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之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发现教育中的主要缺陷在于儿童经验与课程间的分离与对立。对此,他提出要"抛弃把教材当做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的见解;不再把儿童的经验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当作某些变化的、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15],主张"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通过教材的心理化来实现儿童与课程的统一,建立了完整的儿童经验课程体系,对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杜威开启了现代教育之门,实现了从学科中心课程到儿童经验课程的转变,为学前课程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杜威同一时代的蒙台梭利在立足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对学前课程进行了较完整的设计:提出了健全儿童人格,创建理想社会的课程目标,以感官教育、语言教育、纪律教育为主要课程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及进行作业的教具。是儿童的示范者。""教师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观察者,才能尊重儿童的各种活动,使儿童自动地为他们显示其需要。"[16]
二十世纪 60 年代起,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下主张课程要建立在智慧结构的基础之上,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要尽量适应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并且他认为:只有儿童自己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中,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下,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教材要通过适合各年龄发展的教学方式来传授。进一步强调了儿童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反对成人对儿童生活经验的无视和压制。
马拉古兹领导下创立的意大利瑞吉欧课程实施反对教师预设的"弹性课程理念",课程设计秉承让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思自己、更渴望友谊。的目标,倡导师生共同建构,通过"项目活动"展开课程,鼓励儿童创造性、自主性的发挥。为生活化、生态化课程的实践树立了新范式,推动了以儿童为本的生活化课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相比西方学前课程悠久发展历程,国内儿童生活课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生活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等。
受杜威经验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学前教育理念,强调"寓教育于儿童一日生活中"[18].在其提出的"创造教育"中坚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的"六大解放"原则,体现了其关注儿童生活和生命体验的儿童观。
在生活课程的基础上,张雪门提出了"行为课程"理念,即"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中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19]
并对课程的编制提出"不能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了,要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需求,须根据儿童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兴趣。"[20]
的要求。陈鹤琴坚持学前课程的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把儿童所学的东西整个地、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的。并主张有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21]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陈鹤琴还提出了编制幼儿园课程的十大原则、九项内容、五指活动及三种编制课程的方法,使其课程论更趋完善、系统。张宗麟所倡导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认为"孩子可以领悟任何人生的、物质的,以及社会集团的、现代状况的一切,这种种领悟的能力,只有他自己的经验所能给予的。"[22]
近代生活课程理论强调儿童经验的整体性,尊重儿童的自我体验和生活经验,这都无疑为后来儿童文化的重视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近代生活课程发展的基础上,20 世纪 80 年代后我国现代学前课程基本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张华提出在儿童、自然、社会的整体有机统一下重建儿童主体性的"体验课程",该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指向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健全发展。"[23]
针对回归生活学前课程,杨晓萍提出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学前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24]
这样才能真正的关注儿童生命的意义,创设儿童丰富的生命历程。虞永平认为关注生活的幼儿园课程意味着站在儿童的立场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通过生活化课程"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奴役。"[25]
随着儿童文化在国内广受关注,出现少量从儿童文化角度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王一军在其《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一书中通过对儿童生活经验和文化活动的研究,从文化视角反思儿童课程,提出"儿童文化课程"概念,认为该课程"是根植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自主体验,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生成的课程;……它具有内在文化性;"[26]
(三) 对已有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可以发现,当前基于儿童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成果颇丰,对儿童文化及其基本理论范畴的研究也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研究的立足点和具体的分析阐述提供了相关理论的支持。但是,关于儿童、儿童文化以及幼儿园课程这三个概念的研究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对三者的融合也没有足够多的关注,尤其是幼儿园课程如何贯彻回归儿童文化的研究很少。然而,幼儿园课程研究需要课程与儿童文化的结合,幼儿园课程建构需要关注儿童文化,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儿童文化视野下研究幼儿园课程就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儿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往往遭到成人有意无意的轻视和压制,此研究正是通过对"反儿童文化"现象的反思,试图构建回归儿童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以解决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实现幼儿园课程立足儿童、源于儿童、为了儿童的宗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为了保证此研究的充实性和理性化,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期刊、书籍,检索CNKI 引擎等途径,收集大量相关资料。运用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内在思维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识到研究内容的本质所在,探讨儿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内在联系与融合。前人提出的相关观点、建立的相关理论、产生的相关问题都能够为本研究的开展和论述提供理论依据。因此,采用文献研究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2.观察法
采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非参与式观察法,对幼儿园课程具体实践活动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幼儿园课程实践现状,为本研究的质性分析与理论建构提供客观依据。
3.案例分析法
对具有代表性的实际课程案例的分析研究,加深对幼儿园实践过程中回归儿童文化现状了解与反思,为有针对性的提出回归策略提供可行的具体思路。
4MOOC用户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对MOOC平台和课程分析之后,笔者还对课程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用户的基本情况、课程参与情况、课程参与程度和课程学习体验角度编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1MOOC用户基...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学科促进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
第一章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一)设计目标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学生德育来讲尤为...
第五章结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小生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给人们...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1核心概念释义2.1.1度的哲学含义。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
2.4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歌词语言的符号学特性的表现之一为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即语符的能指可能对应多个在某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所指[1].文化意象是在歌词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物象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一个物象可以传达...
第三部分当前教师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研究是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己任,因此,本章将在呈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着的特...
第三部分《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问题与思考一、《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一)提升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览山东省某高中关于《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制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