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

游客低碳出游行为意向的相关因素探析总结、展望及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845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得到的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通过对游客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的分析和假设的检验,下面进一步对游客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机理作出总结和解释。

  1.本研究证实了在低碳旅游交通方面扩展的行为理论对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有效作用机理。对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态度、低碳旅游交通主观规范、低碳旅游交通感知行为控制、低碳旅游交通知识、旅游交通消费观念与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得出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态度、低碳旅游交通主观规范、低碳旅游交通感知行为控制、低碳旅游交通知识、旅游交通消费观念是如何作用于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

  2.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态度、低碳旅游交通主观规范、低碳旅游交通感知行为控制对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最大。游客通过对旅游交通低碳出行的正向评价越高、情感越积极;对外部压力和个人道德规范的认识越正确;对自己旅游交通低碳出行的能力越有信心、便利认知越强,其遵循低碳旅游交通行为的意向就越大。

  3.低碳旅游交通知识对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着。低碳旅游交通知识对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影响系数仅为 0.046。游客越了解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知识,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会变强,但变强的程度不大。

  4.旅游交通消费观念对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不存在影响。旅游交通消费观念是游客个体生活方式、性格取向、个性特征的综合,因而游客旅游交通偏好在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旅游交通消费观念在旅游交通决策中并不一定起作用,这也充分说明,旅游交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5.本研究还从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职业等多方面探讨社会统计变量与影响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因素和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内在关系,发现大多数社会统计变量与这些因素之间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7.2 实践启示

  低碳旅游交通发展总体应坚持“先主后次”、“由上而下”、“内外结合”的路径。“先主后次”即以旅游主体(游客)、解决主要问题为关键。旅游交通的低碳化虽然也涉及低碳技术、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但对于旅游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游客出行行为方式的转变。

  只有游客真正想要实行旅游交通低碳出行,才能有效的实现低碳旅游交通发展的目标。“由上而下”即从国家管理部门入手,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规划等命令控制手段,经济激励手段,劝说教育手段来促进旅游交通低碳化发展。“内外结合”即低碳旅游交通发展同时也需要民间组织积极行动、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旅游企业低碳管理等全社会的参与来促进低碳旅游交通的发展。结合本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和结论,笔者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启示(如表 7-1 所示)。【1】

论文摘要

  
  7.2.1 建立认知基础:培养游客积极态度,增加旅游交通知识根据本研究结论,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态度是影响游客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最重要的因素,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态度与旅游交通知识之间呈显着正相关。针对前文中提到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景区交通运输的碳排放情况,对游客进行广泛的媒体宣传,并开展开展教育知识讲座。

  政府部门应联合各部门对游客进行碳教育,向游客传播和教导低碳旅游交通行为以及碳补偿的具体做法,宣传和引导游客旅游交通低碳出行的主观愿望。

  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等大众媒体应大力推进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低碳旅游交通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如制作并传播公益广告、建立门户网站、发布新鲜资讯等,广泛向游客传播环保知识和低碳旅游知识,让其认识 CO2过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的危害和后果,了解低碳旅游交通发展的情况,意识到自己采取低碳旅游交通行为的必要性。

  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各类协会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研究对象中大学生占多数)等民间组织也要积极行动,推进游客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普及和意识提高。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以倡导低能耗的旅游出行方式。

  旅游企业对低碳旅游交通知识的传播和教育作用也很大。旅行社最早接触游客并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应利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机会,向游客进行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旅游景区是游客主要活动的发生地。游前,服务人员向游客介绍景区的低碳交通设施和使用方法,向游客说明可实施的低碳旅游交通行为,向游客介绍一旦实施可减少的碳排放量,并将减排量折合成游客容易理解的方式,如相当于为景区增加的绿色植物数量等。游中,推广徒步、自行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出行方式,并做好引导;在景区游览示意图等图示中增加低碳旅游信息,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负责低碳旅游交通的宣传,工作人员可在景区中固定交通节点巡游,在与景区游客交流、介绍景区时宣传低碳旅游交通知识;鼓励游客担任义务环境保护宣传员。游后,景区还可以划出一块地方用于开展“碳补偿”植树等活动;通过设置反馈邮箱或反馈热线收集游客对旅游景区内部和外部交通低碳化的建议和意见;同时,量化游客的减排量,对低碳游客进行奖励。

  7.2.2 利用低碳旅游交通主观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发挥意见领袖作用低碳旅游交通主观规范的提高一方面在于个人道德规范的提高,即个人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游客的“无意识”、“他人责任”、“责任逃避”等心理,会阻碍游客参与低碳旅游交通的实践和体验。培养和提高游客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逐渐从“无意识观”转变为“响应意识观”再转变到“原则意识观”,以此提高游客社会责任意识[97]。

  低碳旅游交通主观规范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尤其是意见领袖对游客行为的导向。意见领袖指特定产品的重度消费者,其对特定产品了解颇深,风险觉察较高。高学历青年人群是一个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社会特殊群体,知识广博、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社会责任、对信息的敏感度高、引领社会潮流。无论是在家庭或是学校或是社会,他们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周围人群,他们是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最好的践行者、宣传者。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对旅游的熟悉程度和对低碳行为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比其他人群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会对周围甚至更大范围人群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高学历青年人群可以作为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意见领袖。培养、管理好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可对游客实践低碳旅游交通行为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实中,意见领袖应加强学习以增强对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深刻、专业的了解;在旅游过程中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出影响力;宣传自身低碳旅游交通行为经验,影响和带动更多游客。

  网络上,意见领袖应多对低碳旅游交通相关内容进行发言,多评价讨论并适时引导,提高大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也有助于游客实施低碳旅游交通行为[98]。

  7.2.3 提高低碳旅游交通感知行为控制能力:提高游客自我效能本研究发现,低碳旅游交通感知行为控制维度的均值在 3.0-6.0 之间,说明研究对象低碳旅游交通感知行为控制能力不太高。游客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了解低碳旅游交通的真正内涵和实际效用以及在实践旅游交通低碳出行上具体做什么、怎么做等,以提高游客对其个体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应将低碳旅游付诸实践。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游客对低碳旅游的熟悉度和他们是否将其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并不成正比。游客知道什么是低碳旅游,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将低碳旅游付诸于实践。对低碳旅游交通而言,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应尽量遵循低碳旅游交通行为。一方面,游客可以享受一个健康的旅游环境,另一方面,游客也将创造出一个健康的环境,对低碳旅游的良性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7.2.4 提高低碳旅游交通感知行为控制能力:优化低碳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优化低碳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以减少低碳旅游交通行为的成本,提高游客实施低碳旅游的便利性,促进低碳旅游的优化发展。游客是理性主体,外出旅游一般追求便利、简单,总希望以最少的付出(费用、时间、精力、情感等)获得最大的收益(观赏、体验、愉悦等)。如果游客实施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成本较高(如费用高、时间久、不方便)或获益较少,那么游客就不会选择低碳旅游交通。要提高游客实施低碳旅游交通行为的行为意向,就需要优化低碳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

  1 政府层面

  政府应用经济手段与政策手段,利用税费调节,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优化低碳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助推低碳旅游交通的发展。

  (1)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和投资力度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旅游;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内部的积极性,并促进企业引进高效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

  (2)对碳排放量高的群体进行税费调节由于交通方式的选择对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在国际飞行中应征收碳税。另外以减少私家车出行行为并控制私家车消费为落脚点,调整购置税税率引导人们对私家车的合理消费;提高燃油税,合理引导私家车辆的出行和购车行为;收取汽车排污费,控制路面客流,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温室气体污染,实现低碳旅游交通的目的[99]。

  (3)实施低碳化管理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结合当地旅游业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低碳旅游交通产品、服务、管理质量标准,使低碳旅游交通经营、消费、管理规范化。对旅游交通企业,制定更为严格的低碳经营标准,加强管理与考核。协调旅游企业、环保组织、能源部门、交通部门、财政厅等部门,共同为低碳旅游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充分改造现有道路,改善交通运输网络及相关设施,保证交通畅通、旅程顺利;加强安全管理,在旅游旺季针对旅游车行驶较多的路段进行客货运分时间段行驶等管理。

  2 企业层面

  (1)航空公司由于路程与时间等原因,国际旅游中选择航空旅游的可能性极大,交通方式方面没有太多改变的余地。航空公司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航班来解决问题,为国际旅游者提供直达航线,尽量缩短因在其他城市转机而耗用的时间和产生的碳排放。国内旅游也可以开通多条国内直达航线,缩短游客旅途,减少转机麻烦,节省时间让游客多参加旅游,降低成本。

  可以在旅游旺季推出旅游包机,向旅游目的地输送大量游客。

  (2)旅行社高效、合理利用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如尽可能地给团队游考虑节能环保型的旅游交通工具;能选择火车时尽量不要选择汽车,能选择汽车时尽量不要坐飞机等;若使用汽车,那么出行时应尽量做到充分利用;团队人数不多时考虑与其他旅行社拼团,当然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组团社可通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直达方式减少因换乘之故产生的碳排放。设计低碳旅游线路。如线路重复会造成碳排量的增加,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设计适当的徒步旅行、骑自行车旅行、种植树木游等更多、更环保的旅游内容和路线,以引导游客爱护自然,减少碳排放。

  (3)旅游景区旅行社接触的游客多为团队游客,而旅游景区是游客主要活动的发生地,旅游景区能接触到团队游客和散客。同时旅游景区有自己的内部交通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景区在实现旅游交通低碳化方面的意义更大。除了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外,还要注意景区内部交通规划和管理。在对景区内部交通规划时,要着眼长远,着眼低碳。如在景区门口建设停车场,可以避免车辆在景区内部碳排放;设计连接主要景点、不重复并且尽可能减少行驶距离的线路等。在现有景区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基础上加强对景区内部交通管理。如严格限制或者禁止游客开私家车进去;尽量给游客提供环保型的内部旅游交通工具,如电瓶车、索道、马、骆驼等低碳娱乐体验设施。

  (4)旅游车队公司车辆的使用和司机的驾驶习惯,对汽车的碳排放量有一定的影响。司机驾驶机动车辆的频繁加速、高速行驶、刹车、换挡等会更耗油、产生更多碳排放。旅游车队公司可以经常进行旅游车司机驾驶的标准化培训,提高司机的驾驶水平;对驾驶水平高、有良好驾驶习惯的旅游车司机给予激励等;淘汰老、旧、差旅游车辆,优先引进并使用耗能低排放量少的旅游车。

  7.3 研究局限性

  (1)问卷收集方面。本研究主要针对 18-35 周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青年人群,采用网络调查、辅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午饭时间在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收集数据。对于受访者来说,可能对低碳旅游交通的感知不如在出行途中的游客感知效果好,且人群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收集的数据存在某些不理想的问题。其次,虽然问卷有效问卷为 312份,基本达到 1:10 的比例,但是总体来说问卷收集的样本量较少,代表说服力有限。

  (2)未能充分考虑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可能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依据现有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旅游环境的特点,梳理出可能的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然而,该模型只能解释因变量 48.5%的变异性,说明还有一些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本研究没有考虑,即除了本研究提出的因子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因素。

  而且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态度、低碳旅游交通主观规范、低碳旅游交通感知行为控制、低碳旅游知识这些因素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也没有进行深入探索。

  (3)在设计问卷时,由于个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可能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本研究在对设计变量时,主要参考现有研究成果,但在现有研究成果较少的情况下,未能就研究涉及到的全部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在访谈调査中收集被访者的意见。

  (4)研究方法可以更丰富。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使用 SPSS 软件,采用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研究方法较单一,没有尝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研究提出的模型进行检验,无法通过显变量反映出无法测量的隐变量,未能更加深入的探究游客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虽然对模型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得出了一些结论,但仍有大量的数据可待挖掘。

  7.4 研究展望

  本文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上力求科学严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笔者在知识理论和研究经验上的欠缺,使得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仍然有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将来希望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更深入的研究。

  (1)问卷收集方面,今后可以扩展研究对象范围,也可选取不同团体,再进行比较。

  (2)进一步探讨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概念内涵;在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中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进一步揭示低碳旅游交通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

  (3)进一步优化研究模型和问卷设计。对本研究的模型以及问卷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在本文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变量和题项,对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完善,对问卷结构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优化,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得出更有说服力、更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

  (4)丰富研究手段和方法。今后可采用多种分析方法,SPSS 数理统计分析法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可以更加深入的分析相关变量,使研究更加完善,更有说服力。

  (5)拓宽研究边界。本研究主要进行的是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而并非实际的游客行为,行为除了受行为意向的影响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今后对游客低碳旅游交通行为的研究有待进行。此外,也可研究低碳旅游交通碳足迹的测算等。  
  
  参考文献
  
  [1] 苑淑玲.现代化进程中高学历青年婚恋观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07.
  [2] 热比艳木·司马义.新疆低碳旅游交通案例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 2012.
  [3] 金龙星.游客低碳旅游交通行为及其机理研究--以广州市为例[D].广州:广州大学, 2012.
  [4] 徐篙龄.环境意识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J].科学导报, 1997, (1): 105-118.
  [5] Wells V K, Ponting C A,Ken P.Behavior and Climate Change:Consumer Perceptions ofResponsibility[J].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9):1-26.
  [6] 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Reading,MA: Addison-Wesley.1975.
  [7] Joe Kelly,Peter W.Williams. Modelling Tourism Destin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Gas Emissions:Whistler,British Columbia,Canada[J].Journal of SustainableTourism,2007,15(1):67-90.
  [8] Karen Mayor,Richard S.J.Tol.The Impact of the EU-U SO pen Skies A greement on InternationalTravel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8(14):1-7.
  [9] Nae-Wen Kuo,Pei-Hun Chen. Quantifying Energy Use,Carbon Dioxide Emission,and Other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 pproach[J].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324-1330.
  [10] James E.S.Higham,Scott A.Cohen. Canary in the coalmine: Norwegian attitudes towards climate changeand extreme longhaul air travel to Aotearoa\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2010(4).
  [11] Susanne Becken. Harmonis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he case of tourist resorts inFiji[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art A,2005,15(4):381-393.
  [12] Andrew Hares,Janet Dickinson,Keith Wilke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ir travel decisions of UKtouris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3):466-473.
  [13]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 2009, (11):100-102.
  [14]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3):154-155.
  [15] 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1):13-17.
  [16] 郑琳琳, 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 2010.9(1):40-43.
  [17] 明庆忠, 陈英, 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 2010, (5):22-26.
  [18] 郭蓉, 吴长年, 何芸, 吴金莲.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从理念到实践[J].环境保护科学, 2011,37(2):48-49.
  [19] 吴晓山.低碳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11, (13):47-49.
  [20] 马勇, 颜琪, 陈小连.低碳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地理, 2011,31(4):686-689.
  [21] 陈海波,莫莉萍.低碳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动力机制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7):33-36.
  [22] 年四锋, 李东和, 杨洋.我国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 2011, (4):81-85.
  [23] 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排放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2010.7.
  [24] 周常春, 袁茜, 车震宇.低碳旅游与旅游碳足迹探讨[J].未来与发展, 2011 (8):39-42.
  [25] 张钟元, 郑向敏, 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7(1):17-21.
  [26] 苏兴国, 胡玥.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参与者的博弈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7):133-134.
  [27] 尹奇凤.低碳饭店与饭店的低碳化措施[J].经济论丛, 2011.
  [28] 金姝兰, 金威, 徐磊, 侯立春.环鄱阳湖区域低碳旅游规划设计[J].生态经济, 2011, (1):149-152.
  [29] 唐婧.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以湖南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5):131-134.
  [30] 俞棋文.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1] 王计平, 李敏敏.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以崇明岛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5):115-119.
  [32] 汪清蓉, 李飞.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特征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热带地理, 2011,31(5):489-495.
  [33] 张庆庆, 刘春济.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研究[J].商业经济, 2011, (8):24-27.
  [34] 任鸣.发展低碳旅游应预防的误区[N].中国旅游报, 2010-4-28.
  [35] 吴莹.旅行社在推行低碳旅游中的作用[J].经济论坛, 2010, (5):154-155.
  [36] 周永博,沙润.论我国低碳旅游中的意象战略[J].江苏商论, 2010(5):115-116.
  [37] 刘啸.“低碳旅游”的益处与风险[N].中国旅游报.2010.6.4.
  [38] Tzu-Ping Lin.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TourismManagement, 2010,31(2):285-290.
  [39] Eric Kanyoke,Susanne Becken etc.Indirect tourism transport:A proposed carbon footprintassessment[J].New Zealan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Conference 2008.
  [40] Susanne Becken.The Carbon Footprint of Domestic Tourism[M].Technical report,2009.
  [41] Susanne Becken,David G.Simmons,Chris Frampton.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velchoice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3):267-277.
  [42] 黄玉竹.旅游交通碳足迹估算与低碳旅游开发--以云南大理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3.
  [43] 宫连虎, 余青.旅游交通研究现状与趋势探析[J].旅游学刊, 2010, 3(3):330-334.
  [44] 张瑞敏, 徐红罡.旅游交通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6):41-44.
  [45] 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6] 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47] 柴彦威, 肖作鹏, 刘志林.基于空间行为约束的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 2011, 31(7):843-848.
  [48] 高晓路, 季珏, 张文忠.北京市交通出行环境的空间评价[J].地理科学, 2009, 29(6): 817-824.
  [49] 魏艳旭.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其地区差异的分析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0] Smith,Swinyard. Implementing the“ Marketing You”Projectin Large Sections of Marketing [J].JournalofMarketingEdueation,1982,26(2):123-130.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