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中外儿童戏剧教育发展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27 共728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中外儿童戏剧教育发展概况
  
  一、儿童戏剧与儿童教育
  
  (一)发展中的儿童教育
  
  “教育”一词原义是儿童教育,现指把儿童培养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育全面育人、发展智能并促进学生思想、意志、情感、品德、行为、习惯、体力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注入式的灌输,注重教师教法,忽视学生的学法。
  
  较少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有些教师比较习惯于观察儿童的缺点、弱点并极力的约束,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优点、潜在能力的挖掘和扶植。儿童早期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从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并考虑其观察、记忆、思维和想像的方式,遵循智力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坚持科学的原则,安排适当的内容, “创造性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最大追求,没有“创造型”的教师,就难以造就富有“开拓型”的人才。儿童教育应该根据“兴趣的变化”加以引导,由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式教育,多交流促进,使用多种评价标准,而不是单一的以“成绩”为定论。在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改革的同时,更多地要对学生进行多方式的分析和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分析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
  
  儿童的自由发展不是交给他的“本能”,我们让孩子自我发展,也就是让他的智力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自主的智力活动的人,我们必须赋予“自由”以概念。
  
  自由的原则并不是放任,是引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引导儿童自己的最初表现就是走向独立,通过思维、语言、动作、想象来锻炼自己走向独立。
  
  (二)儿童戏剧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陈信茂为“儿童戏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儿童戏剧须应用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儿童的情感、儿童的经验,透过戏剧的手法,表现大宇宙间动植物的生活、人和物的关系、社会的现象、人生的意义。儿童戏剧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包括创造性戏剧、儿童剧场、参与剧场以及一些为发展儿童演出和编剧技能的正式课程。儿童戏剧是一种立即呈现的表演艺术,成人表演给儿童看的儿童剧、成人引导的,儿童亲自参与的创造性儿童戏剧以及儿童自己表演给儿童看的娱乐性儿童戏剧活动都归为儿童戏剧的范围。而根据“台湾艺术教育馆”的资料来看,广义的“儿童戏剧”包括“儿童剧观赏”和“创造性戏剧”两项。
  
  儿童戏剧与教育的结合,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内在因素,只有儿童内心发出想学习的意愿并主动地去接受教育时,他才能学习的最好。儿童戏剧特别是儿童戏剧中的音乐教育,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服饰进行搭配,根据剧情来安排舞蹈。在表演过程中,儿童可以尽情的唱跳,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既能提高审美能力又能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儿童对儿童戏剧内容的深入探索激发了儿童主动地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在表演中获得各种情感体验,获得艺术感受,展现兴趣爱好,在戏剧中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在愉快的戏剧艺术中培养其坚定的自信心。
  
  儿童戏剧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个性的张扬,激发儿童想像力……这些正是儿童教育的培养目标,儿童戏剧用艺术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提高综合素质。
  
  二、中国儿童戏剧教育发展概述
  
  教育乃立国之本,文化为民族之魂,因此历朝历代都将其立为基本国策。古代各类教育事业之发达,不仅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乃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人才,而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多年的“灌输型”的知识输入中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迎来了“展个性”、“有信心”、“会审美”、“能认知”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时代。
  
  当今社会是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同样受到了关注,“素质教育”会伴随着儿童的成长,所以各个文化学校、少年宫、艺术学校甚至于课外的看护班都开办了以音乐、美术、旱冰、羽毛球、篮球、舞蹈、口才、表演等多种兴趣特长班,品种繁多;应运而生的各种形式的早教班,为孩子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家长们拖着沉重的教学任务,疲于奔波但乐此不疲。不可否认的说,美术、音乐对儿童的颜色感和大脑开发有益处,但家长们是否考虑过以上种种真的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吗?
  
  (一)我国大陆地区儿童戏剧教育
  
  早在 1947 年,宋庆龄女士就创办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还在上海创办了儿童戏剧团,她把孩子视为祖国的前途之所在,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下一代,中国才能够越来越强大。她一贯认为利用戏剧的形式教育儿童更有效,这是她坚持不变的儿童教育方针,深刻而实际。她主张戏剧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下一代中国才能够越来越强大。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很多知识分子把祖国的命运与儿童联系在一起,伴随着现代文学的兴起,儿童戏剧在五四运动之后也兴起了。文学巨匠郭沫若写了第一个儿童歌舞剧《黎明》歌咏了黎明、新生、乐园气势磅礴的合唱。黎锦晖的《小小画家》以时代的气息和活泼的艺术表现风靡一时。处于萌芽期的儿童戏剧,内容比较单一,艺术上显得比较稚气。儿童戏剧的发展并不是一路平坦,剧团的活跃,艺术风格的转变,大量小型剧未经过打磨就上阵了,显得呆板,台词口号化,缺少感染力,思想的传达压倒艺术表达的追求。儿童戏剧的内容比较广阔,反映着儿童生活的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但儿童在儿童戏剧中是无法自主选择角色,强调了表演的艺术性,按照剧本去排练,不能随意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儿童戏剧逐渐发展完善,其表现手法技巧变的多样性、复杂化。儿童愉快的接受了潜意识的审美教育,着实提高了儿童的戏剧艺术审美方面的能力。但是,随着各类新兴儿童教育产业的增加,也对儿童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比如,影视动画片,比如各类艺术早教班,儿童戏剧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之中。同时由教师领导的专业的舞台上演出的儿童戏剧,不适宜广泛推广应用于教学。
  
  “儿童戏剧教育”的理念引入我国部分地区是在 20 世纪末,目前课程还不是很完善。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愉快对于儿童来说是最难得到的。中国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满足并不是从关注孩子内心快乐为出发点的。缺乏自发、自主的内心快乐体验。经过时代的高速发展,如今儿童教育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戏剧演出的形式也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深受人们的喜爱。戏剧走近了我们的生活,我国已经在北京举办了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以 2015 年中国儿童戏剧节为例,戏剧节目涉及多国,包罗万象。有中美法日韩等众多国家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创新与传统相结合,艺术品种涵盖了大型儿童戏剧,魔幻写实儿童戏剧,绘本故事剧等,为孩子们提供了盛大的艺术表演,并且细化到各个年龄段。我们发现,儿童戏剧表演已经得到观众的认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将戏剧手段引入学校教育的时间更晚一些,在国内不少幼儿园在研究创造性戏剧的同时,也渐渐地了解儿童戏剧工作坊的组织形式。“戏剧教育”这一概念很少应用在儿童的教育世界里,但“戏剧教育”的范畴包括是我们熟悉的儿童故事、游戏和歌舞等。慢慢地戏剧教育也走进了儿童教育发展中,成为教育新的“中心”.
  
  戏剧教育的实践也步入到了一些幼儿园中。如上海和苏州一批幼儿园开展了儿童戏剧教育。戏剧元素也进入了北京的一些学校,并将戏剧元素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教育系统正在协商是否将戏剧教育作为伴随其他艺术科学纳入课程体系。
  
  (二)我国港台地区儿童戏剧教育
  
  台湾是第一个接受西方儿童戏剧概念的地区,台湾地区率先 1997 年开展了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将戏剧纳入“国家课程”的学习领域,而且有法律保护其教学地位。并开始投资支持这一方面的教师培训先锋者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己经学成归来。采用了折中的戏剧教学理念。
  
  香港在 2000 年左右,一项革新的课程政策计划《学会学习》同时要求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并为艺术科学留出空间。
  
  1997 年台湾地区率先开展了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将戏剧纳入“国家课程”的学习领域,更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保了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1997 年 3月,“国家”颁布法律令《艺术教育法》,标志着戏剧教学纳入国民教育 2003 年 1 月颁布的《艺术与人文领域》中都规定将戏剧教学纳入“国家课程”.在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戏剧教学正式在学校中推广。以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为主在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是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思考、模仿、想象的方式感受美的传达。在台湾幼儿园里,注重创造性戏剧,提高儿童创造力;另一种是戏剧教育的“本质论”取向,讲究剧场艺术舞台效果,通常会有专业戏剧工作者加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开展幼儿戏剧教育。
  
  香港前教育署长李越挺指出,“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戏剧,应该深入到各个学科中去,包括人文、科学、审美等,戏剧渗入到素质培养的计划中,应该被广泛应用,作为教学辅助,实施于学校和教学中。”
  
  2000 年,香港颁布新课程学习计划,为艺术留出空间,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拓展思维。像台湾一样,香港的戏剧团队积极向英、美、澳等国家学习戏剧技术,戏剧逐渐进入国际私立化学校教育,而且基本满足了香港多元化人口的需求。
  
  让儿童深入到剧本中,既可以是观众又可以是演员、评论家。在虚构的世界里体会戏剧这个教育的空间带来的有趣的世界,经过探索思考,考察影响儿童戏剧教育不能全面推广的因素,并呼吁教育机构及家长注重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儿童从单科的艺术学习中走出来,让科学与艺术联系起来,深入了解儿童戏剧教育及儿童戏剧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开发和儿童的协调发展。戏剧课程是身体与思想的对话、动与静的结合、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统一,满足儿童全面的艺术发展的需要。
  
  三、国外儿童戏剧教育发展概述
  
  (一)儿童戏剧教育在国外
  
  在外国,儿童时期已经把儿童戏剧作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英国的小学教育加入了情境式戏剧教学。之后,在英美不断有人把创造性戏剧带到课堂中来。
  
  戏剧教育是西方国家重要的早教形式之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戏剧教育是鼓励儿童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感受情感、思考问题、意在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参与式、游戏式的教学理念。
  
  将戏剧的元素、形式融入教育,使戏剧为教育所用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 多年前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即“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自由戏剧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ramaticdoing)。
  
  历经百年的发展,儿童戏剧教育发展出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戏剧教学(Drama in Education)、剧场教育(Theatre in Education)、治疗性戏剧(RemedialDrama)等多种戏剧教育流派。
  
  1、创造性戏剧
  
  美国的戏剧教育家温妮菲尔德?沃德率首先提出了创造性戏剧,在西方国家很受重视。温妮菲尔德?沃德是戏剧进课程教育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下,很多学校将戏剧教育映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戏剧在由成人指导,让孩子切身参与行为游戏,去开拓、成长、表达交换彼此的感受。透过表演儿童能获得情绪的宣泄。想像力的释放,充满了幻想。创造力也是儿童在“表演”中获得。
  
  在不断地开展实践的情况下,沃德在 1947 年出版的极富创意的《与儿童一起玩转戏剧》(Playmaking with Children)一书中生出了创造性戏剧教育的理念,并全面彻底地论述了“戏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斯克斯和邓宁顿(siks&Dunnington)继续着沃德的戏剧思路,发表了著作《儿童戏剧和创造性戏剧》开启了戏剧教育研究的新篇章。包含了很多领域。其中,奈尔丽·迈凯瑟琳为杰出的实践者代表。迈凯瑟琳有很作著作,其实践已经把普通的创造性戏剧的目标转变为有具体学习目标的戏剧,在其著作中有明显的体现,如何转变!在迈凯瑟琳的著作中《儿童与戏剧》(Children and Drama)中指出了戏剧教育对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连续出版。在戏剧教育学领域中集合了专家们的智慧更新出版。20 世纪,在美国发生了以沃德为首的美国戏剧教育运动。英国戏剧教育是由英国戏剧咨询师皮特?斯莱德(Peter Slade)推动下的进行的。在英国,20 世纪中期是进步主义教育的全盛时期,斯莱德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受当地教育机构的委托,斯莱德领导着戏剧咨询师开展戏剧教育活动。开创了儿童戏剧运动。斯莱德与沃德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有着相似的教育经历,更有着相似的实践宗旨。
  
  斯莱德很少关注正式教育系统,追随者也尝试着适应他的原则。按照他的方式很容易出现控制不了的局面,有些教师在提倡儿童戏剧类型时选择了放弃,也深表遗憾,但也有的选择了继续探索。斯莱德的影响依然,兴奋点在于“即兴表演”和“天生创作”,但苦于如何实施。布瑞恩?维(Brian Way,斯莱德最得力的助手)1967 年面世的《通过戏剧而发展》(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给出了答案,那个年代的教师缺少儿童戏剧发展的知识,更缺少儿童发展学的心理学知识,这本书受到教师的追捧而成为戏剧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美国已经有了 180 多所院校设有儿童戏剧与剧场科学的课程。很多社团组织专研创造性戏剧的内容,及研究方案,大大提高戏剧工作者的积极性。目前各国的学术与教学团体组织每年都举办各种活动于学术研讨会。设置奖项,以鼓励有贡献的创作性戏剧家。
  
  创造性戏剧的特点是重视过程。是让儿童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感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让儿童在表演过程中潜意识的“思考”与周围和社会各种问题和各种关系。用戏剧的方式来模拟生活的境遇,模拟真实性,实现真实体会。
  
  2、剧场教育
  
  布瑞恩?维就是其代表人物(Brain Way)。人们很喜欢剧场教育,戏剧以特有的艺术特性加入到了西方儿童教育里。为了鼓励儿童的加入,体验戏剧中的各种感受,适当的调节剧情适应儿童的变化,儿童即是观众也是参与者,但要保证最基本的戏剧情境和角色的确立。既体现艺术特性又有人类前进发展的趋势。
  
  维(Brain Way)明确阐述了通过戏剧达到为“人类的发展”目的,具体说就是“个体、与戏剧有关的个体的个性化,关乎每个人本质的特征”的发展(Way,1967),他专注于戏剧的全面发展,戏剧将被简单定义为生活的实践(Practise Living)“(Way,1967)。指责声音更多了,并没有引起重视。十年前,一位戏剧咨询师曾经对教师艾伦?加勒德(Alan Garrand)舞台戏剧进行评价,阐述了所有艺术教育的目的,表演者通过在戏剧中的自我发现,对自己塑造的形象的敏感性,学会了交流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引领他们理解生活更深的一层。
  
  教师们接受与认同加勒德和维提出的戏剧改善生活这一个观点。实践操作性很强,习惯了理性的数理化的教师们再次感受到了温暖的方式,不需要占据正规课程的时间,只通过精彩的故事而促进全面发展。
  
  剧场教育注重戏剧自身拥有的艺术形式,出现了”本质论“的取向,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创造性的艺术特征。
  
  3、戏剧教学
  
  英国的戏剧教育最先发起的,美国的戏剧教育也受到了戏剧教学的影响。英国儿童戏剧学者多箩西?海兹考特(Dorthy Heathcote)是戏剧教学流派的创始人,戏剧只是一种手段在教学领域中,儿童通过强大的观察力,想像力通过戏剧挖据了内涵。为了深入的学习体验主题,戏剧的过程中划分除了角色扮演,还有教学定位。海兹考特将戏剧教学的目标定位通过角色扮演检验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发现现实,达到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教师入戏与出戏是根据剧情而决定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戏剧表演中的某一角色,出戏后可以和儿童讨论如何继续表演,即兴表演并不中断。在这一点上,戏剧教学与创造性戏剧是有区别的,在创造性戏剧的活动中,正在即兴表演的儿童不会被教师打断。戏剧教学提升了教师在课程上教学的效率,把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起来,达到儿童在教师教育下满意度更高。
  
  作为戏剧教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学者塞西勒?奥尼尔(Cecily O'Neill)的主张是指出”戏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开设可供人探讨的戏剧情境,两者在戏剧教学主张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前者强调将戏剧融入教学中把戏剧当作教学的媒介,教学目标是传递知识、激发儿童的兴趣;后者则强调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将戏剧当作学习的媒介,教学目标是让儿童体验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在虚构的、生动的戏剧世界中更好的感知、认识周围的世界。
  
  戏剧教学一味的强调戏剧的”工具“特性,忽视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让戏剧教学的”工具论“产生了忽视本质价值的弊端。
  
  4、治疗性戏剧
  
  治疗性戏剧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戏剧具有心理治疗价值。彼得斯莱德(Peter Slade)是这一领域的先驱,被誉为戏剧治疗之父--”英国第一位戏剧治疗师“.很多戏剧工作者很关心戏剧的清除作用,是否能把不健康的恐惧清除,就引出了戏剧的治愈功能,我们参与治疗在戏剧中那些本身不足,在戏剧中发泄情感弥补创伤的人,形成了一个治疗过程,但这种治疗方式有很少的治疗师参与融入进来,戏剧教师都觉得有些惶恐。
  
  心理剧的创始人,维也纳学着雅各布·莫利诺将戏剧作为医学的辅助手段,于1911 年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略见成效,但后来很多教育学者开始怀疑心理剧的价值与心理治疗的合理性。后期提出了”治疗性戏剧“一词比心理剧更为开放。近些年戏剧用来治疗受过虐待的儿童的项目。戏剧治疗也会出项副作用,可能与治疗的初衷不符。另外有很少的实践者有过专业训练的技能,涉及到戏剧艺术家与临床治疗师的合作,两个不同领域的专业很难进行真正的沟通,戏剧治疗没有彻底的进入心理治疗系统,也没有在学校领域全部展现,忽略了戏剧本身的艺术价值,呈现出了”工具论“取向,强调了它的价值在于心理治疗价值。
  
  (二)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的流派取向”工具论“与”本质论“
  
  戏剧教育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多种流派,并出现了”工具论“和”本质论“的研究。戏剧教育的”工具论“取向强调戏剧的教育价值,将其视作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媒介,是开发儿童学习潜能、是促进儿童发展或者提高教学效果的教育手段;而”本质论“取向是将戏剧的艺术审美功能为主,强调戏剧表演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把戏剧当作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工具,随后戏剧教学开始强调将戏剧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媒介,”工具论“的教育取向面临着”本质论“教育取向的挑战。
  
  幸运的是戏剧教育者意识到了戏剧作为一种艺术的教育价值有两种取向相互融合的趋势和必要性。
  
  在儿童成长中需要戏剧,可以综合的帮助儿童认识、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