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

洪氏姐妹电视剧对中国偶像剧的启示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6-06-23 共35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韩国洪氏姐妹电视剧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引言  第一章】洪氏姐妹电视剧生存语境及话语背景 
【2.1】洪氏姐妹电视剧对经典文学的解构   
【2.2】洪氏电视剧无厘头文化的跨国“嫁接” 
【第三章】后现代语境下洪氏姐妹电视剧人物创作分析 
【第四章】洪氏姐妹电视剧对中国偶像剧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洪氏姐妹电视剧的编剧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洪氏姐妹电视剧在中国

  4.1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经济全面转型。外国资本不断涌入中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地快速发展,消费主义随之萌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开始普及,有线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网络及网络文化风生水起。电视遥控器、DVD、网络媒介等播放方式改变了人们已有的历史观和时空观,改变了人们的感受方式和经验方式,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叙事方式而向后现代叙事方式转变。

  后现代主义观念能够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一方面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群众对于极“左”思潮的极度厌倦转而寻求新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对于过去那些“假大空”口号理想以及历史使命感产生了怀疑和厌弃,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逐渐衰退,寻找快乐反而成为生活的一个主要目标。

  后现代思潮首先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间流传开来,具体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世俗化。1993 年,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众多中国当代作家参加了中国首次公开的文稿竞卖活动,文化精英第一次揭开“矜持”的面纱。到了 2004 年,冯小刚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 2004“亚洲之星”,接受记者采访时,冯小刚坦言自己对商业价值的努力追求,并认为从“艺术”走到“商业”是自己从糊涂到聪明的过程。①另一方面,文化也被卷进商品大潮中来,文化市场不断形成壮大,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文化成为供大众消遣娱乐的商品,商业策略、广告效应充斥在我们周围,文化消费的意味越来越浓。

  由此看出,上个世纪末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有着深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这种转型即体现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唯金钱主义、唯享乐主义在整个社会泛滥起来,导致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后现代文化只是一种过渡文化,它绝对不是一种终极文化。“对后现代文化,反对不错,拒绝也可,消解应当,散漫准许--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具有强烈的正当的针对性前提下,才有即时的意义与价值。过度的长时期的散漫混沌,到头来只能适得其反,终归要被历史的文化大势所驱逐。对学界而言,既要理解后现代产生的背景及现时的状态与意义,又要有历史主义的宏观审视与时代把握。”①

  4.2 洪氏姐妹电视剧对中国偶像剧的启示

  青春偶像剧(以下简称偶像剧)是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电视剧类型。而这种电视剧类型最早发端于日本,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富士电视台一部《东京爱情故事》横空出世标志这个剧种的诞生,而后随之开启了光辉的“日剧黄金十年”.在日本,这种剧种被称之为“月九剧”、“趋势剧”、“潮流剧”.在韩国,则被称为“爱情剧”.“偶像剧”的说法来源于中国香港凤凰卫视的前身香港卫视中文台坚持多年的“偶像剧场”.

  在《电视剧鉴赏》一书中是这样定义青春偶像剧,“青春偶像剧特指表现青春的浪漫爱情故事剧”.②这个概念虽然言简意赅地抓住了“青春”、“爱情”这两个核心点,但外延实在是太广泛了,无法与其他的类型剧从理论上真正地区别开来,不足以作为一种类型剧来研究。而在《电视剧艺术论》中对“偶像剧”的界定颇为详细“以现代都市青年男女爱情为主要题材,反映现代都市爱情生活的,具有时尚、现代的特点、偶像色彩突出的电视剧,一般由年轻美貌的偶像明星出演,核心在于表现爱情、内容多数展现城市青年男女情感经历生活感受及职业特点。”③偶像剧这个“舶来品”虽然“出生”在东瀛,却在一衣带水的韩国发扬光大。

  特别在进入新世纪后,日剧黄金时代的热潮逐渐退去,韩剧后来居上,不仅成功抢滩了日本这个强大的市场,以至于后来日本本土偶像剧市场日渐萎缩,这才引起精明的日本人一阵恐慌,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韩”热潮,以上自然是后话。

  内地对偶像剧的认识较晚,业内普遍认为 1998 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是内地的第一部偶像剧。熟悉日本偶像剧的观众的则能一眼看出这部所谓的内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其实脱胎于日本热播偶像剧《爱情白皮书》,但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部《将爱情进行到底》还是很成功的,它开创了内地偶像剧的先河,同时它也成为了 90 年代无法略过的一部佳作。

  随着第一炮的成功打响,内地电视剧制作单位开始重视偶像剧的制作,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以及资金到偶像剧的制作中,虽收效甚微,但也不乏亮点,尤其是后期的发展开始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偶像剧模式。从 98 年到 15 年,内地偶像剧已走过匆匆 17 年,这也是 80 后长大成人的 17 年。可以说,偶像剧是伴随80 后成长的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肴,菜好不好吃,除了食材的鲜嫩之外还得依仗烹饪师傅厨艺的好坏。这 17 年来,有些偶像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些默默无闻匆匆而逝,有些引来观众一阵口诛笔伐。在这批偶像剧中有一些艺术性和观赏性都不错的佳作,但这些不足以代表整体水平的提升。内地偶像剧不成气候,“山寨剧”、“雷同剧”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观众敏感且又麻木的视觉神经,留下的只有一声叹息。

  首先,内地偶像剧“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偶像剧之间互相借鉴抄袭,给人一种千剧一面的感觉。偶像剧作为内地电视剧市场上的买卖类型产品,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的编剧规律,在人物关系、角色类型、叙事、经典情景上形成了有迹可循的程式。内地偶像剧缺乏原创性一直以来都为评论界所诟病。“中国内地偶像剧则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而且大部分停留在表面的、初级的模仿上,有些作品甚至从情节、结构、人物、细节乃至化妆、服装、道具等全面照搬日韩、港台等地的偶像剧。”①比如 2011 年内地偶像剧《爱情睡醒了》就是对台湾经典偶像剧《王子变青蛙》的完全照搬,这种状况屡见不鲜,业界早已心照不宣。洪氏姐妹所创作的偶像剧虽然也无法摆脱“灰姑娘情节”的束缚,但是她们在力求保持自身独特个性的基础上使创作有所突破和创新,她们让观众不单只是把她们的作品当做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让观众在笑后会思考一些更加深刻的问题,说明她们本身也想突破创作上一些很教条的东西,不断地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其次,内地偶像剧对形象消费需求难以满足。网络时代、电视时代、消费时代、文凭时代、后工业时代、后现代……这些是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当下社会的描述概念,都体现着某种后现代意味,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后现代社会景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规模呈现进一步推动了“美学化”在消费社会各个领域的蔓延,形象消费已经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消费方式。偶像剧是以年轻人为目标受众的,这一群体对“美”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和幻想,所以剧中的男女主角必须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豪杰春香》中女主角的扮演者韩彩英清纯不失俏皮,完美的五官使人念念不忘,精彩的演绎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我的女孩》中珠裕邻的丸子头风靡整个亚洲,她的服饰和造型令所有爱好时尚的女孩争相模仿。《原来是美男》中的黄泰京以视觉系的妆容惊艳亮相,一时之间男人画眼线成了新的时尚。而我们很多偶像剧在选角上不够年轻,不够漂亮,年近 40 的演员照样装嫩扮演 20 出头的青春男女,这使得偶像剧在“美感”上大打折扣。服装造型落伍,与时尚格格不入,或者根本就没有体现时尚感。总之,偶像剧中的偶像承担了一种消费偶像的角色,无形中引导了观众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趋势的演变。

  最后,电视剧市场的不完善。在韩国电视王国有专门创作偶像剧的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和营销经验,像着名的洪氏姐妹、金恩淑等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创作风格。而我国内地偶像剧的制作并没有专门化,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

  “职业化偶像剧创作者的缺少正是影响我国偶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有意识地去打造偶像剧的观念尚未得到重视。”①韩剧的制作过程紧促,拍摄人员几乎无暇进行二度创作而大多只是对文字进行视听语言的转化,因此,编剧的角色举足轻重,编剧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拍摄成品的效果。位列韩国四大编剧之一的洪氏姐妹②自然能够享受到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创作环境,这让她们在能够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灵感创作出更多喜闻乐道的作品。反观我们内地的编剧状况却十分艰难,到现在为止,编剧们仍要面临长期的权益斗争,“最常见的就是,剧本不开拍不给编剧税后的酬金,只给很低的订金。合同里还往往要求剧本质量要达到投资方要求的标准为止,把风险让编剧承担,很多公司会靠这个条款去骗剧本,不经编剧同意倒卖剧本版权。”③综上所述,内地偶像剧“模式化”现象严重、对大众的形象消费要求难以满足、电视剧市场不完善都是阻碍偶像剧发展的桎梏,同时也预示着内地偶像剧巨大的改进空间。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