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钟馗类型小说的特点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4 共401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论
  
  一、研究现状
  
  关于钟馗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戏曲、美术、民俗学等众多领域,钟馗信仰及其形象的产生与演变和《斩鬼传))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然而,学者们对钟馗题材小说即《钟馗全传》、《斩鬼传》和《平鬼传》的系列研究相对薄弱。在《斩鬼传》引起人们关注之后,学者们才逐渐关注到另外两部钟馗题材小说,研究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版本与作者研究。刘世德《<钟馗全传>札记》(《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一文中,介绍了《钟馗全传》的结构并指出了情节内容的矛盾之处,也点出了《对证盆冤》是吸收借鉴了《断乌盆》的内容情节,对于了解《钟馗全传》的情节构造有很大的意义;程毅中《<钟馗降妖传>述略》(((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一文中将《钟馗全传》简称作《钟馗降妖传》,并对其版本和作者进行了论述,简单介绍和分析了全书的内容和钟馗形象。文章点出了《钟馗降妖传》和《斩鬼传》、《平鬼传))内容不同,指出了此书因艺术成就较差而成为孤本的原因。这是关于《钟馗全传》研究比较稀缺的资料,为了解《钟馗全传》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王青平《<斩鬼传>抄本的发现与考证》(《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一文中考证并确认了《斩鬼传》的三本手抄本,分别是首都图书馆藏的康熙二十七年以前作者刘璋的初稿手写本、北京大学馆藏的康熙二十七年作者友人翁山逸士的抄本和北京图书馆馆藏的乾隆元年至十年间作者的手抄过录本。紧接着王青平《<斩鬼传>的版本源流及其刊行过程》(((文学遗产》,1983年第4期)整理了《斩鬼传》的主要版本,除了上文的三种抄本外,还有莞尔堂袖珍本、同文堂刊本和莞尔堂重刊本三种刊行本。其中,作者还指出了《斩鬼传》从康熙二十七年前成书到乾隆年间刊行,期间至少有四十八年的时间刘璋并没有参与小说的刊行活动。其原因是刘璋随着年龄增长和科场失意,沉浮的一生消磨了他的锐气,他不愿将自己二十二岁时所作的愤世之作刊行。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也引起了学者们对刘璋身世的关注。在王青平校刊《斩鬼传》一书中,作者更是详尽的校对了《斩鬼传》的诸多版本,并在附录中对刘璋本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还列出了刘璋其他的文学作品,对研究《斩鬼传》及其作者提供了最详尽的资料,更为研究钟馗题材小说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二,钟馗信仰及其形象研究。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筋》(((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钟馗信仰从两晋、南北朝形成并得到广泛流传,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都没有中断过。说明了钟馗传说与信仰的共生,钟馗信仰只有在钟馗传说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发展,钟馗传说也是因为有了钟馗信仰的附着才得以世代相传;刘燕萍《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了钟馗由逐鬼法器“终葵”和摊仪及方相氏的关系,并指出钟馗形象是“貌寝的驱魔神抵”和“正气凛然”,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钟馗神话和古代民俗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胡胜《从“侈谈神怪”到“挪榆世态”一钟馗系列小说的演变》(((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1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创作意识三方面对三部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探讨,并充分肯定了三部小说对研究通俗小说发展轨迹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其他学者也有相关的论述,如张乾元《钟馗考》(((宿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郭志强、董国炎《论钟馗形象的演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幼I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徐泽亮《钟馗故事及形象在通俗文学中的演变》(《深(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等均有相似的阐述,赘述。最为新颖的是张兵、张毓洲《钟馗故事的传播方式与演变过程》此处不再(《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和《从敦煌写本<除夕钟馗驱滩文>看钟馗故事的发展和演变》,(((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两篇文章不仅叙述了钟馗起源和钟馗传说,还结合文学描写对钟馗传说的演变和传播方式进行了探讨,不仅充实了钟馗题材小说研究的内容,还扩大了研究范围。
  
  其三,艺术特色研究。韩春萌《明清讽刺小说艺术方式的转变》(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一文中,将《斩鬼传》和《平鬼传》引入文中,对讽刺小说的外部表现、内在风格和叙事模式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明清讽刺小说经历了由传统模式向近代小说表现技巧探索的道路;香港学者刘燕萍《怪诞与讽刺-明清通俗小说诊释》一书中,以《阳间群鬼》作为单独一章,对《斩鬼传》艺术特色进行了论述。她得出的怪诞的群鬼和人类的癖性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鲜的探讨途径,重点强调了“怪诞”与“癖性”的概念,得出了《斩鬼传》在怪诞中的不协调、怪诞的变形、怪诞的夸张、怪诞与污秽和对人类癖性的批判结论,并将书中的人类癖性分为“欲壑难填之灾”、“孔方兄之害”、“酗酒之害”以及“怀才不遇与不通的人士”四个方面。书中对群鬼的形象及讽刺意义做了大胆且新颖的评判,肯定了《斩鬼传》在讽刺小说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金鑫荣《明清讽刺小说研究》将《斩鬼传》、《平鬼传》与《何典》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并将其性质定义为幻异寄寓类讽刺小说。书中肯定了《斩鬼传》、《平鬼传》的讽刺艺术,得出了“群鬼对金钱的贪婪与人格的异化”、“对纵淫风流癖性的批判”、“对科举取士的鞭挞,对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癖性的批判”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对僧侣情欲的讽刺,是前人所没有提到的;齐裕馄、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将《斩鬼传》和《平鬼传》定性为寓言式讽刺小说,并强调寓言式小说与讽刺小说尤其是与志怪小说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提到了寓言式讽刺的民族色彩;韩国学者吴淳邦《晚清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和《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研究》的相关章节,则从讽刺技巧方面对清代小说做了评价,间以夹杂对《斩鬼传》和《平鬼传》的文本分析,他还提到了小说作者的写作动机,并将两部书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进行了点评,将钟馗题材系列小说的讽刺高度又提高了一个层面。
  
  其四,综合性研究。台湾学者胡万川在《钟馗神话与小说之研究》一书中分别对钟馗神话和钟馗题材的三部小说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这对钟馗题材小说研究做出了偌大的贡献。作者抓住钟馗神话的内涵、有关钟馗起源的多种说法、钟馗神话附会在玄宗身上的原因、钟馗神话与大摊以及三本小说的版本、作者与内容评论这几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书中,作者认同了《钟馗全传》作为重要资料对研究民间文学和钟馗神话的价值,肯定了《斩鬼传》颇富谐趣的讽刺小说地位而不是谩骂小说。也提出了《平鬼传》由于其内容与文笔有所不逮,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及《斩鬼传》的结论;台湾学者郑尊仁在《钟馗研究》一书中,以科普的方式,从钟馗的出现、钟馗和民间信仰与民俗的关系、影响钟馗故事发展的其他因素、钟馗题材的三部小说和台湾的跳钟馗五方面,进行了较为广裹的研究。书中不仅涉及小说,还将戏曲、绘画、文人诗词和民风民俗纳入到研究范围,对钟馗题材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对钟馗题材三部小说的研究则较为简单,以科普的方式简介了各小说的内容与结构,对小说思想进行了简要的评价。作者的新意是将钟馗题材与当地风俗相联系,展现了一幅全面的钟馗丹青。
  
  台湾学者陈英仕在《清代鬼类讽刺小说三部曲-<斩鬼传><唐钟馗平鬼传><何典>》一书中,对《斩鬼传》、《平鬼传》、《何典》三部小说进行了类比研究。作者依据小说的讽刺文体进行研究,并未涉猎作为神怪小说的《钟馗全传》。作者不仅梳理了中古讽刺小说的发展与演变,还对《斩鬼传》、《平鬼传》的写作动机、讽刺主题及思想意涵、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地位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论述。书中的结论是结合文本一一列举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细致的文网脉络,作者首次提出了《斩鬼传》的写作动机是“暴露封建弊端”、“淳正社会风俗”、“寄托政治理想”以及“展现文笔才华”,将《斩鬼传》的写作动机概括为“惩恶劝善”、“宣扬果报”以及“抒发愤慈”,并从讽刺内容、人物塑造、诗词对句和语言运用四个方面整理了两部小说的讽刺艺术,弥补了胡万川学者在这方面的空白。
  
  此外,对钟馗题材小说进行综合研究的,还有王以兴硕士学位论文《<斩鬼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5月)以及姜乃菌博士论文《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南开大学,2014年4月)。前者对《斩鬼传》进行了具体研究,内容多包括以上各方面,此不赘述。后者以百科全书式的描写对钟馗嫁妹、封建王权等各领域进行了探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
  
  综上所述,对钟馗题材小说的研究一直集中在钟馗神话和钟馗信仰的起源、钟馗形象的演变及传播方式以及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探讨。对于钟馗题材小说,众多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斩鬼传》的版本、内容和讽刺艺术上,而对《钟馗全传》和《平鬼传》研究甚少,将三部小说进行专题研究的更是稀缺。所以,本文对钟馗题材三部小说进行研究是有其必要性的。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钟馗题材小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钟馗全传》是按照钟馗神话所敷衍出的神魔小说,《斩鬼传》和《平鬼传》是将钟馗神话传说进行再创造而写成的讽刺小说。《斩鬼传》更是开创了讽刺小说题材的新领域,将鬼城引入到小说创作当中,其在讽刺小说的地位尤其突出。所以,钟馗题材小说是具有其研究价值的。
  
  其次,虽然关于钟馗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面,但却主要集中在民俗学、美术学、戏剧文化以及文学方面,对钟馗题材小说的研究相对薄弱。
  
  针对《斩鬼传》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并未联系整个钟馗题材小说进行研究,所以研究的并不全面。本文正是基于对钟馗题材三部小说的系列研究,来填补钟馗题材小说研究领域的相对空缺。
  
  最后,本文将重点叙述三部小说的情节互文性、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成就。通过对钟馗题材小说内容进行的比较,来探讨文本之间的差异及成因,挖掘钟馗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梳理三部小说之间的文学关系。结合钟馗题材小说作者的写作动机与背景,探索三部小说的艺术特色。经过多方面的整合,笔者希望呈现出一个细腻且多层次的研究新领域,为钟馗题材小说研究引进新的血液。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