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民办高职院校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6 共442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4 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3.4.1 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师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教学效果,优秀教师在教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超常发挥自身价值,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教师男女比例、职称、学历、年龄的调查,显示: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开设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教师中,男教师19 人,约占 67.86%,女教师 9 人,约占 32.14%,男女教师比例约 2:1(表 3-5)。男教师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对抗性较强或智力型的运动项目,比如:球类、牌类等,女教师开设的课程基本是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等形体健美的项目。

  从职称结构上看,中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最大,讲师 18 人,约占 64.29%,助教 6 人,约占 21.42%,副教授 4 人,约占 14.29%,没有教授(表 3-6)。由此可见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的职称水平较低。而教师的职称又与学历、工作年限、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有很大关联。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少,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得知:四位副教授其中一位是从公办高校退休后,返聘到民办高职院校担任学科带头人,另外一位是公办高校的在职教师到民办高职院校兼职任教,其余二位是从原先公办学校高级职称合并改制后转评。

  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学历的教师有 19 人,约占 67.86%,硕士研究生 5 人,约占 17.85%,在读硕士研究生 4 人,约占 14.29%(表 3-7)。有此可见,本科学历的教师比较多,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型教师较少。

  从年龄结构来看, 30 岁以下的教师有 5 人,约占 17.85%,31-35 岁之间的教师有13 人,约占 46.43%,36-45 岁之间的教师有 6 人,约占 21.43%,45 岁以上的教师有14.29%(表 3-8)。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调查同时显示,目前有些教师开设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并不是本科教育时的专项,大部分是毕业后通过自学学得的技术技能,一小部分的教师自费短期培训,比如:

  网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瑜伽等目前高校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前些年体育院校开设这些专项比较少,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本科阶段对这些项目的学习也比较有限,因此培养“一专多能”体育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苏州市各民办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随着高校扩招,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增加,教学任务繁重。尽管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都有满额工作的指标,基本周学时在 12-15 之间,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周学时在 20-26 之间。此类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基本与一般课程持平,个别学校是乘以 1.2 系数,也有个别学校是乘以 0.9 系数。在师生比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下,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仅上课,有的要负责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有的负责学校的保卫工作等行政类事务,身兼数职,导致体育教师身心疲惫。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的教研室活动和科研的时间得不到保障,从与各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公选课体育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教学主管部门意识淡薄,体育学科带头人寥寥无几,年轻的体育教师缺少指导,除了评职称,必须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外,有的近几年都未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而且也只有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公选课立项经费来支持其发展。

  从交谈中还了解到,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学院领导一方面追求教学效果,又不注重对教师的再培训,忽视其必要性,另一方面随着教师不断进修晋升后,工资待遇要求也会增加,办学成本势必增高。除了省教育厅或其他体育机构免费或必须指派体育教师参加的培训项目,学院教师才有机会参加岗位培训或进修学习,其余的基本在领导层面就被选择性忽略掉。只有体育教师走出去,才能学习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或先进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能力,与时俱进,开设更多优质的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

  3.4.2 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目标。

  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指依据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目的而提出来的预期结果。体育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定向和评价功能。只有认同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力;体育教学目的是“的”,体育教学设计是“矢”,只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设计方能切实有效;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就是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是科学测试体育教学效果、确定客观评价的基础和标准。

  从对苏州市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类公选课的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家对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认识和目标定位基本达到共识,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一致,五个学习领域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理念也相一致。调查显示:目前各民办高校的体育类公选课的所有教师都把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逐渐形成的终身体育意识排在首位;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排在二位,传播体育知识与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位(表3-9)。调查结果与教学主管部门对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价值的认识情况,即开设校公选课体育类课程的目的前后一致。

  如何把这些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个简单地动作技能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运用此类课程的独特优势去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确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践结果表明,我们并不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缺少的是对某一先进理念的理解、操作、实践、探索, “怎样教”的问题不解决,怎么谈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传播体育文化、提高社会适应性、促进个性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