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结论及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7 共267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长沙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男女之间、专业之间、参与活动的时间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年级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其社会适应能力水平都处于一般,还有待提局。

  4.1.2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不同,其社会适应力得分不同,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次数越多,社会适应力得分越高。尤其一周参加4次及以上次数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只参加1-2次的学生得分。

  4.1.3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同形式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均表现为与朋友、同学一起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得分明显高于一个人锻炼的得分,不确定自己运动形式的学生的得分相较喜欢一个人锻炼的学生要高。

  4.1.4长沙市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集体性项目为主,其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得分比参加个人项目和其他为主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得分要高,且存在差异性。

  4.2建议

  4.2.1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同时营造大学校园的运动氛围,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注重加强对学生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的传授。体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让学生懂得一定次数和负荷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4.2.3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学校的体育资源,集中优势给学生提供有效资源,体育教师应该引导参与学生课余活动多以自己活动与同学结伴的单一活动形式,向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转变,并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增进交流,扩大交际圈,加强人际交往,让大学生体验更多角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2.4课外体育活动能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目前对高校体育课堂课程改革、课余训练研究相对较多,对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相对较少,应尽快改变这种现象,加强对课外体育工作的研究,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尽快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从而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红,夏思永。大学体育理论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8:50

  [2]刘华,刘坚等。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案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7第28 卷(4):69-74

  [3]张凯。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电大理工,2014,3:1.

  [4]韩衍杰。对山东省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5.

  [5]安江。西安市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M].宾州师专学报,2010,5.

  [6]杨培基等。我国部分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91-93.

  [7]郁俊。高校面向未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511-513.

  [8]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1-11.

  [12]徐永生。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

  [13]张凯。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4,4:198-201.

  [14]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2):79-82.

  [17]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3.

  [18]杨颖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与分析[J].社会经纬报,2014,5:154-155.

  [19]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5.

  [20]王蓓,张丽勇。大学体育在学生社会化和社会关系中的目标定位[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6):58-60.

  [21]唐宏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110-113.

  [22]马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1):90-92.

  [23]霍方。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180-182.

  [24]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08-909.

  [2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5-148.

  [26]闰克艰,闰丽杰。体育活动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 6 期,120-122.

  [27]张兵。浅议体育活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J].教育研究。2010.10

  [28]刘建平。奥林匹克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J].前沿,2006,(6):166-168.

  [29]吴红胤。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93-95.

  [30]张永辉。利用体育活动的小群体,培养初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0.7

  [31]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3.

  [3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3]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4]徐永生。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 )

  [35]许健。论体育锻炼对协作意识、社会角色、个性形成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5(5):37-38.

  [37]郝海涛。“长三角”地区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108-110.

  [38]俞峰。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行为意识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9):50-52.

  [39]BrawleyL R. Motivation Psrticy pation in the fitness group [J]. Recreation research review, 1979(6):35-39.

  [40]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决定。2006.12.

  [42]科尔曼。牛津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56.

  [43]李晓强,段旭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0(3)。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舒楚农老师的细心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的,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做人的正直高尚的品德深深感染着我,使我终身受益,论文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大量心血,承蒙恩师殷切教诲,在此谨向导师致上最真挚的感谢。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李艳翎教授、马卫平教授、范运祥副教授、李琼志副教授、罗湘林副教授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恳的谢意!

  感谢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对于他们给予我的启迪我终身难忘。

  感谢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支持的所有朋友。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论文所引资料的著作者。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