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云南抗战音乐运动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云南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
1.云南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历史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云南独特且具有包容性和创造性的多民族文化。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这神奇的红土地上载歌载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而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种类繁多,影响深远的,当属云南的音乐艺术文化。考古资料表明,早在 3200 多年前的殷商中晚期至周初,云南铜鼓。编钟、铜葫芦笙斗等就揭开了云南民族音乐艺术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昆明彝族子君人至今仍在吹奏的陶制乐器“阿乌”、富民出土的土洞箫,与周代的乐器十分相似;考古发掘出土的楚雄铜鼓、江川曲管葫芦笙等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原乐器;呈贡发掘出的东汉梁堆墓内的抚琴和吹箫陶俑,展示了汉代云南各名族丰富的音乐艺术。文献记载中,司马相如《上林赋》所记汉皇宝宫廷宴乐中的“巅歌”与汉乐府中表演滇歌的“诸族乐人”
相互印证;《后汉书》载有明帝时代的《哀牢行者歌》、《白狼歌》;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 年)西南夷掸国献乐及幻人到洛阳演出,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尝抚琴,滇人乃着《琴经》。 到唐贞元十六年(公元 800 年),南诏王异牟寻派大型歌舞团赴长安献演《夷中歌曲》,乐队人数达 212 人、乐器计 30 多种,以其宏大气势、丰富多彩而轰动京城,此即着名的“南诏奉圣乐”,此后唐乐部中增加了“南诏部”,丰富了中原文化。随后,云南乐曲《弥臣乐》、《菩萨蛮》、《天南滇越俗歌》、《高黎贡山谣》等传入中原。宋代,云南各民族民间歌谣十分活跃,民俗节日期间游演普遍。元明时期,音乐活动已十分兴盛,云南已出现大批职业歌手乐手,中原音乐大量传入并与当地民族音乐融合,“洞经音乐”表演十分活跃。①
2.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云南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早在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派傅友德、兰玉、沐英率军三十万入滇,结束了元末梁王在云南的统治。随后,大批移民多次入滇,他们带来了江南的戏曲声腔和时尚的曲调,明人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说:“腔有数种,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外、余姚、杭州、弋阳、自徽洲、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清乾隆中叶,昆明由于商业的发展,外省会馆和行业会馆普遍建立,各地流行的声腔和戏班亦随之而来。每逢迎神赛会或喜庆宴集,他们均演各自地方戏。此一时期来昆的戏班先后有 19 个,声腔剧种有昆、弋、秦、楚、徽等,形成混乱杂陈。融合了中原外来文化的“滇剧”也在这一时期渐渐形成。在光绪时期,滇剧以昆明为中心,向各州县发展。昆明地区汉族聚居的城镇农村,季节性的业余滇剧演出组织纷纷建立。清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留日学生纷纷返滇,受西方音乐艺术的影响,云南留日学生通过在昆明发行《云南》杂志《滇话报》、《云南旬报》等刊物,除宣传反清外,提出了改良社会必须改良音乐、戏曲,改良音乐、戏曲必须改良音乐、戏曲教学状况的主张。自此,云南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开始与西方音乐艺术相融合。
总的来看,在清代至民国期间,中原各种戏曲、声腔开始进一步传入云南,滇剧、花灯及白族、壮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戏曲也应运而生,各种地方民族乐器与歌、乐一并进入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云南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汇集了二十几个民族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传统和艺术成果,反映了各个民族不同的历史、生活、民族性格和艺术情趣,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而显示出我国任何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都难以比拟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毫不夸张的说,云南民族音乐的历史甚至可以视为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①“五四”运动后,云南的音乐开始受到新音乐运动的影响,大批进步歌曲在云南也得到了广泛的传唱,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书记王德三就曾亲自教唱《国际歌》,并尝试用云南本地花灯调谱写革命歌曲。在此期间,着名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也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划破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天空。不难看出,云南的音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底,云南民众可以说自古就是多才多艺,人人歌善舞。得益于此,不管是音乐巨人聂耳的诞生还是日后的云南抗战音乐运动,都与云南民众深厚悠久的音乐基底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节 云南近现代音乐教育
1.清末民初的云南音乐教育
(1)基督教与云南的音乐教育
在云南的音乐教育史上,最早把音乐教育带给云南的就有由国外的传教士带来的。随着清末越来越多的国外传教士来华传教,各种教会一经建立,接着就会产生开办学校的愿望。
传教士希望通过教会学校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因为宗教的崇拜与音乐密切相关,所以音乐是教会学校普遍教授的知识,也因此,相比于其他艺术,中国人更早接触的是西方的音乐艺术。
1823 年,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盐津县龙启正式建立了教堂和预修院。
①这是西方教会首次“落户”云南省,教会音乐艺术随之而来。教学学校音乐课的内容主要是识谱唱歌,演奏乐器和唱诗班。基督教对云南音乐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悠久而深远的,直到如今,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依然信仰基督教,并且有自己的唱诗班和合唱团。其中,位于昆明市富民县的苗族村寨小水井村的基督教“唱诗班”合唱团在 2008 年荣登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并一举闯入决赛,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
在云南的音乐历史上,基督教及其教会学校作为云南音乐教育的先驱,开创了云南音乐教育的先河,也为云南日后兴起的专门音乐教育培养了一定的人才,从此,云南近代音乐艺术教育的大幕便缓缓拉开了。
(2)清末学堂乐歌与音乐留学活动
1903 年,清末政府仿效日本开始进行学制改革。1904 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拟订的学制系统文件--《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癸卯学制”施行后,音乐课就作为了新式学堂教育的重要内容。改革初期,由张之洞首倡的音乐课内容是唱诵中国古典诗歌。1907 年后,随着大批留日学校回国,音乐课的内容发展到学习音乐理论和教唱学堂乐歌,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逐步推广开来。“学堂乐歌”,就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1909 年,乐歌课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写进了章程。云南的音乐学堂的课程内容都是以学堂乐歌为主,1906年,云南的小学堂就规定开设了唱歌课。昆明劝学所附属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和预备科也在1909 年开设了两个学年的“乐歌”课,1906 年将云南高等学堂改办为云南两级师范学堂,在简易科开设了音乐课,1909 年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科开设了音乐课。
②这一时期云南的学堂乐歌主要教唱李叔同的《祖国歌》和《春游》。云南最早写作和宣传学堂乐歌的就是有着云南音乐第一人的李燮羲。1907 年,他发表了根据中法战争中云南将领杨玉科事迹创作的合唱曲《云南大纪念》,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歌词激动人心,曲调铿锵有力。清末民国初期,云南留日的音乐学生有案可考的共有 11 人,其中对云南的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周维桢和李燮羲。周维桢,云南两级师范学堂简易师范科图画教授,周维桢是迄今发现云南留学日本学生中最早开办学校,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第一人。
①从日本学成回国后,他在云南最高学府--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任美术、音乐教师。同时,他还创办了“同化女学堂”及“女子风琴传习所”,开创了云南女子教育的先河。作为当时不可多得的艺术教育人才,周维桢使云南的新式音乐教育处于当时全国的领先地位。另外一人就是李燮羲,李燮羲,大理人,号剑虹。1904 年前往日本东京音乐学校学习,专修小学音乐教育,在校期间他完成了云南近代史上第一篇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论文--《音乐于教育之功用》,文章强调了音乐振奋人心,团结教化民众的作用。1909 年清学部图书局出版了李燮羲编撰的《乐典》,该《乐典》是清末中国仅有的几部乐理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堂乐歌在留日学生的号召下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了云南新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相比于传统的中国音乐,学堂乐歌将教材的教育性、思想性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大多数的乐歌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还有一些乐歌是宣传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毫不夸张地说,学堂乐歌都对当今的音乐教育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随着学堂乐歌活动的广泛开展,大批音乐教师成为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和造就了云南省的第一批音乐教师队伍,为云南今后新音乐的发展铺开了道路。学堂乐歌不管是在旋律还是思想内容上都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精神和气息。学堂乐歌为云南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成为了云南新音乐文化的开端。2.民国时期云南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的反清革命运动四起,在摧枯拉朽的革命洪流面前,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统治了中国近 300 年的清政府被彻底推翻,中国实行了 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结束,中华民族迎来了民主共和。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原有的教育制度也渐渐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1919 年 10 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新的学制系统。1920 年第六届年会,又有安徽、奉天、云南、福建诸省提出改革学制提案。1921 年 10 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讨论学制改革为中心。
1922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同年 10 月,教育部又将修订稿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形成“学校系统改革案”.由于这一年是壬戌年,所以这次教育学制改革又称“壬戌学制”,学制改革不再仿效日本,而是转向美国学习,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普通教育阶段小学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同时又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段:
初小 4 年、高小 2 年。由于学制比较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所以新的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作为最早提出学制改革的省份,新学制施行后,云南省也积极响应,在时任主席唐继尧的带领下,云南省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在此期间,云南省第一所从事专门艺术教育的学校也建立起来,云南艺术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云南专门音乐教育之先河--云南省立美术学校(1924-1930 年)1924 年,因云南省各中小学缺乏专门的艺术教师,为了培养艺术师资力量,在时任云南教育司司长董泽(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及教育专业)、云南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陶鸿焘(留美学生)和金碧美术馆馆长李廷英(留日学生)共同商议下,决定开办云南省立美术学校。李廷英与陶鸿焘被任命为美术学校的筹备员,教育司给予筹备资金800 元。学校校址选在了昆明双塔寺云南高等师范学校内。1926 年,因高等师范的学生声援上海的五卅运动,时任云南省主席唐继尧下令高等师范停办,改称为云南省立高级中学。省立美术学校也在此时正式独立于高等师范。同年 4 月,经教育司批准,李廷英正式担任省立美术学校的校长。李廷英在云南的艺术教育史上可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省立美术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更是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廷英先后任省立美术学校的教务长和校长,是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和领导者。1888 年,李廷英出生于晋宁,1910 年-1918 年留学日本,1913 年考入东京美术专门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前身)西洋画科。虽然李廷英学习的专业是美术专业,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好却非常广泛,尤其是在音乐方面,他格外擅长。曼陀铃、小提琴、钢琴等乐器他都能熟练的弹拨。
①在李廷英看来,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有相同性、联系性的,尽可能多的涉及多门艺术,有助于提高艺术的素养、品味,利于开拓其思维空间和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
②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廷英在省立美术学校中开设了多种门类的艺术课程。除了美术教育外,音乐教育在学校的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云南美术学校前后共开办了五个科系,分别是 1924 年 3 月开办的绘画科,同年 8 月开办的美术工艺科,1926 年开办的音乐课。绘画。音乐两科各招有 2 届学生,美术工艺科仅有 1 届,学制均为三年。1929 年 6 月,时任美术学校校长张堉(1929 年 2 月,李廷英因病去世,音乐教师张堉任校长)向教育厅要求开办绘画、音乐、工艺专修科一班。
③上面的表格是学校音乐课的课程及课时安排,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音乐课程主要以中西乐器为主,兼修声乐、乐理、作曲等。美术学校的音乐教育已经有了现代专门音乐教育的基础。
⑤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认识到,学校的音乐教育片面重视技巧的训练,对音乐理论的教育相对不足。总的来看,省立美术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面而开放的,并且是中西兼修,这样的培养模式利于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中西艺术的交叉学习,又有利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再发展及西方艺术的本土化。这样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至今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的。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交通阻塞,内外交流不畅,以致观念保守落后。几千年传统文化对艺术的歧视更是格外严重,在世俗的眼光中,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们更多是一些三教九流之辈。因此,美术学校的招生一直是学校的一大问题,每次招生报名的人数不过三四十人,在校学习的人数最多也不到 100 人。可见办学之艰难。1929 年 2 月,李廷英校长因病去世,美术学校犹如失去了“主心骨”,学校渐渐走向了衰弱,后继者张堉校长勉强维持学校一年后,省立美术学校在新任教育厅长龚自知的命令下被迫停办,未毕业的师生合并到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艺术科。
在 6 年的办学时间里,云南美术学校作为西南地区首个现代专门艺术学校,其影响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李廷英校长的带领下,省立美术学校首次把西方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引入云南,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使云南的艺术教育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现代云南艺术教育的发展埋下了种子,为艺术及艺术教育在云南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极大推动了云南文化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①其次,美术学校的办学时间虽然短暂,招生人数也并不算多,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美术学校仍然为云南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毕业后的他们大多进入了云南各级各类学校任艺术教师,极大促进了艺术类专业在各学校的普及,更可贵的是为未来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贮存了艺术人才,为日后云南抗战文艺活动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在音乐人才方面,桂翘然、雷鹏、聂耳等一批着名的云南籍音乐家,都在省立美术学校进行过学习。其中桂翘然和聂耳两位着名的进步音乐家,更是对日后云南乃至全国的抗战音乐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桂翘然写下了《太行山上》、《八百壮士歌》等一批着名的抗战歌曲,歌曲在整个抗战期间响彻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极大的鼓舞了中华民族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聂耳虽然没有在美术学校接受过正式的教育,但是,聂耳音乐才能的开发却与美术学校是密不可分的。聂耳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美术学校,向当时美术学校的音乐教师柏希文学习钢琴及音乐理论,并利用美术学校的钢琴进行弹奏的练习。可以说,聂耳的西方现代音乐音乐理论和钢琴的启蒙就是在云南美术学校获得的,云南美术学校为聂耳的音乐艺术成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②云南省立美术学校由于受经济、政治、人才等多方面的影响,只在云南的艺术教育史上存在了 6 年的时间。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美术学校留给我们的艺术教育价值却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在日后云南轰轰烈烈的抗战音乐运动中,艺术以其独有的感召力、号召力,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其宣传鼓舞民众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做出了其特有的贡献。
(3)抗战时期云南的艺术教育--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1935-1940 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大浪潮当中,为培养云南省社会艺术人才,推进艺术教育,用以唤醒民众,抗日图存。云南省教育厅第三科便筹备组建云南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教育厅第三科主任顾品端为筹备主任,王旦东、陈豫源为筹备员。
省立昆华艺术艺师是一个学制为三年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的课程学科侧重于音乐、图画、戏剧、电影等。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36 年,省立艺术师范招收了第一批学生,音乐美术科和戏剧电影科分别招收了 50 人。招收学生名单(部分)如下:
音乐美术科:
男生:李嘉训、汤庆恩、王建章、尚伟、王鸣九、白庆芳、周国桢、黄樾、张国华、马运武、朱豫斋、罗鸿书、苏茂邦、普同文、邓永寿、李人龙、杨祖德、赵邦屏、廖万钧、周秀歧、王世雄、史绍蓁、曹体贤、张玺、林濂、李志伟、黄开炎、李天爵、冯文元、李兰、李继曾。
女生:王泽星、陆琼若、韩祖珍、熊桂珍、窦坤培、赵兰英、高桂珍、段景华、赵淑英、蒋淑环。
戏剧电影科:
男生:杨其栋、杨其庄、谢恭、王怀武、李文伟、吴敏、郑家海、苏文兰、李正明、马金良、曾述民、饶旭、李悦、刘振寰、张克恭、李文、赵兴华、阳增祥、韦述陶、欧维乾、丁振身、谢敬、刘光武、杨泽时、龙显求、赵国相、黄均元、王鸿钧、夏开森、李长龙、唐世钧、段希儒。
女生:宋桂轩、杨其珍、郎惠仙、高文琼、黄白娴。
①学校校长为杨楷,窦重先为学校教务主任兼任音乐美术科主任,陈豫源为戏剧电影科主任。学校音乐教师有黄相泉、张育斋、窦述先等。美术老师有周生甫、江芷庵、窦重先等。
戏剧教师主要由陈豫源、王旦东担任。顾品端、范绍文为无线电原理教师兼任电影放映员。
学校的老师都是从全国各地聘用的具有教学经验的专业艺术人才,教师中年龄最大的有 43岁,年龄最小的为 25 岁。
学校的地址在原来的省立云南昆华师范学校旧址(现在昆明市五华区胜利堂)。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学校只有两间教室,一间画室,一间琴室兼排练室,两架旧钢琴,三四架旧风琴,除此别无他物。学校条件设施虽然简陋,但是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民主气氛都很浓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自发的组织读书会,时事讨论会,出墙报,组织教唱抗日歌曲等。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与实践,第一期入学的同学们在学期结束前,就组织了音美科的音乐表演会和美术展览。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艺师全体同学在全省高中以上学校学生集训总队接受军事训练。并且还在集训总队中队长朱家壁的领导下举行了毕业文艺演出,剧影科的同学演出了《撤退赵家庄》,揭开了云南抗战戏剧的帷幕。毕业演出后不久,云南当局组建六十军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听到这个消息后,艺师许多同学主动要求弃学参军,报效祖国。艺师也积极的支持同学的爱国行为,后经批准参加六十军的男同学有音乐美术科夏开森,戏剧影视科的唐世钧、李长龙,参加战地服务团的女同学有戏剧影视科的邓炳贞、宋桂仙、颜成美;参加五十八军的男同学有音乐美术科的王建章、罗鸿书、尚瑛、王鸣九,戏剧影视科的有郑家海(克欧)、铙旭。
①在全省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大潮中,艺师的同学深入群众,深入农村,在各个地区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宣传抗日救国,他们教群众演唱抗战歌曲,给群众表演进步话剧,闲时还会帮助农民干农活。1938 年 7 月艺师暑假期间,戏剧电影科的藩藩、刘振寰、李正明、杨增祥、赵国相、李悦六位同学组成了一支抗日宣传小分队,深入各县各乡村,对群众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这 6 个同学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小伙,他们身背服装、道具、宣传品到各地县城和广大农村,他们白天在田间地头教唱民众抗日歌曲、演街头话剧,到了晚上便在寺庙戏台上点灯演出舞台剧,并且引导群众齐唱“大刀进行曲”、“巷战歌”、“到敌人后方去”、“救亡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在暑假短短的时间内,这支宣传小队跋山涉水,深入几十处乡村,为宣传抗日,教育民众贡献了他们应有的力量。
1939 年 11 月,艺师音美(一班)和剧影科,两科同学同时毕业。随即学校又招收音美班男女生 50 名,附设的民众教育班也招收男女生各 50 名。毕业后的同学们被分配到了各个地方,有的在昆明各中小学任教,有的去了国立艺专继续深造学习,还有的同学分配到了云南省的戏剧乐歌巡回教育工作队和电影巡回教育工作队。艺师毕业的同学们不管身处何地,都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普及音乐。美术、戏剧等社会艺术教育,为开垦艺术园地,播下了种子。
1940 年 7 月,奉教育厅命令,艺师被迫合并到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接到这个命令后,艺师的同学们大为震惊,以罗鸿书为首的一些同学为了保住学校的单独存在,甚至给教育厅长龚自知写了一封恳请关于延缓艺师合并的请愿书。请愿书的题目为《撤并昆华艺师入昆华师范事 罗鸿等学生呈为恳请始终维护艺术教育从缓归并由》,全文如下:
窃生等昨奉学校 2 月 1 日学校 2 月 1 日通知书,本学期定自 2 月 17 日起注册上课,正拟筹划费用到校注册,忽又接学校通告,自 2 月起本校奉令合并于昆华师范,同年级学生合并编班授课等因。生等接通知后,不胜骇异!窃维。
钧长热心艺术教育,为适应本省艺术师资之需要起见,创办本校。艺师入校后深得钧长意旨,努力向学,以期有所造就,以符钧长期望。今忽见合并之通告,虽系为节省经费起见,但本校班次不多,所需经费有限,即使将本校合并后,对整个教育经费而言,亦所剩无几,反使全省失一培养艺术师资之专校,影响整个教育设施,为本省教育之一大缺憾,得不偿失,此其一。又查本校学科,系注重专科训练,昆师系学习普通学科,性质完全不同,如合并后两校同年期之学生合班上课,不惟双方学科无法兼顾,且因平日侧重关系,程度亦甚悬殊,决难强其合班上课,此共二体师与本校同时成立,同为训练专科师资之学校,若谓此时无单独独立专科师范之必要,但现体师并未归并,体师既可继续办理,则本校办望继续办理,从缓归并,此其二。再者本校第 4 班学生本学期即届毕业,若一旦归并,则功亏一篑,未免可惜。有辜钧长培养艺术师资之苦心。又本校原定不日上课,若归并昆师,则拖延时日,有该生对学业,反不如仍旧在原校读书得以早日上课,为此迫切陈辞恳请。钧长俯念下情从缓归并,则生等感戴钧长之大德于无崖矣。
①对于艺师同学们的请求,省教育厅以“查本厅现因减征节费,统筹兼顾”的理由而委婉的拒绝了。成立四年,仅有三届毕业生的昆华艺术师范正式结束了她的“教育生涯”.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昆华艺术师范学校,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作为继云南省立美术学校停办之后的又一个云南艺术教育的后起之秀,为云南抗战艺术活动的兴起培养储备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怒潮中,为了民族的兴旺,为了国家的存亡,艺师同学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学们纷纷走出校园,奔向了街头、城镇、农村、工厂、部队,去歌唱,去演剧,去放电影;同学们利用艺术深入群众、动员群众、辅导群众,帮助社会各个团体组织筹建歌咏队,话剧团。充分发挥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为整个云南的抗日救亡运动贡献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毕业之后还成为了云南戏剧乐歌巡回教育队的中间力量,他们不畏艰苦,奔赴三迤大地,组织大字不识的民众高唱抗战歌曲,为大山深处的民众表演抗战话剧,放映自制抗战幻灯及抗战电影,让身处与世隔绝的红土高原的民众知道了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时期,必须要全体中国人民的拼死一搏才能挽救危局,重整山河。艺师虽只有短短四年的历史,但她培养的学生可以说为云南的艺术教育事业流过血,淌过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云南的艺术教育史上,昆华艺术师范可以说有着自己独特而重要的位置,永远值得被人们所铭记,所回忆。
附:
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 28 年度教职员:
杨楷:校长,38 岁,昆明县人,国立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历任云大教育学院院长,省立六师、联中、女中等校校长。教授国文、公民、近代史、教育心理课。窦重先:男,专任教员兼导师,32 岁,昆明县人,历任昆华师范及工农等校图画教员。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毕业,历任各中学、师艺学校、劳作教员及县立清波中学校长。教授图画、素描、古筝、静物画、水彩画。
李毓铮:男,43 岁,昆明人,专任教员兼导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劳作毕业,历任各中学师范劳作教员。
黄萱:男,专任教员兼导师,33 岁,昆明人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毕业,历任各中学音乐教员。教授音乐课。
干四民:男,25 岁,专任教员兼导师,江苏省金山县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民众教育学系毕业。教授教育概论,教育学。
张堉:男,42 岁,曲溪县人,国立北京大学音乐系毕业,曾任省立美术学校校长、各中学音乐教员。
教授音乐课。
高允升:男,代用教员,30 岁,江苏金坛人,国立杭州艺专毕业,曾任武岑农校教员,浙江东阳中学教员。教授美术劳作。
江宗淮:男,代用教员,32 岁,昆明县人,国立暨南大学毕业,曾任暨大教员及云南省立各中学教员。
教授美术音乐课。
魏庚衡:男,代用教员,25 岁,江苏金坛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曾任官渡农校专任教员兼农场主任。教授农业概论 生物学。
杨以恕:男,31 岁,大理县人,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科毕业,曾任各中学体育教员。教授体育课。
官本润:男,专任事务主任兼文书会计,37 岁,昆明县人,省立一中毕业。
谢淑卿:女,专任女生指导兼图书管理员,30 岁,昆明县人,省立女子师范毕业。
王集贤:男,专任军训主任教官,34 岁,大理人,中央军校毕业,教授军事学。
3.云南民众的音乐启蒙教育
在 1922 年的教育改革中,有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3.谋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从这七条指导思想中可以看出,新的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社会性、平民性、普及性和生活化,同时针对各省的不同现状,还留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些要求综合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民众教育的趋势。所谓民众教育,又叫社会教育,泛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是以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为宗旨,以全体民众为对象的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 1929 年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全》中规定,接受民众教育的学习条件是,年龄在 12 岁以上,50 岁以下的男女失学者。民众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就是启蒙教育和扫盲教育。
民国时期的云南省,针对本省民众整体文化水平低下的现状,为了改良社会风气,提高全省民众的文化水平,同时响应国民政府相应的民众教育实施规定,于民国 21 年(1932)2月,就省立博物馆及民众图书馆的原有机构改组为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
①由云南省教育厅第二科负责主管民教馆的相关活动。民众教育馆建立后,由教育厅统一制定相关课程,受教群众的书本也由省教育厅统一发放,在专门的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带领下,每天进行相关的民众教育活动。民众教育馆每周都进行讲故事,说书,教唱歌曲,演出话剧等活动,民众教育馆用这些形象生动的方式去启发民众,向民众传授文化知识,提高民众思想道德水平,尤其是让民众深知民族国家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必须人人振奋全力拯救危亡中的国家。云南民众教育馆的这些举措贴近民众,尤其是教唱的救亡歌曲,不管大人小孩,识字的不识字的,他们在指导者的带领下,一字一句的跟唱朗朗上口的抗战歌曲,极大地调动了云南民众抗战救亡的积极性。
1937 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民众教育馆的教育方向开始侧重于战时教育。教育厅为了在全省范围内扩大战时民众教育,筹备成立了战时民众教育巡教队,分别沿全省主要交通路线,推进战时民众教育。巡教队每到一处地方,除了对民众进行公民教育和识字教育之外,就是利用教唱民众抗战歌曲,用以激发民众的抗战意识和民族意识。抗战期间,省教育厅还积极配合教育部进行战时民众教育宣传。“教育部为深入乡村,唤起民众,实施抗战教育,激发复兴民族意识,宣传抗战建国起见,特置民众教育巡回车一辆,于本年二月间巡回于滇、湘、川省,沿公路于各市县乡镇施教,推行战时民众教育。”②教育巡回车每到一地,都利用演讲、教唱抗战歌曲,表演戏剧等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抗战宣传。教育巡回车来到云南时,还利用云南本地的花灯戏新编抗战剧目,引起了云南民众的极大关注,使得巡回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效果。1936 年,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还成立了金马话剧社,并组织了救亡花灯队,以抗战为主题,改编新创了许多新的剧目。有些剧目都以云南各地的方言进行表演,通俗易懂,非常贴近云南的民众,得到了云南民众的一致认可。
为了更好的利用音乐去教化民众,1935 年,龙云还命龚自知着手筹建一支管弦乐队。
在《云南省二十四年度教育概况》中关于这支乐队筹建的缘由有着清楚的记载:“本省地处边陲,文化闭塞,一般民众生活,既缺乏物质上的科学改造,又缺乏精神上的伟大洗礼。以音乐论:民间除了几千年来陈陈相因的原始民谣外,青年多中毒于流行的低级乐曲,于是一般意志修养稍差,精神无所寄托者,多堕落于麻醉品等不良嗜好之中。众多民族,只以数百年的音乐重礼,即产生优良民风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值得我们参考。本省当局,有鉴于此,拟从事推广优良音乐工作。空谈不如具体,首先拟组织以规模宏大的管弦乐队,先从事研究,介绍,创作,公演,播音,训练推广人才工作。以后逐渐推广,一来可以挽颓风于既倒,二来可以振民气于将来。至于进行办法,一面设立省立艺术师范,内设音乐科。一面分各省调查并拟具省立管弦乐队购置计划,进行购办。该计划自最大规模到最小规模,举凡独立的铜乐队,弦乐队,木乐队,及其混合演奏的大、中、小各种组织。以及乐器价值,外省聘请乐师薪俸,旅费,本省聘用乐师薪俸,音乐亭、演奏厅等,均有详细计划。因篇幅关系,紧紧选录组织规模中之种种,以及设备概略,刊载于此。”①关于这支管弦乐队的详细组建计划,龚自知把它交给了教育厅第三科艺术科专员王旦东。刚刚返滇的王旦东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怀着用进步音乐唤醒家乡父老的王旦东不但起草了乐队建设的详细计划,还额外起草了云南省中等以上学生集团歌唱的计划,计划包括了组织昆华学生歌唱运动会和金马合唱团两项。计划详细如下:
云南省中等以上学生集团歌唱计划 筹备程序一、会谈理由:调查各校学生音乐程度;调查各校唱歌教材;调查各校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的数量;调查各校对音阶拍子正确能参加混声合唱学生之数量;征求各教员对课余活动以及组织歌唱团的意见;组织音乐教学研究会二、金马歌唱团由厅领导的大规模歌唱团,由各校考核选送学生合组之,由厅派员以及各校教员中选派指导训练之,联合各界开音乐会或在电台播出。
招考金马歌唱团员办法:1.由厅派员以及各校教员联合考验科目 (1)发音:音色平正明快,音量充足有力,音阶正确以及声母韵母读出无大缺点者为合格 (2)任唱一首短曲。或者脚踏走、或者口呼拍数、种类,始终能保持相等速度者为及格 (3)读谱:能视唱简易之五线谱曲或者能正确奏唱普通简谱之陌生曲目者为及格……歌曲来源:选用:现有之中外名曲中选用,选择标准如下:(1)活泼沉雄,发扬民族风气之中外名曲为上选;粗制滥造,低级肉麻,靡靡之音不取。 (2)朴素大方,易听易唱,表现日常生活情绪,表现一时代一地方之民风者为常选。不合乐理,缺乏艺术生命,徒务花腔堆叠,一心一意以声色娱人之劣品者不取。(3)情调优美清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流露个人情感者为次选。挖穷陈腐名句,谱入俗调,满口教训,味同嚼蜡者不取。
创制:编选办法如下:(1)由厅委任音乐、文学专人,组织歌曲编译委员会 (2)向省内外征集歌曲编译作品,酌情给予酬金。(3)编译以及征集原则如下:适合本省语言读音,风土名俗等地方情形,以及代撰全省各学校社团需要歌曲;有时代精神,着眼国难,倡导救亡运动;一面提高艺术表现,一面着眼普及,供给本省民间俗乐之代用品…练习以及演奏进程:(1)男女混声齐唱,此期中注意练声,读谱等;(2)男女混声重唱,此期注重听音以及演奏常识;(3)男女混声四重或六重唱,此期注意和声以及表情法;(4)联系高深名曲,以及独唱学习。以上每期时间按理至少每期一年,共四年可达合唱程度,为了避免干燥无味,暂不拘定,随时看情形决定。金马唱团,音乐教学研究会等章程另外定之。
①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计划具有相当的条理性。从人员的组配,到歌曲的选定,再到最后歌曲的演唱,都有着详细的要求。尤其是歌曲的选定上,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在适合本省语言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社会实况,要求要有时代精神,着眼国难,倡导抗日救亡运动。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当下过于娱乐化的中国文艺界学习的!
受制于政策,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个全面而精细的乐队乐团组建计划最后没有得到成功的落实,仅仅存留在了纸面上。虽然计划没有得到实施,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以看出龙云领导下的云南地方政府对民众音乐启蒙事业的重视态度。
云南省教育厅通过民众教育馆使云南民众的音乐启蒙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抗战期间,在普及音乐的同时,还利用音乐极大的调动了云南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敌信心,这对于地处抗战大后方的云南省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云南民众在这些歌曲的启发和影响下,爱国热情受到了最大程度的感召和鼓舞,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也被彻底激发,身处战略后方的云南民众为抗战胜利倾尽全力,修建机场,打通滇缅公路。云南人民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全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4章阴阳世界观在玉雕用途中的体现4.1玉器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玉石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作用,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人们的生活,还可以用来治病保平安。在李时珍着名的传世之作,中医界的重要着作《本草纲目》中记载着玉石具有缓解心中烦...
第5章古代盥洗室对现代的启示5.1影响古代盥洗室发展的因素中国传统盥洗室是建筑单体或群体的一个附属空间,或独立或从属。影响这个空间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衰与朝代更替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盥洗室的发展。第二,...
第三节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体现出多样化,擅于运用光线和镜头,最大程度的突出画面的纪实感;在诙谐幽默的表现中充分运用喜剧元素;在社会发展及商业利润的驱使中开始启用偶像明星参与代言。一...
本文从晋中气候、地形地貌入手,进行实地考察与人文交流,结合已有的研究, 探讨晋中合院式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建造技艺、装饰艺术及文化内涵。基于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现状,分析晋中民居产生的原因、建筑形制以及价值,实现传统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创新。...
随着人们消费的升级和互联网的渗透,动漫行业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传统动漫企业努力完善动漫市场,产业链下游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一词,指的是人类对其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这一权利通常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保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是一个通过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来推动全世界知识产权...
摘要时尚秀场中的服装设计千变万化,风格各异,以中国国际时装周为例,从1997年至2013年间共计839场发布会,以每场发布会35个造型的平均数计算,近3万套服装设计作品在秀场上进行展示。服装设计师出于灵感的设计为何如此,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并不...
4.3契丹文图形化的创新设计研究文字源出图像,两者间有着潜在的意义关联。文字形态的塑造可以像图像般地构架描绘,而图像的塑造正是文字和图像在神情神态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进一步加强文字和图像的视觉表现力。不仅如此,文字和图像在传达过程中也...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各行各业带来生机与活力,服装产业也逐渐开始复苏。随着棉纺业的迅猛发展,1983年12月1日,国家取消布票等纺织品消费限制性凭证,宣告...
第二章国共两党领导下的云南抗战音乐运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并且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城民族统一战线,把日寇驱逐出中国!在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