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沈阳地区乡村景观现状的居住建筑用地景观、道路广场用地景观、绿化用地景观、其他用地景观的定性分类,得出沈阳乡村景观的基本特征:景观规划特征呈现集团式和紧凑式的布局方式;建筑样式以大院落、大栅栏为主,前后院分布式,结构为砖瓦式结构、简易的木质结构等;公共建筑文化继承性强,并多建在村落中央或者村委会旁;方格网型道路居多;闲置用地利用率较差;滨水资源较丰富。景观规划缺乏方向指引,归期原因是缺乏一种客观、逻辑性的景观评价体系。良好的景观设计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之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可建立基于沈阳地区特点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过程中的权重进行处理,最终建立了基于乡村景观可居度、乡村景观美景度、乡村景观差异度、乡村景观成长度以及乡村景观吸引度的基于沈阳地区的五维度乡村景观评价体系。通过案例,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处理,最终进行了实验论证,证明了所建立的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结 论:
(一) 农村景观评价因为农村地域特色的不同而应当有所区别,对于农村景观评价来说,没有绝对标准的景观评价模式。乡村景观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以某一研究区域的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特定区域的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二) 沈阳地区乡土文化呈现良好的文化传承性、惰性和约束性,乡土观念强,但是存在缺乏创新性、发展性观念滞后等问题。这造成了乡村景观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改造困难,升级也困难。
(三) 合理的景观评价体系不但能够为景观规划指明方向,同时能够发现景观规划中的问题,优化景观设计,甄别景观规划中的关键因素,实现有的放矢。合理的景观评价体系能够指导乡村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而良好的乡村景观设计和规划能够推动和带动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建立合理的景观评价体系是推动农村面貌改革的关键步骤。?(四) 以乡村景观可居度、乡村景观美景度、乡村景观差异度、乡村景观成长度以及乡村景观吸引度为一级指标的沈阳地区乡村景观评价体系能够对乡村景观进行评价,并且可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指导。
展望:
(一) 结合沈阳地区地域特点的景观评价模式可对沈阳地区的乡村景观进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给予规划指导。探索适用于区域的乡村景观评价是今后景观评价的趋势之一。
(二) 景观评价体系的指标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会适当调整,建立一种具有共性的景观指标体系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分析。确定的景观评价体系,指标明确,可研究制定权重,以方便推广和应用。
(三) 通过评价结果的分析,能够反向指导景观规划、设计的改进,对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历史数据具备的情况下,利用线性逼近法能够对当前的景观进行改善,并能够趋向于更优。
参考文献
着作部分:
[1] 王爱华,夏有才。城乡规划新思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刘黎明,李宪文,严力蛟等。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4]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7] 崔英伟。村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8] 谌红。模糊数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9]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10] 荀平,杨平林着。景观设计创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杨北帆,张斌编着。景园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2] 王向荣,林箐着。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3] 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中文文献部分:
[1] 冯歆。牡丹江市乡村景观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G].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霍光瑛。苏南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G].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姚璐。黑龙江省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G].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吴安湘。国外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经验浅探[J].世界农业,2013,1:32-43
[5] 黄斌。闽南乡村景观规划研究[G].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 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中国北方乡村为例[G].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刘婷婷。沈阳市农村特色农业研究[G].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 李敏。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G].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张扬汉,曹浩良,郑禄红。乡村景观设计方案评价与优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60-364.
[10] 杨知洁。上海乡村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G].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 董新。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J].人文地理,1990,2:49-52
[12]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
[13] 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G].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 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一一以苏南为例[G].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
[16] 王仰麟。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53(增):21-27.
[17] 王龙昭。基于仿生理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G].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 张泉。基于 SD 法的历史文化名镇景观评价研究-以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37:226-229
[19] 张洁。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中的模糊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运用[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 张海锋。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景观规划设计评标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 谢花林,刘黎明,赵英伟。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2):95-98.
[22] 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3):389-393.
[23] 俞孔坚。景观敏感度与阙值评价研究[J].地理研究,1991,10(2):38-51.
[24] 杨晶。基于 3S 技术的黑龙江省风景名胜资源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5] 冯敏敏。基于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5):373-378.
[26] 冯琦。基于 AHP 分析法的牡丹江市粮食物流中心选址研究[G].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7] 樊雪梅。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8] 张保华,谷艳芳,丁圣彦,梁国付。农业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114-122.
[29] 韩炳越。风景园林规划中历史景观保护、恢复与更新研究[G].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0] 郑英。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G].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1] 卢兵友 . 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16(1):54-58.
[32] 谢花林,刘黎明,徐为。乡村景观美感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3, 23(3):423-432 .
[33] 刘德明。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34] 罗为检,王克林,刘明。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50-152.
[35] 陈飞平,李华,张绿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227-22.
[36] 周心琴,陈丽, 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77-81.
[37] 张凤太,苏维词,周继霞。基于熵权灰色关联分析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8,27(7):1249-1254.
[38] 刘庆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5(4):93-98.
[39] 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48 -51.
[40] 李向婷,龙岳林,宋建军。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1):64-67.
[41] 樊雪梅,王龙昭,李国平,王洪鑫。长春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全面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05)
[42] 魏鋆,张维亚。AHP 和 Excel 在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5(2):38- 40.
[43] 韩利,梅强,陆玉梅等。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7):86- 88.
[44] 吕一河,陈利顶,傅伯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途径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7,26(3):1 -10.
[45] 吴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46] 张忠宇。我国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制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7] 2013 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8] 孙玉宁。城市滨水区耐水湿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外文部分:
[1] Forman. Some principals of landscape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6,10(3): 133-142.
[2] Brooke D. A countryside character program [J]. Landscape Research, 1994,19(3): 128-132.
[3] Antrop M. Background concepts for integrated landscape analysis[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77:17-28.
[4] Klijn, L.,&Vos, W. A new identity for landscape ecology in Europe: a research strategy for next decade. Landscape Ecology to Landscape Science[M].Wageninge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WLO, 2000
[5] Meinig O.W. The beholding eye. 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ens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Geographical Essays[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79
[6] Antrop, M. Why landscape of past are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J]. Landscape andPlanning,2005,70: 21-34.
[7] Young, M. D.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use[M]. Great Britain: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1994.
[8] Schauman, S. Countryside scenic assessment: Tools and application[J].Landscape Journa1,1988,15: 227-239.
[9] Daugstad, K., Ronningen, K.&Skar, B. Conceptualizations and value judgements-A Norwegian perspective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6(22): 67-81.
[10] Gulinck H, et al. A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landscap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land cover data, with an application in the Madrid region (Spai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1, (55):257-270.
[11] M D BOVER, A GALLARDO. The influence of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on materials selection for eco-design[J].Materials﹠Design,2006,27(3):209-221
[12] Gulinck H. A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landscap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land cover data , with an application in the Madrid region(Spai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257~270.
[13] Daniel, T.C.and Vining,J.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M].In: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Vol.6.Altman and Whohlwill(eds.),New York:Plenum Press,1983.
第4章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存在问题4.1.1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总量偏少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双鸭山市建立的多个文化设施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而言,文化站的场地...
第三章沈北新区失地农民安置现状及存在问题3.1失地农民安置现状3.1.1失地农民现状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分布于沈北新区近郊处,主要有沈北新区道义街道、虎石台街道、辉山街道、新城子街道等一系列街道村屯。这此街道紧连沈北新区区中心,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第4章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4.1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养猪业访谈调查结果,我国目前影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4.1.1产业环境缺乏压力我国养猪业所存在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养猪业是一种...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行动。当城市扩展到城中村、周边村时,自然而然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因为想种地却无地可种、想上班却无班可上、想买房却无钱购买而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现在...
第7章结论7.1主要结论玉米是牡丹江市主栽粮食作物,其生产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开发空间巨大,农产品市场前景好,玉米产业已经成为牡丹江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从目前来看,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掘出来,玉米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第3章牡丹江市大豆产业发展现状3.1牡丹江市大豆生产情况大豆产业是牡丹江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是部分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在2009年数据来看,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41万亩,2009年全市大豆播种面积348万亩,大豆总产量在50万吨左右...
第四章农村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4.1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4.1.1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农村的信息化,这也同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从古今中外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看,农村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建设...
第五章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湖南省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区,实现全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旧有思想观念,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林业...
第二章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2.1研究的目的、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是否达到文明和发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段时期以来,湖南作为南方的重点林区,现有的森林...
农村垃圾处理与城市垃圾处理同等重要,农村生活垃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可能滋生一些病毒细菌,这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它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