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幼儿冲突教师介入行为的实施状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401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三、介入行为的实施上

  (一)教师介入冲突的态度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对幼儿冲突的有效解决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对冲突的介入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介入效果,因此笔者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态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分析中,笔者采用的是刘晶波(1999)对教师情感传递的界定。正向态度的介入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的态度以及行为中明显流露出喜欢、友好以及和蔼的倾向;负向态度的介入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的态度以及行为中明显流露出来厌恶、愤怒的倾向;中向态度的介入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的态度以及行为中感情比较平淡,没有明显的喜爱以及厌恶的情绪。

  从图 2-3 中显示的教师干预态度的百分比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笔者所观察到的 195次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案例中,教师使用正向干预态度的次数为 20 次,仅占 10%,在整个教师介入冲突的案例中所占比例是非常小的,但是使用负向以及中向干预态度的次数为 175 次,占教师介入整体的 90%.以上的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态度大部分为负向和中向。

  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介入态度偏向于负向和中向,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笔者发现这与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幼儿的特点,教师个人因素,幼儿园的管理以及师幼比等客观因素都有关,以下是对教师访谈的记录:

  教师 A:"我们班上的孩子多,如果不对他们凶一点的话,根本就管不过来,所以要树立教师的权威,我也知道应该对孩子有耐心,但是要在现实中做到挺难的。"教师 B:"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有很多很好的幼儿教育理念,知道每个幼儿都有个别差异性,我们应该因材施教,但是实际工作了这些年,我发现班上孩子多,要真正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发展真的很难。"教师 C: "教师对冲突的态度其实也会因人而异,有一些孩子特别调皮,不对他们严厉一点,他们根本就不会听的"从教师的谈话中可以发现,教师即使对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有所认识,但是在教学任务和班级秩序面前,他们还是选择了后者。此外,从笔者对教师的访谈中还可以发现,教师的冲突介入的态度与幼儿的特点以及师幼之间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教师对平时比较调皮的幼儿会更加严厉一些,他们会成为教师负向对待的对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众多幼儿面前产生的职业倦怠感也是教师产生负向情绪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介入冲突的方式

  1、教师介入冲突的方式类型

  从教师介入冲突的方式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引导的介入、单纯制止的介入、权威仲裁的介入和忽视不理的介入。

  (1)教育引导的介入

  教育引导的介入是指教师通过询问、建议和安慰的方式,帮助幼儿合理有效的解决冲突。在这种介入方式中,一般所用时间比较长,教师用平和耐心的情绪来对待幼儿,以减少冲突对幼儿的伤害,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为目的。如以下案例:

  案例 1:

  下午,在区域活动的图书区,幼儿 A 和幼儿 B 都想看同一本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

  而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幼儿 A 为了抢夺图画书掐住了幼儿 B 的手,幼儿 B 哭着叫"老师--",老师急忙过来询问情况。幼儿 B 说"老师,幼儿 A 抢图画书,还掐我".老师拿起幼儿 B 的手吹了吹说"你最乖了,坚强勇敢的孩子是不怕疼的,对吗?"然后又对幼儿 A说:"你跟幼儿 B 是好朋友呀,好朋友之间是要互相爱护的,好朋友掐好朋友对吗?是不是应该对你的好朋友说对不起啊?"幼儿 A 羞愧的看着老师和幼儿 B,并说:"对不起",老师说:"班里的图画书是给大家看的,不是属于一个人的,如果都想看一本的话,可以一起阅读啊,要学会分享,你看你们都想看的这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是在讲爱别人,那你们现在一起来读这本书吧。"幼儿 A 和幼儿 B 点点头,回到座位上一起开始看图画书。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安抚了幼儿一方的情绪,让冲突双方能够平静下来,接下来教师提到要互相爱护,要学会向别人说对不起,教给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教师还提出了要学会分享,其实是在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性",让幼儿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笔者访谈了这位老师,老师谈到:"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好的东西都是孩子一个人的,所以在幼儿园里难免会发生争抢,但是对孩子讲道理,孩子还是愿意听的,要让他们建立在幼儿园的规则意识,也学会和别人分享。"(2)单纯制止的介入。

  单纯制止的介入是指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及过程,只是为了维持秩序或防止幼儿打闹而简单的制止冲突。在这种类型的介入中,教师态度往往比较强硬,有时只用眼神或大声呵斥来让幼儿服从。

  案例 2:

  在大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课,坐在幼儿 A 后面的幼儿 B 抓了一下幼儿 A的辫子,幼儿 A 很烦,扭头打幼儿 B 的胳膊,此时老师看到了,停止了讲课,一直盯着幼儿 A 和幼儿 B,过了一会又开始讲课。但是没过多久,幼儿 B 又开始抓幼儿 A 的辫子,幼儿 A 生气地说:"你干嘛呀?"幼儿 B 说:"没干嘛,玩玩。"幼儿 A 说:"不让你玩。"老师听见俩人的争吵,大声对幼儿 A 和幼儿 B 说:"上课的时候不要说话,坐好了,把小手背后。"幼儿 A 和幼儿 B 都有点委屈和不服气的继续听课了。

  在本案例中,教师两次制止了幼儿的冲突,第一次是用眼神以及故意停止讲课的方式,幼儿显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和怎么做,只是碍于教师的权威而暂时中止了冲突。第二次幼儿的冲突继续,教师采用斥责命令的方式,幼儿虽然停止了冲突行为,但是仍然有委屈和不服的情绪。在接下来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认为:"在课上,为了完成已经制定的教学任务,我不得不对发生的这些冲突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要不然会很费时间,而且全班那么多孩子,有可能我去制止这个冲突了,其他孩子又闹起来了。"可见,教师一方面是为了尽快恢复班级秩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受到班级设定的限制,在班级中,教师少,幼儿多,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绪。

  (3)权威仲裁的介入

  权威仲裁的介入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权威,在没有完全清楚的了解冲突的情况下,简单评判谁对谁错或采取粗暴的方式制止冲突。

  案例 3:

  午餐前,教师在忙着摆桌子,分饭,幼儿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先去一边看动画,幼儿 A和幼儿 B 是好朋友,一般看动画的时候两个人都会坐到一起,但是这次幼儿 B 想搬椅子坐到幼儿 A 旁边时,发现幼儿 C 坐在了幼儿 A 旁边,幼儿 B 说:"这是我的位子,你让开。"这时幼儿 C 看动画看的很入迷,就没有让,于是幼儿 B 就搬着小椅子想挤到他俩中间,椅子腿碰到了幼儿 C,于是幼儿 C 打了幼儿 B 一下,没想到幼儿 B 大哭起来,老师听见哭声询问,幼儿 B 说:"老师,幼儿 C 打我,而且不让我坐到幼儿 A 旁边"老师没有问缘由便开始指责幼儿 C,并让幼儿 C 拿着小椅子去一边,幼儿 C 一脸委屈的挪到了一边。

  在这个冲突事件中,教师没有问清楚缘由和事情经过,便妄下裁定,冲突表面是碍于教师的权威而得到了平息,但是冲突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事后与老师的交谈中,老师说到:"幼儿 C 一直都比较调皮,也比较容易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所有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老师一般都会倾向于指责幼儿 C,并且当时真的很忙,我也没有时间去听他们说。"可见,教师在比较忙的状态下,往往还会根据幼儿以往的表现以及对幼儿的印象来处理冲突。

  (4)忽视不理

  忽视不理是指教师在看到幼儿同伴冲突或者有幼儿来告状或求助时,故意采取忽视不理的方式。

  案例 4:

  在小班的一次音乐课上,老师教小朋友《小青蛙》的儿歌,一边学唱儿歌一边做动作,对于表现好的小友,老师会奖励一个糖果。幼儿 A 由于唱的比较认真,老师奖励给他一个糖果,坐在幼儿 A 旁边的幼儿 B 想抢幼儿 A 的糖果,幼儿 A 不给,于是幼儿 B 就去拽幼儿A 的胳膊,幼儿 A 喊:"老师,他抢我的糖。"老师这时正在弹琴,只是循声望了一眼,然后又开始继续唱儿歌了。这时,幼儿 B 听到幼儿 A 向老师告状,也安静下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取的是故意忽视不理的方式,在幼儿园中,这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冲突解决方式。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老师给出这样的解释:"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们的,所以在幼儿园发生争抢很正常,只要别伤着,不用去管他们,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对他们也有好处。"可以看出,教师认为有些冲突幼儿是可以自己去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幼儿的自主性以及社会性,不能事事依赖老师。但有时这种忽视不理也会出现在教师忙于其他事务,没有更多精力去照顾幼儿的情绪。

  2.教师的介入方式多为权威仲裁和单纯制止

  

  由表 2-7 和图 2-4 可以看出,在教师的介入方式中,权威仲裁的介入多达 79 次,占教师介入总数的 41%,其次是单纯制止,占教师介入总数的 30%,两者共占 71%,可以看出,教师在介入方式上多为权威仲裁和单纯制止。教育引导的介入方式仅占 17%,忽视不理的介入方式占 12%.

  权威仲裁和单纯制止是教师介入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凭借教师的权威性而将冲突暂时压制住的方式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冲突是幼儿之间发生的一个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很好契机,教师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引导、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冲突。

  3.各年龄班教师的介入方式存在差异
  

  

  由于各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状况不同以及教学方式和任务的差异,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存在差异。从图 5 可以看出,在小班,教师的主要介入方式是权威仲裁,占 62%,其次是单纯制止,为 20%,教育引导的介入方式仅占 11%,这主要是由于幼儿的年龄尚小,缺乏自主解决冲突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介入时倾向于使用权威仲裁。在中班,教师使用教育引导,单纯制止和权威仲裁的方式比较均衡,但还是倾向于使用单纯制止和权威仲裁,两者共占 69%.在大班,教师主要的介入方式是单纯制止和权威仲裁,共占 77%,这主要是由于大班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引导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增强,教师应该逐渐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在这个过程中以教育引导为主,但是从实际情况我们发现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