并没有认识或情绪上的变化。

  3."消极效果"的介入消极效果的介入是指在教师的干预后,冲突没有得到解决,幼儿情绪愤怒。如:

  案例 3:

  在小班的户外活动中,幼儿都在玩着各种大型户外游戏设备,幼儿 A 和幼儿 B 都想玩玩具木马,但是只剩一个了,两人几乎同时站在了玩具木马前,都想骑上去,互不相让,于是两人开始发生争执,最后扭打了起来,老师看见了走过来说:"怎么回事,打什么打,再打的话就回班,别在这玩了。"幼儿 A 小嘴撅着,幼儿 B 也一脸不高兴的站在一边,两人都不过去玩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用单纯制止,简单粗暴的方式制止了冲突,幼儿迫于教师的权威而停止了冲突,但是这种冲突的停止其实是表面性的,幼儿其实表现出了负面和不服气的情绪状态,这不利于幼儿健康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教师介入行为结果的情况

  

  1.教师的介入效果倾向于中性和消极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所有教师介入的冲突中,中性的介入效果占最大的比例,为 45%,消极的介入效果占其次,为 36%.这与教师使用的介入方式以及日常树立的教师权威有关,教师没能与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因此在发生冲突后,教师往往为了维持班级秩序或考虑幼儿安全,而使用简单粗暴、呵斥的方式单纯的制止冲突,对于这种方式,幼儿入园以来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在老师训斥后,很多幼儿会按照老师的意愿来行事,冲突也很快结束。

  2.教师的积极介入效果较少

  从上图中看出,教师积极地介入效果仅占教师介入冲突总数的 19%,远低于中性和负向的介入效果,这与我们理想中的教师介入效果相差较远,教师的积极介入效果较少其实与教师介入冲突的态度以及介入冲突的方式类型有很大的关系。

  (三)教师的介入效果与介入态度的关系

  

  由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的介入态度与介入效果之间关系密切,具体来说,在教师正向的介入态度下,积极效果的介入所占比例最高,为 75%,而消极效果的介入所占比例最低,为 5%;在教师负向的介入态度下,消极效果的介入所占比例最高,为 79.3%,而积极效果的介入所占比例最低,为 2.6%.在教师中向的介入态度下,教师的介入效果倾向于中性和消极。因此,教师的介入态度越为正向,取得的积极介入效果越多。

  在幼儿园里,教师在幼儿眼中往往具有很高的权威,他们的态度以及行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如果教师采取正向的介入态度,在整个的介入过程中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根据幼儿的诉说合理提出解决的建议,并适当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出解决冲突的方法,那么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情绪是良好的,产生的效果也是积极的;如果教师采取负向的介入态度,在介入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幼儿的厌烦和恼怒,那么必然也会导致幼儿情绪的波动和内心的不满,产生的效果也必然是消极的。

  (四)教师的介入效果与介入方式的关系

  

  由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的介入方式与介入效果之间关系密切。具体来说,在教育引导的介入方式下,积极效果的介入占 91%,消极效果的介入仅占 3%;在单纯制止和权威仲裁的介入方式下,教师的消极介入效果占到了 54.2%和 84.8%,中性的介入效果占 40.7%和13.9%,而积极的介入效果仅占到了 5.1%和 1.3%;在忽视不理的介入方式下,教师的中性介入效果占 66.7%,消极的介入效果占 20.8%,积极的介入效果占 12.5%.因此,正向、积极的介入方式会带来正向、积极的介入效果,而负向、消极的介入方式则会导致负向、消极的介入效果。

  单纯制止和权威仲裁的介入方式的确可以快速的制止冲突,有效地恢复班级秩序,但是这样的介入方式所带来的介入效果往往是消极和中性的,因为在使用这两种介入方式之前,教师根本没有了解冲突的原因,冲突双方的想法,或者单纯凭借对幼儿以往的表现而妄自下定论,很多时候幼儿并不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或者对老师的指责表现出委屈、不服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意识会逐渐增强,或者为了避免教师的权威介入,幼儿也会选择自己解决。在笔者与老师的交谈中,老师说到:"有时候看到幼儿发生冲突时,我走近他们,但是他们一看到我就立马停止冲突了,他们可能想自己解决,不想有老师的介入。"而教育引导的介入方式则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想法后,对冲突解决提出的建议,这种方式会产生更加积极地效果。因此,教师的介入方式对冲突介入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冲突介入方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