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学困生研究的价值和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1 共43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学困生研究的价值和理论基础

  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曾经讲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二句话用到学困生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人有差异性,教育者应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根据不同的差异来寻找使人能够发展的方法;教育不仅仅在物质条件上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更是要在个人学习潜能的发展中得到教育者充分的挖掘在是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师生关系现状的折射,也是重新审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观念,学校的育人功能的反思与重建。学困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目前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目标,真正做到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从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来看,全球正步入一个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时代,各行各业的更新速度之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国与国竞争实际上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而提高每一位国民的素质键要靠教育。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人们对知识以及知识更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可以说每位学生家长都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遗憾的是学困生的出现以及他们的教育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在我们的常态的学校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困生,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研究学困生教育的策略。这也是提升我国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从这方面来说,时代的发展正要求我们来切实研究学困生的问题。

  1.学困生研究的价值

  (1)学困生的研究是当前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新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党和国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尤其小学阶段开始,人们已经慢慢开始转变教育观念,越来越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在这其中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主要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怎样实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结合,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更多地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这既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有时我们的新任务。教师要始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多少年来,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赤裸裸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师以追求高分为唯一教育目标,他们往往把关注度放在班里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学困生。而今,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改变那种传统的千篇一律似的教育方式,只追求尖子生的教育观念。要转变为努力使任何一个学生都得到完整的发展。在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现象中,每个班级都存在学困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做好对学困生的教育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所要面对的普遍的现象。作为我们一线教师要充分的明确这一问题的意义,逐步树立起“以每位学生为本”的教育意识,并努力在自己的教学践行,为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为每一名学生负责的态度而辛勤耕耘。

  (2)加强对学困生的研究加快推进我国的教育目的和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智力、知识、技能、品德、心理、身体各方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从前面分析的学困生来看,例如有的学困生学习成绩差、有的品德差、还有的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对待人和事态度消极等等,老师片面的教育和学困生对于自身发展缺陷的不明确,这些都阻碍了全面发展在自身中的体现。还有许多学困生是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在班级生活中,多数同学受教师或家长错误的教导,使他们不愿和学困生交往,处处提防被学困生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伤害了学困生的自尊心。

  使其感受到的是老师的冷漠、同学的孤立,进而会因这种压抑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失去了对学校生活的憧憬,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做任何事情都生怕别人看到。久而久之形成了对自己放任,自暴自弃,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极端的心态。然而越是在这个时候,越应该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采取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

  (3)对学困生的研究促使我们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丰富学困生教育的经验和理论

  在班主任、科任老师处理的班级事务,教学问题时,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是班级中的学困生。每个学困生的问题不同,就需要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随着与学困生交流的增多,教师也会渐渐增加自己的教育经验,也会转变以往对学困生的教育看法。对于学困生的教育,首先应当从他们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日常行为入手,这样对他们的教育转化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只面对那些接受能力快、行为规范标准的学生,实际上就是去了教育工作的意义。因为有缺点,有不足,才需要教育、需要矫正。这才是对教育现象、人的教育的研究内容。学困生的研究是众多教育问题中的一类,随着对学困生的的成因及转化的研究,不断积累相关的理论实践经验,也正是我们自身教育经验丰富的过程。

  (4)小学阶段对学困生的研究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一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除了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之外,学困生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有的学困生在平日中对学习表现冷淡、不感兴趣,而注意力却往往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例如课堂上交头接耳、接老师话把、有一点风吹草动便唯恐天下大乱,这些行为表现都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如果班主任老师能具体了解班级中的学困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转化,积累有效的学困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样也是我们一线班主任教师进行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一环。

  (5)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学困生的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

  提高教育质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本身素质,也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一方面应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专业的教育技能。这其中就包括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技能。学困生的教育是最能体现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特征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之一。学困生的教育与普通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教师的班级授课形式,说服教育,能起到教育和促进的作用。而这些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却甚微。因为每个学困生的成因不同,对待学习上的同一件事情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具体分析每一名学困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总结归纳出适合学困生自身情况的具体的教育策略,这就要求教师从学困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表现、家庭环境等个体的各个方面来研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掌握教学策略,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化的途径之一。

  2.学困生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教育就是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经讲过“以人为本”,实际上教育工作也应该以此为基础。教育就是要符合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忽视的正是教育的人性化。只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仿佛学生是一台复印机,其思想、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与教育无关。教育强调的是考试成绩,是升学率。过分看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而最主要的“人为中心”却被当时的教育所抛弃。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符合当前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运用人本主义理论符合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班级管理趋于民主化。

  (2)个性心理差异理论

  每个人在反应客观现实时,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这些不同的特点和方式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差异,是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效果有显着的影响。从这一点上就告诉我们,在面对学困生的教育时,教师首先了解学困生自身的差异性,尤其在其性格、情绪情感方面的差异性。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结果。反之,如果教师忽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就违背了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单一重复的约束或督促会产生一定的反应,但并不是根本转变的方法。

  人的个性心理差异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差异主要由于个体遗传因素,可能在其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影响,对我们教师而言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实施与他人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上得到不同方面的发展。在教育的评价中,仅仅简单的好与不好、对与错等有时是不适合人的心理需求的,尤其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学生来说。要及时把握评价的时机,丰富评价的内容,体现评价的意义(多给予鼓励、激励),赋予评价的感情。

  (3)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 1983 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在过去的中小学教育中,数学、语文的成绩是衡量学习质量的标准。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强调的只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纠正了这种盲目的倾向。每个人的智能都是有高有低的方面,而且在每个领域的发展也有所不同。学习中的强项也许正是他职能类型中较高的方面,学习中的弱项也许是职能类型中发展较低的方面。教育是不可能消除人与人的这种差异,消除差异也不是教育的目标,我们而应根据学生智能组合的不同,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一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同一种教学方法并不能运用到所有的学生身上,要针对学生智能组合情况的差异表现,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可以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以往教学中的传统评价偏向于以客观标准来衡量,它最大的弊端在于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评判学生,难免有些偏颇。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多种方式的评价方式,更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4)“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支持

  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16]

  教师要信任学生能够改变学习态度、能够把学习学得更出色,并且要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对他的这种信任感。教师要充分运用“相信你能做的更好”这一神奇的力量在转化学困生中发挥作用。小学生对老师的话言之即从,通过老师对学困生的鼓励期望,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小小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从而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决心和信心,潜移默化的去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教师要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学困生的心,与他们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鼓励、期望、坚信,给他们带来向上的力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