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政府角色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7 共499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对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

  Turg 和 Gilbert(1990)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具有局限性,他们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民向客人提供食住等条件,让客人在乡村的农牧场中享受休闲娱乐。他们把乡村旅游的场所限定在了农牧场,还把服务环节局限在提供食住。Dernoi(1991)定义乡村旅游是一个刺激消费,创造收入的活动,通常这种活动产生的地方是乡村田野,而旅游消费的主导者是在城镇里面生活的居民。Lane B(1994)对乡村旅游下了四个定义。(1)首先地点要位于乡村;(2)旅游功能具有乡村性;(3)与大型的景区旅游相比,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较少,这一点主要是受到了乡村地区各种条件的限制;(4)乡村旅游具有文化的传承性,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收到外界影响很小,保留了最原始的文化特点,包含在旅游中的项目通常都是和农村居民平时的生活条件以及特点相关;(5)旅游的类型丰富多样.AdyMilman(1999)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比较直接,认为只要是旅游的地方属于农村地区,那就是所谓的乡村旅游,整个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性。Hall(1998)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不同的政治背景会为乡村旅游带来不同影响,他选取的案例是东欧解体前后乡村旅游业的不同。

  Busby(2000)系统研究了北美和欧洲乡村旅游的整个发展过程,发现旅游业的发展会从不专业到专业。村民从业余经营到专业接待,游客数量从少到多,企业从不正规到正规编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出来的。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并不同,最主要是体现在对于乡村旅游地点的界定上,有的学生认为乡村旅游发生的地方是在农牧场,有的认为只要是属于农村地区就行。但是他们都共同认为,乡村性是吸引城市居民的主要因素,因为乡村具有和城市不同的地方,才让城市居民有想前往旅游的欲望。

  (2)对乡村旅游中政府角色的研究Murphy(1999)系统研究了美国和加拿大不同村落对于如何增加乡村旅游收入,提出了 5 个不同的计策:(1)要坚持保持乡村的自然风景,不要建设大规模的基础服务设施;(2)旅游项目中必要要融入人文风情,让文化渗透到旅游中;(3)要积极促进当地人和旅客之间的交流;(4)可以尝试制造轻微的冒险经历;(5)村落中小孩女人的安全性也是政府必须要思考的因素。

  Sharpley(2002)进行了乡村旅游的个案研究,选取的村庄地点是塞浦路斯,他发现乡村旅游中的经济链时好时坏,没有一个持续的财政支持并且还有经济投入高,但是回报低的情况。政府如果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要在投资之前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同时政府还要对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个体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回顾了国外学者文献,可以明显看出,很多学者都认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需要介入其中。因为乡村旅游的有些部分是属于公共产品,而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当成是重要的产业在支持,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是有益于环保的行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出台政策指导,完善相关设施,策划有效宣传。

  1.1.2 国内研究概述。

  (1)对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

  肖佑兴等(2001)认为农村特别的人文传统、起居劳作、还有各种丰富的地理资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同时这样的旅游形式具备了与城市生活的异质性,把体验农村生活,欣赏田园美景,放松身心都综合在了一起。这样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乡土性,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性,并且是低风险的,能够满足游客走进大自然的需求。

  何景明等(2002)认为旅游行为发生在农村地域,并且利用农村独有资源来吸引城市游客。把乡村旅游归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地理风景观光、农场生活劳作体验、感受人文风情特点。

  刘艳洪(2005)认为乡村旅游的活动场所是农村的居住地,而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资源是来自乡村不同的居住环境和人文风情。

  菜飞(2010)从三个方面来定义乡村旅游。旅游目的地是乡村,最主要游客资源存在于城市居民,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

  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乡村旅游发生的地点,参与者,目的,特点等方面来定义的。他们认为乡村旅游是城镇居民到乡村地区放松休闲的一种方式,乡村利用自身的文化特点、自然风光、农家劳作来吸引游客。这不仅能够满足城镇居民和大自然亲近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乡土性,还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对乡村旅游中政府角色的研究何景明(2006)指出了现阶段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于农家乐的管理运营,首先农家乐资金不足,运营技术不完善,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扶持。但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扮演,不要存在"越位"和"缺位"的行为。在他看来,政府不但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更要注意培养村民在乡村旅游中的竞争力,只有提高了竞争力,才能让他们长久健康的发展乡村旅游。

  黄蓉、汪胜华(2006)指出我们国家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出现的三个问题,分别是运行资金、管理人才和风险保障制度。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只是靠农民是不可能的,必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他通过分析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认为政府要做好消费者与经营者关系调和、培养专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出台完善的政策法规、做好相关的宣传营销。

  池静(2006)研究了具体案例"公地悲剧",事件发生地点在杭州的梅家坞文化村,在文章中提到,过去我们国家在管理乡村旅游中存在着越位现象,把手中的权力过度放大,并没有扮演好政府角色,只是一味的管辖,没有刺激政策。

  目前学术界对于政府角色定义的研究有以下三种:彭彭(2002)把政府角色定义为人格化政府,通过人格化去限定它的功能,与政府的权利地位等息息相关,同时还会涉及到政府的使用权利的范围、采取怎样的方式去履行职能等方面。

  王晓娟(2006)定义政府角色为政府在实行行政职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地位和身份。

  这个定义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因为局限于行政职能。成锡军(2002)认为政府角色是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对政府角色有着不同的要求。

  通过国内学者对于乡村旅游中政府职能的文献,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政府的角色有着一致的认可。他们都认为,政府应该在乡村旅游中扮演主导和先驱者,要主动积极的去指导乡村旅游发展。政府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投入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要出现"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同时在对政府角色的定义上从人格的角度来探讨政府的功能,把政府的整个运作人格化,同时结合当前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来探讨政府角色。

  1.2 相关理论基础。

  1.2.1 政府角色理论。

  通过对政府角色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总结出学术界对于政府角色的分类大致为以下三种:

  "守夜人"型政府。市场可以自我运行,不需要政府的介入。这个思想的起源人是持自由主义政府观的洛克。亚当斯密也继承了洛克的思想,他认为,运行在市场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不断调节着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只手会把优质资源配置到最能够利用的地方,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

  "干预者"型政府。这个理论点代表人物是凯恩斯,他认为整个社会经济需的向前发展,必须要有政府介入。他在着名的《通论》里否定了洛克的"守夜人"型政府理论,提出政府不仅应该扮演一个消极的保护者,应该当社会活动的积极干预者,但是这样的干预要高效科学。

  "市场增进"型政府。

  理论代表人物是青木昌彦,他认为政府的介入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不足和民间部门的不足。这个学派综合吸收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的优点,主张为了使得经济良好发展,政府必须有效的对市场进行干预,完善市场调节所存在的缺陷。

  回到国内,在特有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市场起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而政府则是一个辅助的有形的手,在市场不能调节的地方发挥着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是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调节。从微观的角度,政府主要是调节税收政策、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来引导经济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通过回顾国内的文献,可以总结出,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政府角色可以分为下三种:

  第一种是管制人角色。这个角色是出台相关政策避免私人组织出现相关危害经济发展的活动。政府进行这样管理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防止某个私人组织在某个经济行业里形成垄断,引导行业保持积极竞争,只有积极竞争才能让经济更好的超前发展。第二,是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在过度竞争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压低价格,把商品的价格定位在市场价之下,让商品更具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将商品价格,定为市场价,避免过度竞争。最后,就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虚假广告,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同时,还欺骗了消费者的权益。政府可以加大审查力度,对虚假广告加大力度管制。

  第二种是仲裁人角色。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形的手,要对市场中所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比如各个商家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在经济的利益面前,商家们不会理性的制定利益分界线,在这个时候,政府就会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化解商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保证商家们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各自发展。

  第三种公益人角色。政府是社会中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个领域是市场不能调节的地方。公共产品的经济来源是税收。所以,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税收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要减免税收鼓励,比如说创新产品的开发,知识产权的保护。

  1.2.2 公共物品理论。

  E.R.Undahl 最早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 Samuecson P.A 率先对公共产品作出定义,他在 2004 年修订出版的第 17 版《经济学》(Economics)中,把公共产品定义为:"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俗的来说"非竞争性"就是指,当我去使用消费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不会影响别人的使用,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好处,别人也可以得到。"非排他性"就是说,当我消费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不能阻止别人同时和我一起消费,与此同时,也不能阻止那些没有付费的人。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

  乡村旅游中的公共产品是指那些经营者凭借着自身的设施和资源向游客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综合服务。旅游公共产品具有了公共产品的特点,但它同样是为了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综合需求。可以根据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两个特性,可以把旅游公共产品大致分成五个类型,分别是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公共服务、景区项目和培训教育。

  1.2.3 市场失灵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一些领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就是市场没有办法有效配置资源。资本市场是追逐利益的市场,但是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并不是所有商品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市场不愿意提供这样的产品。完全竞争市场需要满足很多条件,当这些条件被破坏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主要归结于以下四个方面:(1)市场垄断,就是指某种资源被一个组织所拥有,这个组织具有很大的控制权。

  (2)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就是指竞争者之间所了解的市场信心不对等,有的人可能拥有信息主导权,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占取优势。

  (3)商品的外部性,包括商品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者都会让市场失灵。(4)公共产品的存在,根据前面的定义,我们知道公共产品并不具备经济效益,市场不会主动提供公共产品。

  乡村旅游中也会出现市场失灵,主要几种在 4 个地方:(1)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够提供公共产品。在乡村旅游中,需要路灯、服务中心、保卫治安,这些东西仅靠市场是没有办法提供的。

  (2)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城市居民和村民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因为城市居民对乡村的了解不够,所以就会让村民在旅游项目中无端增加消费金额,造成价格不合理,但这一切,城市居民都不知道。(3)经营者争抢使用公共资源。经营者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把以前的公共资源通过政府的允许变成了私人资源。在这个分配资源的过程中引发了矛盾,损害旅游发展。(4)乡村旅游由于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有限,他们不能够根据旅游淡旺季的波动来调整经营策略。导致他们在旺季的时候,没有充足的接待能力,在淡季的时候又浪费资源。(5)乡村旅游消费具有当地性。因为乡村旅游的市场由于交通,还有自身局限性导致他们的市场流通率相对较低,在这样低的流通率当中市场配置的资源能力也变弱。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返回: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