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云南抗战音乐运动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520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云南抗战音乐运动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抗战胜利距今已经有近 70 年了,如今再来回顾这段抗战音乐运动的历史,除了客观的了解、认识这段历史外,更多的是通过那段烽火硝烟的历史,通过哪些激昂的抗战音乐来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神圣,去思考历史背后带给我们的当代价值。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审视抗战音乐运动带给我们的那些珍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70 年前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战音乐运动,为云南甚至大西南地区的抗战音乐创作和发展奠定了最扎实最伟大的基础,并为云南人民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呐喊助威,走在了最前列。

  第一节 云南抗战音乐运动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却有着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独的重要作用。之所以称其为无法比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云南作为整个抗日战场大后方的同时,又是抗日战场的最前线。作为大后方体现在抗战爆发后,地处祖国西南的云南省成为了众多内地厂矿、企业、军政机关和学校的内迁地区。一夜之间,云南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重58要战略基地之一。从此,云南省举全省之力支援着全中国的抗战事业。作为最前线,是因为英军在缅甸的溃败,使得日军以缅甸为跳板,从滇缅公路一路打到了云南的西南边境,本是后方的云南,成为了日军进攻中国的最前线。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境,长久以来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差,古时都被称之为“蛮夷之地”,不管是文化还是教育发展相对内地都缓慢落后,云南社会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更是相对低下。在这样的前提下,采取何种办法唤醒云南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充分调动起云南社会各界民众的抗战积极性,发挥云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巨大后援作用,成为了最为紧要的事情。

  音乐作为一种直达心灵,并且与民众最易于接近的艺术形式,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唤醒云南民众抗敌意识,凝聚民心,教育民众的最为有力的手段!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是演播厅里的合唱音乐会,还是街头巷尾的群众歌咏。

  云南社会各界群众都被音乐这一抗敌宣传的利器充分的带动了起来,歌声中他们不仅控诉了日军的暴行,揭露了叛徒汉奸的丑恶嘴脸,还利用歌声警醒了那些醉生梦死和穷苦愚昧的人们,不能再沉沦了,中华民族已处在最危险的时刻,赶快参与到抗战中去,既是为了自己生存与自由,更是为了国家的兴亡。云南人民为支持全国的抗战,发挥好抗战大后方的战略作用,更是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难任务。其中最值得云南人民骄傲的,无疑是滇缅公路的巨大抢修工作。这条公路可以说是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一条对外联系的公路,许多重要的抗战援华物资都要通过这条公路进入中国境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是这样一条唯一的国际通道,20 万余名云南民工在《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雄壮有力的歌声中同时上阵,人人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抢修公路的战场上。在这 20 万名民工中,有来自云南各地的民众,有些离家较远的民工都是自带工具,自备粮食,完全是义务劳动,其中甚至有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他们忍受着危险与饥饿,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长达 1146 公里的滇缅公路。千里滇缅路,无疑是云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支持抗战修建的一条“生命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些大字不识的民工不求回报的为云南,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毫无疑问,是民众内心强烈的爱国力量,是头脑中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而这些力量与信心的来源,正是由一首首激昂慷概的抗战歌曲所带来的,所激发的。

  抗战音乐对身处大后方的云南民众的教育作用无疑是巨大不可估量的,同时,云南又作为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场之一,云南军民更是在抗战音乐的鼓舞激励下,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尤其是在滇西地区的敌后抗日战场,军民团结一心,利用游击作战,并配合正规军的部署,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1943 年,中国驻印度军和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地区发动了全面的反攻,滇西人民一致奋起支援与配合,在反攻作战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是得云南成为中国最早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地方,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抗战必胜的信心,为全国范围内对日军的反攻树立了榜样。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仅有 9 百万人口的云南,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为全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8 年的时间中,抗战的旋律响彻了整个红土高原,回荡在每个云南民众的心头,给云南人民带来了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人们对于坚持抗战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此时,音乐不再是人们粉饰现实的工具,而是反映现实的工具。音乐不再是上层人士独享的娱乐活动,而是成为了支援抗战的有力武器,成为了抗战胜利的有力保障!

  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教育的落后一直是制约云南全省发展的一大短板。在新音乐运动的浪潮下,云南抗战音乐运动蓬勃发展,尤其是全民性质的歌咏运动,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几乎参与到了运动之中,民众的参与范围之广是无法用数字统计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的普通民众在当时的云南社会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在参与歌咏运动时,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首首激昂澎湃的抗战歌曲,更多的是通过歌词识了字,学了知识,明了道理。这些影响作用,表面上看来可能不那么明显甚至不值一提,但实际上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事实证明,其作用足以影响了云南日后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抗战时期云南的音乐运动不单是一次轰轰烈烈的民族救亡运动,深层次来说更是一次全民性质的社会启蒙运动。

  在此期间,许多像李家鼎、王旦东等一大批云南本地的音乐人才,也借由抗战的歌声充分的成长起来,他们不仅为抗战时期的音乐运动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更为新中国成立后云南音乐事业的建设和音乐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总之,抗战音乐运动对战时的云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它甚至未局限于云南和中国国内,还对国外华人世界也起到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进而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支持。云南的抗战音乐运动作为云南抗战文艺运动中最为鲜明的一杆旗帜,深入的剖析研究它,不仅仅是对云南地区抗战音乐运动的一种梳理,更是对研究整个云南抗战文化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云南抗战音乐运动的现实意义

  “窃以音乐一道,所以和乐心志陶冶性情,振作精神,调畅生活,而国家大典民间仪俗,亦莫不以乐为辅。昔人有云:观礼知政闻乐知德,故乐为六艺教育之一。一年以来,总裁昭示复兴六艺,教育如渝市举行之千人大合唱,三大管弦乐团联合演奏,白沙万人大合唱 以及各音乐团体公开演奏或个人表演等继踵接至,博得好评,社会为之兴奋。其无形中移风易俗,激励美德者当未可衡量,今后各学术机关暨音乐专家所举行之音乐活动自未可于一般民众之鼓词歌唱等纯粹娱乐性质者等量齐观。本会第一届第一次里捡拾联席会议原有”呈请中央明定音乐活动为正当社会教育活动案“之决议,理合具文呈请均部明令规定音乐活动为正当社会教育活动,分行有关机关转饬所属一体遵行,以利乐教。 此令 部长 陈立夫”

  这是 1942 年国民党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发给云南省教育厅的训令,从训令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很重视“乐教”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就阐释过自己的乐教思想。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教育的最高峰就是音乐。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方式,乐教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去改变一个人,而是潜移默化的深层次的影响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继而再去影响到人的行为。音乐是典型的表现艺术,它不直接摹拟客观对象,而是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组合表达感情内容,直接诉诸心灵。音乐不再现客观事物,可以避免摹仿带来的副作用,而直接进入人的内在心性的塑造。孔子“成于乐”的观点,也正是基于音乐对人的德行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以音乐之美感化人的心灵,使“仁”成为内在情感的自觉要求。

  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国难当头之际,群众性质的歌咏运动担起了团结民众的重担。群众性质的歌咏,歌曲简单易学,唱起来朗朗上口。其次教授方法简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往往 1 个人学会了,就能教 10 个人去唱,这 10 个人学会了就能教 100 个人去传唱。这样的音乐形式传播是极为快速广泛且影响力巨大。就如前文提到过的民众歌咏团,每次歌咏聚会少说也有 200 多人,当这 200 多人把内心的抗敌情绪通过雄壮有力的歌声怒吼出来并产生共鸣时,其形成的爱国抗敌情绪影响力可以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威力。

  音乐是无形的,但对于感情的表达却是最为深刻的,复杂的。回顾抗战时期云南的音乐运动,音乐虽然并没有直接地指导民众去打击侵略者,但她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她能透过歌声让民众去感受侵略者的可恨,感受到抗敌将士的勇气以及侵略者铁蹄下民族的存亡危机。心灵受到歌声洗涤的民众,慢慢的有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懵懂麻木的民众得以醒悟,身处苦难的民众心灵得以慰籍,前线抗敌的士兵更是有了必胜的信念。

  抗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抗战的歌声却时常在耳边回响,大众乐教的思想仍在发扬。新世纪新环境下,音乐的普遍性存在以及其巨大的渗透力、改造力和控制力,其重要的力量是万不可忽视的。尤其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音乐对于他们有着特别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都受到了音乐很大的影响。施以正确的音乐教育不仅会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更是为指导青少年的正确行事方向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奠定了一股坚定的精神力量。

  抗战期间,歌声蜂起,作品之多,难以统计,但为什么时至今日,为大家所继续传唱的就不过百首歌呢?盖因简单粗糙空洞枯燥之作,不惬于心,不谐于耳,故而必遭淘汰。

  ①抗战伊始,原有的许多音乐作品大多都不被民众所接受,而当许多心存志向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离开安逸的生活之地,不再藏在象牙塔和艺术的宫殿里,走向了社会之后,他们来到农村,去到内地,去从新寻找音乐创作的生命力。渐渐他们了解到了群众的“口味要求”,找到了真正的艺术材料的宝藏--社会大众的真实生活。深深感受到了只有接近大众的音乐作品,才能被人们所喜爱,才能完成音乐所担负的任务,才能有更高的价值。同时也才能有收获。抗战音乐,是顺应当时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了解人民的疾苦,昭示了侵略者的罪恶,更是唱出了人民抗争到底的心声。以史为鉴,我们不难发现,不管何种艺术形式,只有它了解大众,贴近社会,才会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2014 年 10 月 15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主席的讲话可谓是一语中的,道出了当今艺术(音乐)创作要注意的根本问题。

  岁月在流逝,时代在前进。抗战音乐对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显得很遥远,但它弘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却永不磨灭。老歌新唱,也能弘扬新时代年轻人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时代精神。不同的时代,人们都能赋予老歌历史情感的重新释怀和再创作的音乐冲动。其实,新时代下音乐作品的创作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着名音乐家马可说过:“站在时代的最前列,走在群众的队伍中,这样才能有充足的创作灵感,才能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青年音乐家聂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很好地证明了有生命力的音乐与时代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与他的音乐多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居安思危,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可以说,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一切爱国的人们,唱着这首歌投入到了这场民族的生存之战。有哪一首歌,像这首歌那样,经历了如此多炮火的洗礼,浸泡了如此多民众的血泪,激励了如此多志士的献身。试想,这样的音乐怎能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我们年轻人和艺术工作者应该像聂耳等前辈那样,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置身于人民生活之中,了解人民的心声,掌握民族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豪情的优秀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让时代的心声、永恒的旋律响彻祖国大地。

  新时代环境下,音乐艺术创作的样式多种多样,融入了多方文化的音乐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但是“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这一观点仍然是音乐创作者应该继续秉承的。音乐作为离大众最近的艺术种类,更应该要在当下的创作中赢的人民的认可。毛主席曾经说过:任何艺术作品,都应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年轻艺术工作者,应谨记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一切创作都将群众作为出发点,不断征求大众的意见,坚持人民为中心,把贴近民众现状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把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创作的素材,高举时代旗帜,把群众的需要和时代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出自身的艺术特点,讲究技巧,精益求精的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的作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