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

旅游产品的体验式开发研究综述和基础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01 共727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研究综述和基础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滨海旅游发展态势

  滨海旅游是一种以休闲旅游为主体并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具有形式丰富多彩、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特点。它包括海滨体憩、休闲度假、海水浴、海上体育等[3]。

  亚太地区的滨海旅游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东南亚的越南、新马泰等地已成为世界滨海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主要客源市场是中国的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游客。

  我国沿海省市都把滨海旅游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大力发展并形成了以沿海中心城市为代表的 5 个滨海旅游带,我国的滨海旅游正在全面展开[3]。见表 2.1.【1】

论文摘要

  
  2.1.2 滨海旅游研究综述

  所谓的滨海旅游,从范围上来说,包括滨海地带和近水海域的所有与旅游、休闲及游憩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基于海岸的活动。这里我们对滨海地带的定义为“主要包括由海湾、岛屿、半岛或海湾形成的内陆水道,处于海陆两个生态环境的交界处[4]。

  滨海旅游从要素上来说主要包括:滨海旅游设施,如住宿设施(商务或度假酒店、招待所、度假小屋等等),餐馆等饮食业设施,游乐设施、景点等;基础支撑设施,如零售业、码头、各类活动提供者等等;滨海旅游活动,如供消遣的航行、滨海和海洋生态旅游、游船等等[5]。

  广义上来看,滨海旅游的内容还应当包括滨海地区的城市建设、商务活动等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食住行游娱购等要素所形成的旅游系统。一般而言,滨海旅游活动在当代生活中,常常是与相邻城市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国际上众多的滨海旅游胜地,都是有名的滨海旅游城市[6],如美国的夏威夷、我国的厦门等。

  滨海地区一般属于沿海城市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常常因本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存在的旅游价值而引起关注[7]。

  对比国内外滨海旅游的研究,研究重点各有侧重,国内重点在资源分区评价和保护滨海旅游业的影响研究。中山大学博士保继刚认为滨海旅游资源是共性大、个性小[8];陈君在对滨海旅游资源功能分区进行研究时认为我国海滨旅游资源存在类型丰富、南北互补等特点[9];国内关于滨海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资源评价以及保护影响方面,视角比较传统,缺乏对资源的持续深入开发相关的研究。

  国外针对滨海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始的较晚,跟不上滨海旅游实践的步伐,并且在这类型旅游研究中地理派学者引领浪潮。代表人物如提出观察、记录、合成、建立模型来表现旅游现象的霍尔和卢[10],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度假区地理,游客移动、旅游影响的皮尔斯等[11];国外研究注重对滨海地区环境的保护,所以现有研究主要以游客行为对于环境地的影响以及度假地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罗斯同介绍了开发海岸区域的沙滩和沙丘的形成过程如沙石沉积及形态[12];Carr 研究发现青少年在 18-24 岁年龄段的不同性别游客的休闲旅游活动差异不大[13];其他学者也分别从其他角度入手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威姆斯利和杰更思通过研究游客对海岸区域的看法,调查了不同沙滩使用者的感知差异1。

  国外相比国内在滨海发展研究方面进展较快,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国外关于滨海旅游的研究较为关注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管理问题以及游客行为等跟海洋资源保护息息相关的研究日益明显。我国滨海旅游研究成果虽多,但是缺乏系统和大尺度的模型量化研究,因此在成果权威性方面和实证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外关注游客与旅游地本身的互动影响关系,更偏向于通过规范游客行为去满足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而国内注重于资源本身功能评价和内在价值挖掘,关注点在旅游资源本身国内外趋向一致,但是充分匹配游客需求的滨海产品开发打造上欠缺,需求与资源如何更好结合形成产品去满足市场的研究不多。国内外研究对比如下:【2】
  

论文摘要

  2.1.3 旅游体验研究

  国内体验经济的研究从 1990 年开始,谢彦君在其出版的《基础旅游学》一中率先在学术界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命题 ,并在 2000 年提出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从 2003年起,国内的体验经济研究开始涉及产品设计、营销、消费需求等多个领域 ,其中也包括旅游活动的研究[15]。孙根年教授在体验旅游的经营与策划中,提出”动机一过程一目标“模式。芮田生在分析游客潜在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流程[16]。高小华构建了旅游产品体验性设计的宏观 RMP 模式和以主题、情节、布景、角色、表演为主要要素的微观设计模式。在《体验经济》一书中,体验被分为 4 种类型:娱乐、教育、逃避 、审美;邹统钎和吴丽云又在此分类上增加了一类:移情 ;但又有学者在《情景规划与体验设计探讨—以雷公山森林公园规划为例》中又增加了”刺激性的体验“和”自我实现“体验。总结各家之说及研究成果,旅游体验可分为以下六种等级类型:娱乐消遣、知识教育、逃避、寻真及挑战、寻美猎奇、移情 (即旅游者把自己置身于他人往事的位置上,从而实现情感转移和短暂的自我超越 )、自我实现(这也是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等级 )。

  国内外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范围和内容越来越广泛,涉及到营销、产品涉及各方面。迄今为止,国内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角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心理学家 Csikszentmihalyi,M.与 I.S.Csikszentmihalyi 等人以”Expectation & Satisfition“理论为基础,总结分析出旅游体验”八径模型“,研究指出旅游者在参与中面临挑战的程度和自身应付挑战的技能水平所会影响旅游满意度[17];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开始,延伸到了对于旅游动机、过程和旅游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3】

论文摘要

  
  从游客体验内容研究。johnseff paien 和 James Jeimor 对游客的参与程度和游客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游客体验的研究,将游客体验细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审美、逃避、娱乐和教育四个方面,其中最丰富的体验类型是甜蜜体验;杰夫普兰克将研究更推进一步,将旅游体验归类为消遣、改变、兴趣、狂喜和占有五种1。

  从游客的需求影响因素。近年来国外研究通过分析表明,游客的个人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影响游客的需求。前者主要包括人口特征,后者包括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营销,交通距离。

  从游客的需求内容。国外学者倾向于通过抽样的市场研究方法,实地调查获得相关数据,研究包括游客的六大需求要素在内的相关游客要素,根据调查的结果预测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情况。

  2.1.4 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1 旅游产品概念界定

  至今学术界对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19]。学术界关于旅游产品定义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观点: 林南枝(1995)认为旅游产品具有不可贮藏性、不可分割性、综合性、不可转移性、无形性等特性[20]。马勇(1999)则认为提供给旅游者的一切吸引物及其他必需品都是旅游产品,它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实物和无形服务总和[21]。魏小安(2002)指出旅游线路应该作为旅游产品典型的市场形象[22]。陶汉军(2001)认为,旅游产品涵盖 8 个部分,分别是:旅游交通、住宿、购物服务、旅游日程、旅游线路、游览观光、、娱乐项目、餐饮、这八个部分组成的[23]。申葆嘉(1999)的观点跟马勇了类似,旅游产品是旅游服务行业为满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类服务的总称[24]。旅游产品的本质特征是旅游者获得的一种经历与体验,是一种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的物质实体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是旅游者支付一定的时间、金钱所获得的一种旅游经历与体验。

  2 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王新勇(1992)等认为要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深加工,精雕细琢[25]。王婉飞(2003)则认为有优势的地区可以将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改造成分时度假旅游产品[26]。魏俊益(2004)认为通过优化调整,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可以包装打造成为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7]。陈荣(1993)针对我国传统观光旅游产品面临的产品问题,提出了需要大投入、大风险、大产出、大作为的新产品开发思路[28]。王发兴(2005)认为观光旅游产品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审美疲劳、价格战等市场危机[29]。肖潜辉(1991)指出我国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并提出应该对我国旅游产品类型进行调整优化[30]。黄细嘉(2000)认为中国的旅游产品正经历一个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换代的过程[31]。彭华(1998)认为挖掘旅游地文化是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依据[32]。秦宇(1999)提出了包括对旅游景观、景点等的优化、改善环境等旅游产品优化的基本框架[33]。
  
  2.2 基础理论

  2.2.1 旅游需求理论

  旅游者需求行为理论研究内容既包括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满意度、偏好等心理期盼和外在行为,也包括旅游群体的构成、移动方向等特征及其动态规律[34]。

  1 旅游需要理论

  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为满足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游历、 旅行的愿望和要求的总和定义为旅游需要[35]。

  旅游需要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为显着特色的是多样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学界关于旅游需求的研究都是基于最具代表性的 Maslow 层次理论展开。在滨海旅游中,游客追求的低层次需要是亲近大自然,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在旅游体验中能够获得身心的愉悦感,心灵和情操的陶冶。

  2 旅游动机理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的功能,能启动旅游活动并使之朝着目标前进[36]。国外旅游研究中,维持和调整旅游动机是研究相对较少的领域之一,Holden(1999)认为旅游动机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在国外旅游动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动机过程的理论探讨,动机形成过程和动机的经验研究[36]。

  动机理论研究动机如何被激活,心理学家对动机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几大动机理论,总结相关理论如下表 2.3【4】

论文摘要

  
  心理学中从根本层面分析了旅游动机的产生根源,其中以心理学家 Forreed 的精神分析理论最具代表性。心理学家,他根据人们最大化的行为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渴望主宰快乐原则将人性分为三个层次:原我,自我,超我,超我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它遵循”道德原则;自我是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是在诱惑与道德之间展开战争的裁判[35]。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可以发现人的动机十分复杂,为了能够准确地满足相应的需求,就需要对旅游者动机的深层次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开发满足相应需求的产品,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2.2.2 游客体验理论

  游客体验即游客旅游体验。关于旅游体验(TourismEPxerineee)的内涵 Boorsitn(1964)把它理解为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而 MacCnna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旅行的过程中寻找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仰。Cohne(1979)认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对于旅游者和旅游地有着不同的意义[36]。

  Ryan 认为旅游体验指的是一种包括娱乐或学习或两者多功能的休闲活动。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是主体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非定居性的旅行和短暂的停留所进行的参与性活动,以满足个体的缺失性需求和高层次需求,使主体从中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深层次满足,进而使主体感受到生活富有意义,更趋完整,使主体作为人成为人自身[37]。这种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这里的客体即旅游吸引物)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36]。余向阳根据游客体验的不同发展阶段,描述了体验的不同维度和游客体验的动态性,包含了体验的认知和情感属性,扩展了我们对游客体验的认识[38]。

  体验经济这个先进的时代特征萌芽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特勒继托夫勒提出了“体验市场”理念后预测未来的旅游将更富于体验性。而后奈斯比特提出体验经济这一新概念[35]。

  Joseph Pine 和 James Gilmore 两人于 1999 年版合着的《体验经济》一书,在世界范围为内引起广泛关注,这标志着体验经济的世界性研究开始萌芽。

  体验经济时代更加关注的是人的需求和满意度,这也是旅游业体现深层次的人文关怀的表现。旅游业的发现趋势是无论何种旅游形式,要想获得游客的青睐,必须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更多地融入游客的需求,并尽可能去将这种需求融合在旅游中,这样也才实现了旅游更高层次的意义。

  本文为了成功寻找到旅游者旅游体验价值最大化根据,从旅游体验角度分析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从而挖掘提炼出对滨海旅游者体验值起影响的要素。
  
  2.2.3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1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目前,旅游界的许多人对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涵义并不十分清楚。总结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主要是从宏观角度针对某类或某个区域的旅游资源资源进行探讨,以便找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明确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并从中寻找出有效的开发对策[39]。

  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要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和开发主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从市场需求考虑的开发、以资源为主的开发和从政府视角出发的开发。市场主导型开发模式落脚点在市场需求,要求旅游地具备充足的客源市场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这个利好条件下进行旅游开发。该开发模式不依赖资源资质,核心在于包装开发,例如度假区、主题公园等;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则跟市场主导型相反,它是完全依托于优势的资源天赋特质,综合人文地理、历史经济等各方面条件下的开发模式;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关键在于政府的介入,通过政府的严密规划、监督,让资源在规范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

  2 旅游资源开发系统理论

  理论生物学家波特兰非于 1968 年出版的专着《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里首次提到系统理论,自此以后系统论思想逐渐被学者引用到相关学科研究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被称之为系统,它具有关联性、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三个最显着的特征。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旅游是一个集环境、资源、资金、人力和潜力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系统工程。一定区域内的旅游经济活动(主要指旅游者的观光游览活动和当地的旅游开发活动)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系统,该系统通过游客的流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从而抵御外界的不利影响,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从系统论角度考虑,旅游开发活动涉及到整个旅游系统,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因此,在区域旅游开发中,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相关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客源市场的开拓,又要紧密结合旅游区域所依托城市的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目标,协调与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系统内部子系统的不合理发展,减少开发的盲目性和不必要损失,求得协调发展格局[40]。

  旅游资源的开发根据系统理论是一个庞大复杂系统,因此可以细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客源市场子系统、出行子系统、目的地和支持子系统。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四个系统的综合特征,使其协调发展,可以针对不同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性质有所偏重考虑[35]。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性被广泛地认为是所有政策决策和发展规划的核心部分,对成功的旅游来说,必须是可持续性的可持续性赋予决策过程准则,在旅游发展和环境社会保护中找到自己的平衡。可持续性或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自于 1987 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我们共同的未来所载的定义,亦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注重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一种新战略。Hall[41]等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原则总结出如下模型图 2.2.【5】

论文摘要

  
  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新命题,它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论,已经被各行各业重视和引用,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实现路径不一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宗旨是:实现暂时效益的同时,能够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效益实现储存足够的能量和资源。要求我们有发展的长远眼光。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滨海城市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少应包含四方面的含义:

  滨海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滨海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以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滨海旅游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滨海城市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滨海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滨海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应超越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39]。

  4 旅游产品理论

  旅游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和丰富的理论成果,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基本属性,旅游产品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不同学者对旅游产品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结论。

  英国学者 Douglas Pierce(1983)定义旅游产品的概念时指出,旅游产品由一地的自然风景、气候以及文化这些基本要素构成,同时也包括现有的用于便利生活的设施必需物。

  总而言之,旅游产品是一种有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复合品,因此相关的研究也丰富多元化。

  经过分析总结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关于旅游产品的定义,学界研究总结如下:【6】

论文摘要

  
  2.2.4 项目管理理论

  从人类开始有组织的活动,就一直执行着各种规模的“项目”,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这些世界名胜都是人类历史上运作大型复杂项目的范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被各种项目所淹没。正是因为项目无处不在,所以我们需要一套规划科学的理论帮助我们高效地实现目标。于是项目管理诞生了。

  项目管理方式通常被认为是战争和军事竞赛对目标实现的高效和精确要求的产物,如一战期间的甘特图和二战时代的 PERT 法。

  项目管理的实质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一次性做好一件事”的理念和方法。

  它其实是把一件复杂的项目进行精细化分解,过程中渐进明细,平衡各要素,通过执行监控每一个子目标的实现,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旅游研究中的每一个课题都是一项复杂的项目,因为旅游开发中往往会受到很多的制约:资源有限、成本有限、时间有限等等,这些一旦没有平衡好,就会导致风险。同时在开发一个景区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开发商、政府、游客等各个干系人,管理平衡好各干系人,对一个开发项目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项目管理一套科学的做事方法和理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理念去开展工作,偏离了基线,我们能够迅速找出出问题的环节,并根据其中的风险登记册,做好及时的纠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