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哲学论文 >

密尔“个性自由”观形成的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9 共560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一、密尔"个性自由"观形成的背景

  (一)密尔的生活经历。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是十九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主义者。密尔 1806 年 5 月 20 日出生于伦敦郊区,其父亲,詹姆斯。密尔,也是英国着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我们通常分别称他们为"老密尔"和"小密尔".

  密尔的父亲和边沁是好朋友,密尔在其自传中称边沁"是他的另外一个父亲",可见边沁对密尔思想的影响非同一般。密尔从来没有进过学校,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自小在父亲的亲自指导和教育下成长。

  童年时,密尔就学会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十三岁就学习完政治经济学所有课程,十五岁开始研究罗马法和心理学,直到两年后进入东印度公司工作,"老密尔"对"小密尔"的亲自教育才告结束。"老密尔"从一开始就把他当做天才来培养,"老密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为教导密尔,为密尔的成长制定周详和独特的教育计划,这种计划只合乎密尔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密尔的"个性自由"观深受他的教育经历的影响。

  密尔在东印度公司工作,历时三十五年,一直到 1858 年东印度公司的撤销,那年,他五十二岁,密尔在四十五岁那年与哈里特。哈迪结婚。从东印度公司退休后,密尔开始从事英国社会的改良事业,一年后,《论自由》发表。

  密尔在自己的自传中说到,他的妻子哈里特。哈迪,也就是原泰勒夫人,是一个智慧远胜于他的人,也是一位美丽的人,更是一位不受世俗偏见束缚和追求个性自由的人。密尔不顾家族和世俗意见的阻扰,深深爱着这位已经结了婚的女人长达二十年之久,而哈里特也公开地接受了密尔的爱情,最后,于 1850 年,哈里特成为密尔的妻子。这样的爱情本身就极具个性,可以说,密尔的爱情和婚姻经历对他的"个性自由"思想意义非凡。

  (二)社会背景。

  首先,英国正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企图保持和继续扩大殖民地,攫取并垄断世界的原料和市场;对内,要进一步扫除封建势力的残余;因此,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潮要求破除一切障碍,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无所顾忌地追求利润,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民族主义和工业主义盛行,大众和集体的权力被推上了神坛,个人的主体性地位成为牺牲品。个体与国家、社会,工业组织和群体组织的矛盾成为尖锐的政治哲学问题。

  24密尔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时代的问题,"那个时代最好与最有才能的人,如卡莱尔、尼采与易卜生,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需要更多的空气和光线。"英国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除了喜悦,还有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实现之后该怎么办?下一步应该走向哪里?怎么继续走下去?为了保持英国经济的持续长久的发展,密尔意识到必须进一步的解放人们的思想,必须进一步增进人们自由的精神,帮助人们摆脱社会过时观念的束缚,其中,个人自由和权利理论为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密尔的《论自由》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

  其次,密尔生活于 1806-1873 年,距离"光荣革命"成功已有一百多年,英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支配地位,其政权已经得到巩固,而欧洲和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法国大革命带给每一位思想敏锐的人一个新问题,即对民主与自由的关系的重新思考。革命运动和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重整社会格局,在政治上的权力要求成为他们迫切的要求,"普选权"和"多数人的民主"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名词。格雷米。邓肯说过,"在面对民主问题时候,自由主义在十九世纪遭遇两难的困境,当自由主义者用生命和鲜血推翻古老的传统统治后,竭尽全力追求民主政治,争取政治自由,不久又要面临新的敌人,就是民主自已。"不过,这里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也就是托克维尔的"大多数人的民主",这些都是密尔所处的时代新出现的问题。

  随着大众民主的到来,自由主义者的焦点转移到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或者说社会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成为当时政治哲学的主题。

  民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称为"多数人原则".密尔思考的是:为什么少数人一定要服从多数人呢?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根据在哪里?密尔担心的是:如果在普选制的民主社会,多数人原则必定会强制那些少数意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如此,民主也就成了专制的民主,多数人的意见成为民主社会的专制君主。密尔认为,多数人的压制少数人的现象并不比少数人压制多数人要好。普选制下的民主制必然走向"集体的平庸".于是最严重的后果出现了,个人再也没有了个性自由,个人的意见将牺牲在集体的观念之下,那么,人没有了"创造性",而创造性的丧失就意味着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将自由主义关注的焦点从政治自由转向社会自由,也就是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的个性的发展。

  再次,密尔所处时代的英国,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达到了鼎盛,然而,英国在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风尚乃至社会道德上,对人的个性的限制却普遍存在。

  同时有些学者指出,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秩序以集体优先于个人原则为基础,对于那些生活在这个时代下善于思考的人来说,他们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既得不到自由的表达,个人幸福感也不多。学者李宏图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在当时的英国,文化活动和非文化活动之间的分工不断的细化,古老的英国绅士传统文化,例如求知欲望和艺术追求,与工商业的疯狂扩张的世界尖锐的对立。"一个广义上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取代了以前较为宽松的道德规范标准,从而在社会责任的名义下对个人道德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开始感觉到,对社会生活的现状需要有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而对社会现状的弊端需要有一个更科学和更果断的纠正办法,"倘若不让一种社会信念阻止社会进步,就迫切需要修改关于人类行为的旧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密尔展开自己的思考,在这种新的社会状况面前,他论证了如何才能使人更"自由"的生活,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培养和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因此他提出了自己关于自由主义独立思考,即从关注人的"个性自由"出发,论述个性对于人的创造性、人的幸福和社会文明的意义。

  (三)理论渊源。

  如果我们追溯密尔关于自由思想根源的话,我们会清晰的看到约翰。洛克、威廉。

  冯。洪堡,还有托克维尔的巨大身影。如果将密尔比喻为一个自由思想的蓄水池,那么诸如约翰。洛克,詹姆斯。穆勒,威廉。冯。洪堡,托克维尔等人的自由思想的源流在密尔这里找到了归宿。

  1.洛克的自由观。一般认为,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阿兰。

  麦克法兰在《英格兰个人主义的起源》中认为,"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法律关系从 13 世纪开始就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性,而其最显着的特征是英国的个人主义。"这说明英国人在那个时期已经体验到自由的精神和价值。而谈到英国的自由主义思想,洛克是丰碑式的人物,他是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开创者。约翰。洛克在霍布斯,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基础之上发展出了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其《政府论》是他自由主义思想和理论的集中体现。在《政府论》上篇中他尖锐而深刻的驳斥了菲尔沫为君主专制的辩护,然后以此为楔子,在《政府论》下篇里,他较为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哲学立场和自由主义观念。洛克以"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用法治取代君主制;以"权力制约"对抗"权力专制".洛克认为,政府的诞生和存在只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与霍布斯相反,洛克认为人们进入社会后并未将主权交于政府,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们的委托,而绝不是让渡。因此,洛克反对强有力的政府,而主张"最小政府".洛克发展了"法治"理论,他认为"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这种自由".

  洛克注重政府权力的防范,关心个人自由,尤其关心如何避免权力的堕落成为专断性权力,开创性的提出一套权力分立和相互制约机制,警醒人们"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古典自由主义者洛克的兴趣和目标在于国家政治权力下的政治自由。对于政治自由,正如哈耶克说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政府形式,参与立法活动以及对行政的控制。这种政治自由,处理的是国家和个人的权力和权力关系。然而,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自然权利与理性逐渐取得社会思想的主导权,政治革命的普遍胜利,人民获得了权力,实现了政治上的自由,尤其是英国议会改革以后,普选制在英国取得胜利,民主制深入人心,"大多数"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权者,政治自由已经成为现实。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密尔的《论自由》应运而生,他继承了洛克为自由而战的精神,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关注和探讨新时代的新自由问题。

  2.威廉。冯。洪堡对密尔自由观的影响。关于国家与个人的界限,密尔曾经坦言:"唯一我想与之交流的作者就是威廉。冯。洪堡".可见,密尔的内心充满了对洪堡的仰慕和敬佩之情。洪堡是 19 世纪德意志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其不朽之作《论国家的作用》,这不仅对德意志民族来说是无可代替的一笔财富,而且对其以后的政治哲学作家产生难以替代的影响。《论国家的作用》体现了洪堡对法国大革命的深思和警惕,在这篇着作中,洪堡提出了他对国家的见解。他认为,国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国家只不过是人们理性需要的产物,国家只是为了人民的财产、安全和自由而存在,是人民实现幸福的手段。"除了公民仅靠自己无法办到的事情即促进安全之外,国家永远不得把任何其他事情拿来作为它发挥作用的对象。"法国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提醒了洪堡这样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萦绕在他思绪中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革命后的法国推翻了专制制度,却为什么摆脱不了专制下的生活?洪堡担心,这种新出现的专制要比以前的专制更为恶劣,这种专制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细微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判断,控制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整个国家总是试图寻找一种途径,将所有人都塑造成统一的模式,而不是鼓励人们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多样性。"而正是洪堡对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论述对密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洪堡认为,人的性格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人只是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每个人被同一种力量的控制,那么,人的性格就会趋同。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作用应该受到限制,国家不能对人的多样性和个性的发展进行任意干涉。在一个自由的国度,每一个人的个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每一个人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其行为,他的行为仅受其自身的力量或不可战胜的外部要素所限制,只要他的行为不伤害他人的利益。洪堡关于教育与个性自由的关系的论述也很精辟。洪堡本身就是着名的德国教育改革家,他提出普通教育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不应把人功能化,不要把人束缚在个别特长上,而是使人以其真实的个性面目出现。通过对现存国家教育的观察,洪堡发现一种日益明显的势头,即国家对人的终极目的毫不关心,把人变成机器。国家期望个人完全服从自己的任务安排,个人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特征的躯干,毫无独立意志的服从无穷无尽的工具化需要。

  公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洪堡关注的另一个主题。洪堡认为,公民自由的实现仅仅从限制国家权力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们不仅容易遭受政治专制的奴役,而且还要受到公众舆论和社会习俗的抑制。如果要摆脱这些因素的束缚,公民应该培养自己的人格独立和选择的自主。洪堡的这些思想对密尔的"个性自由"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托克维尔对密尔的影响。托克维尔的"多数人的暴虐"和"社会的暴虐"理论对密尔有较大的影响。格雷认为,正是因为托克维尔的明智见解,才启迪了密尔注意专制政治的同时开始关注民主政治的弊病了,后来,密尔把调和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的方法作为一个严肃的命题去研究。过去,人们关心的政治自由主要来自政治的专制和君主的暴政,而近代的现实问题是,当出现"多数人的暴政"的时候,人们的自由应该如何得到保障呢?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多数的暴政"是托克维尔,他认为,我们不必要担心民主政府的软弱无能,相反,我们应该警惕民主制拥有的难以制约的力量,这就是托克维尔忧虑的"民主的暴政".

  托克维尔认为,无限权威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无论什么人都没有资格拥有无限的权威,除非上帝。人世间没有一个权威因为其本身值得尊重而不可侵犯,能够让人心悦诚服的承认它可以随便发号施令。在托克维尔的意识里,无论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只要他或者他们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力的资格,那么这样的资格就已经给暴政播下了种子。很显然,托克维尔已经将攻击的矛头指向民主政府的"多数人统治".接着,托克维尔明确了一个人的无限权威和多数人的权威的区别。他认为,一个人的权威是指君主的权威,而君主的权威只是依靠物质手段对人民进行控制,而多数人的权威不仅仅依靠物质的力量,他们还要对人民的精神进行控制。

  君主的统治方式比较的单一,统治的力量比较弱小,管理的手段相对间接,而多数人的权威则无孔不入。托克维尔认为,"君主的统治力量仅限于物质力量,君主的势力触及不到人民的精神领域,而多数人的统治既用物质力量又用精神力量,这样,人民的身体和灵魂都受到控制。"因此,托克维尔说,多数人暴政的危害远大于君主专制。

  密尔借助托克维尔的"社会暴虐"的概念来警醒人们。托克维尔认为,"多数人的暴虐"的危害在于它会通过政治机构做出决定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意识,但是善于深思的人们已经看的更远,也就是说,"多数人的暴虐"可以通过公共措施而发挥作用,导致多数人的意见成为社会的意见,这时,社会势力就取代了暴君的地位成为压迫个人自由的主要敌人。托克维尔说,当我们的社会成为暴君,集体权威就会凌驾于个人自由之上,社会的集体权威颁布诏令来干涉个人的自由,而不管这样的干涉有没有正当的理由。

  这就是托克维尔关于"社会暴虐"的论述。

  密尔支持托克维尔关于"社会暴虐"的论断,即"在今天的政治思想中,'社会暴虐'已经列入社会所须警防的诸种灾祸了。""多数人"的名义就具有正当性吗?正是各种形式的"多数",直接或间接地抑制了个性的生长和自由,显然密尔提出个性自由,很难说不是出于这一思想的考虑。因为,密尔在《论自由》中,对"个性自由"的论述安排在思想和讨论自由之后;如果没有思想和讨论的自由,个性自由就没有意义,很难实现人类的福祉,而什么才是个性的本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