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选题依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5 共816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选题依据

  1.1 选题的背景

  1.1.1 教育部关于素质教育的提出

  1993 年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4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必须要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同年 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1.2 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国体育教育多年在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下,和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相比,地位极低,处于不被学校领导、家长重视的地位,甚至出现其他课程随意顶替体育课的情况。这种不利影响,使体育课教学长期处于一种松懈状态,体育教学大纲缺乏对年龄、性别的考虑,许多内容和标准千篇一律,在职业院校,教材内容也没有体现专业的特点,没有考虑因材施教,也没有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重视的只有短期教育的效果,违背了科学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

  在 2011 年进行了全国第六次城乡男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四项基本素质均低于上一次调研。城市男孩的肥胖比例达到 11%,也就是 10 个中就有 1 个肥胖孩子;学生的近视率也是逐年增加,小学生、初中生近视率达到了 50%,而高中生、大学生近视率近视率竟然超过了 70%,10 名大学生有 7 名因不同程度的近视需要佩戴眼睛,这是一项令人堪忧的结果。在心理素质调查中,我国学生也存在较大问题,如意志力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等,大学生在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上比较薄弱。在对学生离开学校后坚持锻炼情况的调查中,结果更是不尽人意,学生毕业后能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非常之少,学校体育课程没有发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仅有 12.6%男性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而女性的这一数据更低,只有 7.4%;一周当中能够较少参加锻炼(一周一次)的人群只有 50%左右;另外还有一部分的男性(5.4%)和女性(13.3%)在毕业后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

  1.1.3 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

  国家教委于 1998 年印发《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在相关意见中指出:首选职业教育要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应将培养学生相关职业能力为主要指导思想。各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研发等方面需考虑社会需求,要对当今劳动力市场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工作。要对课程标准及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教材大纲要联系实际,要充分反映学生的需要。

  1999 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提出,加速了教学改革的进程,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教育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契机,提出的“面向 21 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新任务;2005 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此阶段,我国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思想,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以往升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就此确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1.4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他们年龄普遍较小,要想尽快适应社会的工作节奏,不仅要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便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工作岗位中。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大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应从专业特点出发,研究选择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胜任职业岗位提供保证。

  1.2 选题的意义

  1.2.1 北京市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为教育目标,要以“健康第一”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打破过去的“竞技体育”为主的观点,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职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工作能力去适应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将来的职业需求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应该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培训方式,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胜任职业岗位提供保证。

  1.2.2 避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困难与误区

  1.2.2.1 体育教学改革的困难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毕业学生就业率,注重专业课程建设,主要以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主,忽视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对学生进入社会前后的身心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必要的培养。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受多年应试教育影响,体育教学仍采用以专业竞技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与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趋势相违背。教学过程缺乏多样性,方法过于简化和单一,所学内容不能与职业特性有效衔接,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参与性极低,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1.2.2.2 体育教学改革的误区

  在当前教学中,出现一些放羊式的教学状况,只是单单强调让学生放松,追求简单的快乐,这是对体育教学理论上认识不足,他忽视体育教学应该给学生带来的指导作用,运动技能的指导、身心健康的指导以及终身体育的培养等等。有些教师只注重改革,不注重实效,一味追求新,而忽略了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实际效果,仅仅变成了很好看的一堂体育课。改革不是仅仅看外表光鲜,而是要切实的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去做出改变。

  1.3 选题的目的

  1.3.1 全面了解当前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提出,素质教育改革已在中小学全面展开,在此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根据自身特点积极进行当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中的重点。体育的作用我们都很了解,它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意志,掌握运动技能,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改革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学校特点、专业特色,开拓思路、改革创新,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在原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增加职业特色,体现出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然而也有一些中等职业学校,虽然也在根据新课标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改革进程很慢,效果较差,甚至出现应付任务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1.3.2 深入了解北京市中职教学改革成效

  1.3.2.1 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熟练掌握体育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觉锻炼意识,也就是终身体育的观念。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制定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及职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觉的锻炼计划。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几项运动技能,并进行科学长期的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3.2.2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心理状态

  新课程标准对健康的定义中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身心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要求体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各类运动项目,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突破自己,培养勇敢、坚强、沉着果断等心理品质,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练习方式与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通过体育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教会学生用运动方法调节心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3.2.3 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是我们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方向和目标,我们应该对中职院校不同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学中做”和“做中学”,把体育教育与职业特色相结合。以前的学校所有专业教学模式都是统一不变的,忽略了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要具备的某一方面的身体素质。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授课方式,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多运用合作探究法和竞赛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沟通中学习,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获取知识,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让学生不仅掌握体育技能。同时,能够正确的对待成功与失败,提高抗挫折能力,注重理论知识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竞争能力,这才是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最终目标。

  1.3.3 紧密结合职业特点,进一步探索完善北京市中职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突出的是职业特点,学生根据所学专业不同,将来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这种特性,我们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根据不同专业身体活动特征安培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教学为职业教育服务。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充分结合了职业特点,教学目标制定的制定考虑的相关职业操守,教学内容安排发展相关职业的身体要求、辅助学习专业知识等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也是本次针对新课表改革的重点之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当今教育发展趋势。在评价过程中,要杜绝过去仅对结果评价的落后方式,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进行全面评价,学生的练习态度、进步的幅度、在团队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等方面都应纳入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概述

  2001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内容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作出了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中小学生健康的必修课程,是各类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中重要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新的健康标准则以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四项整体标准,缺少任何一项都不是完整意义上健康的人。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健康的意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教学目标方向,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教学目标方向,但这五个方向相互联系的整体,缺少任意一项,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标准。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趣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较快掌握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可适当增加,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不管学生是否己经掌握的机械做法;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要包括对学生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练习态度、课堂表现、进步幅度等方面。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内学者对新课标的概念与内涵,新课标实施背景下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新课标对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对新课标的实施提出了教育建模,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进一步更新知识,改变教学观,树立人才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1.4.2 国内外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在 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对体育教育有明文解释:第一是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第二则是要求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国际社会上,众多学校将体育教学分成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分开设置,体育课单纯是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或进行身体锻炼,另专门开设健康课程,指导学生相关知识;另一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国目前体育教学模式偏向于第二种。前联邦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教授对一堂成功的体育课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一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运动量,运动强度达到一定负荷;二是保障对运动内容有较高兴趣度;第三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融洽。另一位体育教学专家鲍尔曼也对成功体育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教材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有所区别,并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二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三是学生在体育课过程中能够快乐的锻炼,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四是体育运动应适合学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两位教学专家的观点大致相似,为我们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起到了正确指引作用。

  我们的近邻日本一直重视教育,早在 1978 年,日本就对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作出了指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要让学生自发的热爱体育运动。体育课不仅是要身体锻炼和品质养成,塑造人格及全面发展上下功未,更要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和魅力,各种运动的乐趣,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掌握多项“一技之长”.另外,通过体育课教学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让现在的体育课为今后职业服务,让今后的职业发展能体会体育带来的作用。

  很多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论文都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突出职业特色,教育要与未来岗位需求相关联,比如,樊临虎的《关于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李慧的《呼和浩特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万明丽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新思路》,韩颂军的《浅谈职业技术学校实用性的体育教学》,陈秀春的《体育教学面对职业教育的思考》,孟淼的《论终身体育教育》,杨元的《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薛原的《应试体育无法替代终身体育》等等,他们从多方面对体育教学及终身体育教育做了分析研究,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很多实用性的建议,提到新的观点认为职业体能则是职业学校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基石,同时提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性,在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能够用自己所学,主动的产生锻炼的意识,并带动周边人以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为主的生活方式,让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的结合。

  如何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终身体育可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所受到的教育是正规的、全方位的,这个时期对于学生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它所产生的体育后效将在学生毕业后的几十年生涯中体现出来,可见学校体育对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热爱体育,以体育活动为快乐,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学生机体直接参与运动。但究竟能产生何种生理效应和情感体验,唯有学生自己才能感受到,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即不应一味的强调教师如何去“教”,而是要给他们更多的空间,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性, 使学生感兴趣的自主练习和独立作业,开发他们对体育的自然天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了快乐的体育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有助于学生参加终身体育活动。快乐体育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的教学过程,教师可通过精彩的讲解、漂亮的示范以及各种游戏活动、竞赛活动等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也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锻炼习惯的较好方法,但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是对自觉锻炼身体、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熟练掌握动作技术、技能,提高动作质量、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需要。

  有了自觉的、快乐的体育意识,才能使学生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其步入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的调整运动手段、练习方法及运动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的体育爱好、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终身体育教育。

  1.4.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体育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主要传授和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体育课程一方面要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还包括身体锻炼的方面。教育部曾于 2001 年9 月 1 日制发《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此纲要是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而下发的,明确地指出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向,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体育工作者能在新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对职业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指导性作用,让体育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职业特点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李效辉等(2003)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例如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注重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根据学生所学医护专业性质和兴趣,选择和安排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和热情,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还对增强意识、培养良好的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魏成玉(2009)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德国的“项目教学”,通过排球教学为实例项目教学,将排球课内容的总任务--比赛进行项目分解,和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值得借鉴。

  尤来菊和周倩(2004)提出要以社会对工作者身心素质的要求为前提制定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将体育教学内容安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汪志江(2010)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可以用基础性内容、专门性内容和专项性内容来说明,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选择原则和资源的开发思路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钟奕新(2010)提出观点: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

  现在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就是要以社会岗位为需求和出发点,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工作的表现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同时也是衡量学校好与坏的关键。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分别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深而有意义的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或实践的指导,本研究以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北京市 18 所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的制定情况的调查入手,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对今后体育教学如何与专业相结合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为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教改论文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