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是指育龄期女性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而未能妊娠的一种低生育力状态[1].2009年调查显示[2],我国不孕不育发生率为15%,其中因女方因素致不孕症占40%-55%,因男方因素致不孕症占20%-35%,因男女双方因素致不孕症占20%,免疫和不明原因致不孕症占10%-20%.
在过去50年的生殖内分泌医学发展中,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menopausal gonadotropins,HMG)的应用,虽可使75%以上女性恢复排卵性月经,但依然难以解决相当一部分顽固性排卵障碍性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卵巢储备功能降低(declining ovarian reserve,DOR)患者的受孕问题[3].
中医药治疗不孕症历史悠久,对生殖内分泌疑难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文章首次从理论方面深入探讨中医与现代医学促排卵治疗的异同,并详细论述了"调经促孕法"的临床应用。中医学"肾-天癸-心(脑)-冲任-胞宫轴"排卵机制之理论阐述。
1. 天癸
1.1 肾与天癸 《黄帝内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者,生殖之本,主封藏,为生殖之源,育有元阴元阳,为阴阳之宅。天癸者,原属于肾,在肾气充盛时产生。
1.2 天癸与卵泡发育 《女科精要·月经门诸论》云:"天谓天真之气,癸为壬癸之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故谓阴精为天癸".由此可见,天癸之"天",指天真之气,即肾气,说明天癸需由肾产生;天癸之"癸",北方壬癸,即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癸"之无形之水,促进月经来潮,促进子宫发育;"癸"之无形之水,又是生殖能力成熟的始动和维持因素,类似现代医学雌激素样物质。
2. 心(脑)与肾 一则,心者,火也,为君主之官;肾者,水也,为生殖之本。心肾相交实为水火相济,此亦为后天八卦之意,坎离既济推动阴阳之运动;二则,肾藏精,心藏神。精能养神,神能驭精(卵子为生殖之精)。肾藏精,主骨生髓,髓上达于脑。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心脑神明调控排卵。临床中确见抑郁、焦虑者因心神受扰出现排卵异常,或为这一理论之佐证。
3. 氤氲与冲任 《证治准绳·女科》中引袁了凡语:"天地生物必有氤氲时……必有一月氤氲之侯……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其中,"氤氲""的候"于现代女性生理,可理解为排卵之时。
氤氲之期是一种特殊的气血活动。如将育龄期女性之月经来潮现象喻为"祛陈",则氤氲之期之排卵现象则可喻为"出新"."祛陈"与"出新",均不能气血之活动--卵泡从卵巢排出需要气血之运动,卵泡在输卵管之运送亦需气血之推动。然气血如何而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表明任通而冲盛,排卵则可于氤氲之期,在冲任之气血协调条件下完成。
故根据上述中医学理论,"肾-天癸-心(脑)-冲任-胞宫轴"的排卵机制可概述为:在肾之癸水作用下,生殖之精发育成熟,机体处于"重阴必阳"之转化期;"重阴"已极,其性似"阳",已带有上升之冲击之力;"癸水"上达于心(脑),心(脑)调控即将之排卵过程;胞宫进入氤氲之态,冲任气血调达;卵巢排卵。
4. 中医、西医排卵理论的对应环节 中医、西医有类似的排卵机制和相互对应之环节,见图1.中医学理论之"肾之癸水"使机体达到"重阴必阳"的阴阳变化效应,与西医学雌激素正反馈"扳机"效应如出一辙[4].中医药促排卵方案--"调经促孕法"之临床应用中医学认为,"种子必先调经".调经之必要性在治疗单纯性排卵障碍性疾病时则意义更为突出。经量正常、经期规律,是体内阴阳正常转化的外在表现,亦是卵泡发育正常、卵子排出的内在基础,故"调经"是排卵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基本方向和原则[5].
中医药促排卵治疗方案,包括了"调经"和"促孕"两个方面。"调经",指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调节月经周期和(或)月经量而治疗原发病,常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治疗周期;"促孕",则指在经后期调经治疗中,以"养"一个发育卵泡为重点。若B超等辅助检查提示有优势卵泡发育,则在此周期的经间排卵期灵活运用补肾活血等中药,"促"卵排出以助妊娠。可见,中医药促排卵旨在"养卵育优",与西医运用促排卵药物产生多个卵子促进妊娠,有着区别与差异。
1. "调经促孕"中"养"与"促"之含义与关系
对于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调经"是"促孕"的前提与基础,而治疗的黄金时期是月经后期(卵泡期)和经间排卵期(排卵期)。月经后期(卵泡期)注重"养",经间排卵期(排卵期)则注重"促"."调经促孕"之"养"具有三重含义:养卵泡,如养花之育种;养内膜,如养花之培土;养气血,如养花之施肥。"调经促孕"之"促"具有二重含义:调理气血之运动以促进排卵;调畅气机以促进排卵。
1.1 "养"需以"调经"为基础,是"促"之长期准备阶段 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充养,为卵泡、子宫内膜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精微物质。PCOS、POF、DOR等排卵障碍性不孕因肾虚、肝肾阴虚、气血虚弱等证,临床多表现为稀发排卵或无排卵[6],并不具备受孕之必要条件。
针对此类疾病,临床可施以补肾填精,滋养天癸等治疗大法以达"调经"之目的。但肾气之恢复、精微物质之转化非一蹴而就。"调经"之"养"是"促"之准备阶段,常以3个月为1个疗程,则实际体现了"养"之相对持续的治疗特点。"调经"后当B超检查提示出现优势卵泡、子宫内膜厚度适当且子宫内膜具有血流信号时,便具备了受孕条件,"调经"之"养"之阶段或将结束,可进入"促"之治疗环节。
1.2 "促"是"调经促孕"之短暂而关键阶段 在"调经"之"养"基础上形成之优势卵泡,从形成到排出时间短暂。这一过程气血阴阳变化剧烈,需注意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及时以药物促进卵子顺利排出,并避免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的发生。由于"促"的临床可操作时间短暂并对妊娠起决定性作用,把握"促"之条件和时机尤为重要。第一,准备充分。POF、DOR患者卵巢功能低下,常无发育卵泡,需及时并充分评估"调经"之"养"的临床治疗效果;第二,不失时机。POCS、POF、DOR患者排卵功能障碍,卵泡发育时间难以推算,需结合B超[7]
和尿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观察卵泡发育情况,适时以药物促排;第三,用药灵活。用药强度个性化,可根据患者病史不同而选用不同强度促排卵药物,必要时辅助外治法;用药时间个性化,促排卵用药时间不局限于月经周期的时间限制,而以卵泡的发育阶段、辨证要点作为用药依据。
1.3 "养"与"促"的对立与统一 就正常机体而言,经后期为阴长阳消期,"阴"主"静".古人云:"静能生水","癸水"可促进卵泡之生长、发育。经间排卵期为重阴转阳期,"转"字体现了"动"的涵义--氤氲之期冲任气血的剧烈运动及变化;优势卵泡急剧增大进入成熟卵泡阶段,成熟卵泡突出于卵巢表面形成柱头,卵泡从卵巢表面排出[8];随着卵泡的排出,体内阴阳出现变化。
调经促孕法实际是以正常人体阴阳变化为辨证、用药基础。"养"与"促"的关系如同"阴"与"阳",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养"以静为主,对应着"阴"的特点;"促"以动为主,体现了"转"的变化,即"阳"的特点。"养"为"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促"则是"养"的必然结果。
PCOS、POF、DOR等病常因阴长不足,难以达"重阴"之状态而无力"转阳",阴阳失衡,致卵泡发育不良、月经停滞[9].因此,对此类不孕症的治疗,尤其要注意"养"的必要和重要性。
2. "促"的临床评价意义
PCOS患者卵泡募集数量多,但卵泡选择及优势化受阻,卵泡发育停滞,导致无排卵或稀发排卵;POF、DOR患者则表现为卵泡数量缺失[初始卵泡数目不足和(或)卵泡闭锁加速]或卵泡功能消失两种异常的卵泡发育状态,导致无排卵或稀发排卵。由此,PCOS、POF、DOR不孕症患者长期处于无优势卵泡、成熟卵泡发育的状态,故无进入"促"之条件和必要。如果"促"之机会在治疗期间连续或规律性出现,是提示卵巢功能逐渐恢复的良性评价指标。
中医药促排卵之分层论治
中医药调经促孕法成功与否,除"养"与"促"之灵活运用外,还需辨证准确无误。中医药促排卵论治分可三层:辨证论治,分期论治和辨病论治。
1. 辨证论治 辨证重点为审脏腑、冲任、胞宫之病位,辨气血、寒热、虚实之变化,并辨病理产物之痰湿、瘀血或湿热之不同。妇科常见肝肾阴虚证、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气血虚弱证和脾肾阳虚证,分别治以滋补肝肾养血调经、补肾疏肝理气调经、补肾益气活血调经、益气养血调经和补肾健脾温阳调经。
2. 分期论治 将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期,采取中药调周序贯疗法。
2.1 经后期(卵泡期) 生理特点:经水既行,胞宫空虚,为阴长阳消。主要治则:养血调经,肝肾同治。常用药物: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紫河车、黄精、党参、黄芪、白术、当归。
2.2 经间期(排卵期) 生理特点:阳气内动。主要治则:滋补肝肾,适时增以温阳活血之品。常用药物:肉桂、丹参、羌活、淫羊藿、牛膝、当归、荆芥、黄芪、枳壳。
2.3 经前期(黄体期) 生理特点:阳长阴消。主要治则:温补脾肾。常用药物:巴戟天、川续断、淫羊藿、菟丝子、党参、白术、山药、杜仲。
2.4 行经期(月经期) 生理特点:胞宫泻而不藏。主要治则:经行之日予养血活血之剂,经水即行。常用药物:桃红四物汤加党参、丹参、益母草、川牛膝。
3. 辨病论治
3.1 PCOS 中医学中无此病名。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载:"若是肥盛妇人……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痰积久聚……甚至结成窼囊,牢不可破,其患者不一矣",其中,"窼囊"即类似现代医学卵巢呈多囊样改变或PCOS.
本病病因在于肾阴虚,天癸不足,稍久则阴虚及阳,阳虚则痰湿壅阻;阴虚心肝气郁,气血不畅,气滞血瘀,痰瘀互阻,胶结成症,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PCOS患者常处于月经后期阶段,此阶段治疗尤为重要。一般可分为经后初、中、末3个时期:①经后初期:因"静能生水",可不用或少用化痰湿之品;②经后中期:阴静而动,此期是治疗本病最为重要的时期,需结合化痰湿药物;③经后末期:阴长运动已达到较高水平,此时治疗应注意阴阳并补,一则以维持阴长之需要,二则以控制阴损及阳所致痰湿滋长。
3.2 POF、DOR 属于中医学"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范畴。本病病因病理复杂。虚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损伤而致;实者多因邪气阻滞,气血不通所致。常虚实夹杂。治疗原则为虚补实通。本病的治疗核心为补肾填精,提高癸水水平。重视中药调周治疗,补阴思路贯穿始终。另外需注重肾与肝、心的关系:肝肾(乙癸)同源,两经同居下焦,精血互用,治疗应以滋补肝肾为大法。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应重视"调经促孕法"中"养"与"促"之应用原则,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中医情志疗法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经验独特,疗效显著,通过医生有意识地激发、诱导患者某些积极的情绪体验,用以战胜或制止其他偏激消极的情绪活动,帮助机体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与情志调和,从而缓解或治疗疾病,包含情志相胜、情志疏导、情场导引、情志陶冶...
膏方是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的作用。膏方虽早在东汉时期的《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但专事滋补则是从明代开始。宋氏妇科运用膏方的思想也起源于明代。明万历年间,宋林皋所撰的《宋氏妇科秘书》中,收录了有藉以起家之称...
赵文鼎是甘肃省中医学校原校长, 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名中医, 甘肃省师承教育第二、三、四、五批中医带徒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年, 在学术上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在临床上一直坚持“能中不西, 衷中参西”的原则, 在妇科病的诊疗上积累...
卵巢囊肿是女性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中医称为肠覃,它的临床类型分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良性畸胎瘤、纤维瘤等,大都有恶变的可能[1、2].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吃含胆固醇食物的机会增加,环境污染也日渐严...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的一种常见内分泌疾病,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为5%~10%。而高雄激素血症是其最重要内分泌表现之一,据统计,PCOS患者中有75%的患者患有高雄激素血症。雄激素升高,刺激毛囊异常代谢,抑制肝脏SHBG合成,造成多毛、痤疮及男性化表...
杭州市中医院傅萍教授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曾随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何子淮先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近四十年,撷经典百家之粹,治学严谨,学验颇丰,对不孕症的诊治独具匠心,疗效显着。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
人工流产术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已为广大女性所接受,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数超过1300万。由于人流术操作中可能刮宫过深、宫腔感染,引起远期并发症如盆腔炎、月经过少、不孕等,其中月经过少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是一种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以及多囊卵巢为特征的病变。据美国国家健康委员会(NIH)诊断标准统计其发病在生育期女性中为6%-10%,而根据鹿特丹诊断标准其发病率可能上升至20%。PCOS发病机制未明,临...
女性生殖道因其解剖结构的原因很容易引起感染,主要病原体有真菌、细菌、滴虫和支原体等。支原体引起的人类泌尿生殖道炎症是最古老、最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女性的支原体感染率更高,更易感染支原体,主要是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
对于早孕流产来说,药物流产具有安全、简便以及创伤小,减少人工流产产生的恐惧感等优点,因而受到了大多数女性的接受,但由于药物流产后可能会导致子宫出现异常流血,出血量大且出血时间长,这严重限制了药物流产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在西医临床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