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六朝时期开始,狐妖从宗教迷信的产物开始向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转变。历史发展的洗礼使狐形象染上了时代的色彩,并逐渐丰富饱满、更加立体化。清代是狐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随着人们对狐妖观念的转变,涉狐的故事作品也如同雨后春笋,数量不计其数: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和邦硕《夜谭随录》、袁枚《子不语》、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丁秉仁《瑶华传》等等。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狐小说中,历经四十余年之久创作《聊斋志异》脱颖而出。
狐形象是《聊斋志异》中一个最重要的形象群。通过对狐形象的溯源和梳理,让我们看到了狐形象的演进,也让我们看到《聊斋志异》里狐形象的不同,"多具人情、和易可亲"是这些狐形象的基本特点。他们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各具特色,既是对前代作品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也包孕了蒲松龄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通过对狐形象的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细致、更深刻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这也让我们明白《聊斋志异》狐形象的塑造不是空穴来风,是中国几千年狐文化积淀的结果。
虽然目前学界已有许多专着、论文对这一形象进行过研究,但探讨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笔者试图将其单独成章,从最基础的文本着手,按照狐形象逐渐人性化这一演变过程,梳理和对比蒲松龄在狐形象的描写上对前代作品的继承和发展。以人形、人性、人情的完美结合为基础,再对《聊斋志异》中狐精具有的理想化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类,体现蒲松龄笔下狐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而透过狐形象的描写反观蒲松龄矛盾、孤愤、治世的创作心态。因为笔者才疏学浅,一方面,对狐形象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代作品的影响都没有做涉略和探讨;另一方面,也没有详细探讨狐与《聊斋志异》里的其他精怪的相通与不同之处。所以对狐形象整体上把握还不是太全面。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继续对其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一、研究专着:
[1] (清)蒲松龄,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3]马瑞芳。蒲松龄评传[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4]王枝忠。蒲松龄论集[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5]袁世硕。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6]袁世硕,徐仲伟着。蒲松龄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8]汪份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9]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路大荒。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M]. 济南:齐鲁书社, 2005.
[13]辜美高,王枝忠。国际聊斋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14]汪少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论文索引[M]. 南昌:江西大学出版社,1982.
[15]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6]高光起。谈狐说鬼话《聊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7]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8]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11.
[19]陈炳熙。聊斋境界[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0]邹忠良。蒲松龄研究丛稿[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2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2]丁夏。咫尺千里--明清小说导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3]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4]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5]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6]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7]张燕瑾、吕薇芬。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清代文学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二、硕博论文:
[1]任志强。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张智锋。狐欲--论《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生存理念[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
[3]张向伟。《夜谭随录》《聊斋志异》鬼狐形象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4]丁俊杰。中国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5]刘颖慧。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狐意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
[6]林春红。古代狐妖故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变迁[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5.
[7]韦乐。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婚恋型狐女故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8]杨桂婵。《聊斋志异》与道教神仙信仰论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9]孟雪。《聊斋志异》与山东民俗[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0]艾丹。论《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及其隐喻的文化含义[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三、期刊论文类:
[1]王一兵。简论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J].学术交流,2008,(10)。
[2]马瑞芳。论聊斋志异人物命名规律[J].蒲松龄研究,1992,(4)。
[3]张晓西。说《聊斋志异》中的狐男[J].蒲松龄研究,1992,(3)。
[4]汪玢玲。狐崇拜渊源与《聊斋》狐典型的高度艺术成就[J].蒲松龄研究,1995,(Z1)。
[5]王清平。人物性格的列锦--《狐妾》简析[J].蒲松龄研究,2013,(4)。
[6]陈炳熙。论《聊斋志异》中的狐情[J].蒲松龄研究,2003,(2)。
[7]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3)。
[8]常昭。《聊斋志异》狐女的社会化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7,(1)。
[9]张玉霞。浅析《聊斋志异·狐谐》中的狐女形象塑造[J].蒲松龄研究,1999,(3)。
[10]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1)。
[11]王军明,李唯佳。论《聊斋志异·红玉》故事架构的多元[J].蒲松龄研究,2014,(2)。
[12]戈宝权,李福清。《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为《聊斋志异》乌克兰文译本[J]. 蒲松龄研究, 1992,(1)。
[13]蒋建梅。性别视角细读《婴宁》的悲剧意蕴[J].蒲松龄研究,2013,(3)。
[14]黄洛。狐与《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1997,(1)。
[15]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2)。
[16]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1)。
[17]曹萌。清初社会思潮与《聊斋志异》所蕴含的文化传统[J].蒲松龄研究,2001,(4)。
[18]付岩志。论《聊斋志异》中狐作祟现象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内涵[J].明清小说研究,2011,(1)。
[19]宁稼雨。《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J].明清小说研究,2011,(2)。
[20]王昕,王妍。《聊斋志异》"花妖狐魅"中的史实与话语建构[J].河北学刊,2014,(4)。
[21]杜贵晨。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J].文学评论,1999,(5)。
[22]苗怀明。二十世纪蒲松龄及《聊斋志异》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刊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6)。
[23]陈宏。狐狸精原型的文化阐释[J].北方论丛,1995,(2)。
[24]王志勇。《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狐女情结原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5]李剑波,晏萌芳。浅析《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中的狐精形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1)。
[26]胡欣。浅谈《聊斋志异》中狐女与人的交往[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7]陈文博。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1)。
[28]蒋玉斌。《聊斋志异》评点与清代学风--以冯评、但评为中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9]冯明涛。万红丛中数点绿--聊斋话男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0]韦乐。从心里的深层窥探《聊斋志异》之人狐恋情[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1]黄建国。明清文言小说狐意象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2]胡景乾。从《婴宁》看蒲松龄对人性美的构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3]周玉。从《聊斋志异》人鬼恋看蒲松龄的女性观[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4]高青芝。《聊斋志异》中女性鬼狐形象二重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35]王永宽。《聊斋志异》对《夷坚志》的模仿与变异[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最主要的着作形式,但它并不只限于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范围,好的诗话在此基础之上还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意识、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正是如此耐人解读并令人青睐。它是一部着名的文学理论着作,是清代...
一、引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对马谡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一历史事实,一直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诸葛亮斩了马谡,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马谡是病死或自杀。笔者注意到,双方争论的焦点是物故一词。《三国志》里的《马谡本传》提到马谡的...
李商隐(813-858),是中国爱情诗创作上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前人的诗歌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商隐的诗歌被历代评家视为侧僻、难解。元代著名历史学家元好问(11901257)就曾叹道:诗家总爱西昆好,...
《诗经》作为原典,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往学者们多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恰恰打开了读者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沟通的大门.本文将从情感角度对《周颂闵予小子》组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了解其中更为深层的文化意蕴及《诗经》时代...
\郑珍,字子尹,1806年出生于贵州遵义的一个儒医之家,卒于1864年,清代诗人,经学家,古文家,在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清史稿》称他为西南巨儒。他在少年时代就充满豪迈之气与宏伟之志,《和渊明饮酒二十首》道少志横四海,夜梦负天飞,二...
河东裴氏产生于春秋时期,崛起于两汉之际,发展并鼎盛于魏晋隋唐之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涌现出众多名宦,文武兼有,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家族获得了强大的政治优势。此外,作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衣冠大族,它在文化方面同样具有优...
宋代的宗教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的一大转折。赵宋王朝是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频繁的朝代,社会的苦难成为滋生宗教的温床。。其间佛道俩教虽有冲突,但总体上呈现了一种兼容并蓄、文化共融的特征。受此影响之下,成书...
自明中期始,诗坛的主流是前后七子的齐气与公安、竟陵之楚风交互称霸,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化角逐之中。而在江南一带,仍然有许多文人在强势主流话语之外保持独立的吴蟎特色。明代中后期诗坛实际上是在三种不同地域诗学的相互抵抗、相互包...
古代笔记小说是指杂录志怪、传奇、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其中有不少书史相关的资料。近来读此类著述,发现三个小问题,或可以校正当代著述,或可校正古代书家之言,或可考证人物名实之来由,现裒录于此,略加考证...
2古典诗歌竹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是竹的故乡,又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竹植被的种植范围辽阔,种植竹的历史悠久,竹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优越的物质条件为竹能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创造了先决条件。中国人发现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