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包拯生于多事之秋,北宋内有阶级矛盾之忧,外有战事连年不断之患。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时代背景,包拯迫切地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这一窘迫的境地。他在一生的做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皇帝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同情,坚持为民请命、执法严明,坚持在司法活动中秉公执法以保证公平、正义。他以身作则,大胆地对北宋王朝的政治弊病进行批判,并针对官僚机构的冗乱、贪官污吏成风、人民赋税繁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北宋江山的建议和主张。
中国古代的清官在司法活动中更多依靠于个人的才智和社会的道德准则进行审判,其对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存在欠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轻易的引用"历史局限性"一词武断地对古代的司法活动持否定的态度,"清官"这一现象从现代意义的法律观念来看可能是不科学的,但是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的范畴,它在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甚至被民众所神话。虽然以"清官"主导司法的历史背景早已荡然无存,但中国民众心中清官情结依然存在。"清官"文化作在中国法律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任何一种作为符号意义的法律文化,必定有其自身独特的模式。[100]
",在清官身上掺杂着中国民众对法律公正的渴望,后人如果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无疑会对今天的司法体制改革中有关法律职业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清官"闻名于世的包拯其刑事司法思想是特别丰富的。在法律的具体执行上, 即在司法活动中,包拯提出了任用良吏、止绝"内降"、务得慎刑以及明正赏罚等思想主张,同时在防冤止滥方面,大胆进行司法改革。包拯任职司法官,具有丰富的断案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而具特色的刑事司法思想,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法律才能。
作为历史上着名的"清官"代表人物, 包拯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安徽合肥的包公祠楹联是这样写道"正气耿光昭日月, 廉洁清枥妇孺知"、"为官存正气,从政树廉风".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之情,甚至这种崇拜成为民众法律意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包拯刑事司法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包拯的司法形象所承载的清正廉洁、 秉公执法和为民请命等中国传统的司法公正意识观念不但植根于传统司法活动的实践之中,而且扎根于中国老百姓法律思维的深处。当代中国司法文明建设必须重视传统司法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之间的融合与交流,而不应该简单对其进行意识形态化的所谓批判。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从我国历史上传统的司法资源中汲取积极的成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储藏着丰富的司法文明资源,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认真挖掘和整理。
参考文献:
1、史料类:
[1]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Z].
[2]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唐)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金)元好问。遗山集[M].
[5]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6] 商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Z].北京:中华书局,1957.
[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3] 孝经[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4](清)毕阮。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5](宋)邵博。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宋)窦仪。宋刑统[Z].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元)脱脱。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宋)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0](宋)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M].
2、着作类:
[1]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
[2]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英)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孔繁敏。包公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孔繁敏。包拯年谱[M].合肥:黄山书社,1986.
[8](美)马伯良。宋代的法律与秩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9]朱万曙。包公故事源流考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10]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1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贺卫方等。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3]马小红。礼与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4]徐忠明。包公故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5]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6]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论文类:
[1]栾爽。论包拯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徐忠明。解说包公的吏治思想与法律思想[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秋季号)。
[3]李文静。论宋代法吏之比弊[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方兢。古代贿赂制度的生成及其对民族性格的塑造[J].人民大学学报,1996(6)。
[5]张友连。论包拯的司法伦理形象及其启示[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
[6]范晓东。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官的法律思想--以包极、海瑞为研究对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0)。
[7]张友连。论包拯的司法形象--兼谈对当代中国司法道德建设的启示[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2)。
[8]萧伯符,汪庆红。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11)。
[9]史戈。包拯的民本思想[J].江淮文史,2008(7)。
[10]孔繁敏。包拯与庆历新政[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11]郭世东。重民本、慎立法、求公平的包拯[J].江淮法治,2009(5)。
[12]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
[13]徐彪。论包拯的司法道德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0(2)。
[14]史爱君。包拯法律思想述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2)。
[15]郭学信。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16]陈景良、吴欢。清明时节说包公:包公"司法之神"形象的形成动因与观念基础[J].法学评论(双月刊),2014(3)。
[17]赵旭。论宋代民间诉讼的保障与局限[J].史学月刊,2005(5)。
[18]余春燕。宋代内降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
[19]张文勇。以人为本与宋代法律思想的演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0]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2.
[21]唐山清 廖继超。中国封建法律中良贱间的不平等性分析[J].兰台世界,2014(07)。
导言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相关立法和司法进行考察,对婚姻法制中变迁内容较多、独具特色的几种主要法制在这两时期的适用情况加以分析,呈现民国婚姻法制基本变迁的脉络及本质。另外,本文的论述还将结合彼时的社会现状,以期对...
中华法系发端于夏商,而形成于隋唐,期间西周和汉朝的法律制度为中华法系的产生奠定了基本框架,而《唐律疏议》的完成则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最终确立。本文便在此以时间为序对一些笔者认为我国法制史上较为经典的制度进行剖析,以阐述中华法系的精髓之所在。一...
第三章宋代房屋租赁纠纷的解决机制宋代房屋租赁市场发达,参与房屋租赁市场的出租人和承租人也是人数众多,为适应这种局面,引导房屋租赁业的发展,宋代官府加大了对房屋租赁市场的干预,如上面提到的保障性措施之要求订立房屋租赁契约、调控房屋租赁价格...
一、问题的提出依据相关法律,中国当代的法律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法律解释四种形式,但是任何一种法律解释都没有一种统一的文本形式。以最主要的司法解释为例,其文本形式十分繁杂,各类司法解释的名称就多达十余种。①毫无疑...
第3章: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法律特征功夫熊猫的热播,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元素风潮,其中的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惜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它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其无可争议的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当前世界环境下,我国传统文...
引言孟子云:食色,性也。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推动历史进程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据甲骨文及金文记载,早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用火加工食物,这标志着中国的先民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迈入了吃熟食的文...
符合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罗马嫁资制度,通过罗马法的传播对各国的婚姻财产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传统习俗,我国在短时期内,彩礼和嫁妆婚俗仍将活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出台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但由于中国独有的婚嫁习俗十分复杂,因此,要建构...
陈焕镛为中国近现代植物学研究事业奠基人之一,自幼在美国求学,后入哈佛大学,于1919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回国之时,即只身一人前往海南岛采集植物,其为采集海南岛植物第一人。自1922年起陈焕镛往南京任教于金陵大学,后因与外籍教授不谐而转入东南大...
仁是孔子思想也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但是,在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当中,有几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深入探讨:一是孔子仁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二是孔子之仁的内涵是什么?三是在孔子法律思想当中,仁的核心地位是如何体现的?笔者不揣冒昧,就此发表...
作为民事矛盾化解的主要路径,诉讼和调解已然成为了各大法系化解民事矛盾的共同选择,而商事纠纷的处理也是不例外的。19世纪末清朝尝试了新政,在社会各个领域仿效西方,中国法律及习惯的范围逐渐成形,包括《大清律例》、习惯和习惯法、情理等,形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