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斩鬼传》《平鬼传》的讽刺艺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4 共760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节《斩鬼传》《平鬼传》的讽刺艺术
  
  《斩鬼传》与《平鬼传》是两部纯粹以讽刺为目的的通俗白话小说,两部书都是借鬼来讽刺阳间的所谓的“人鬼”.《斩鬼传》是作者刘璋二十三岁之时的愤世之作,全书批判的是人间丑恶的世相和“人鬼”的丑陋德行。两部小说皆对人间之鬼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世相的丑陋与人心的险恶做了强烈的批判,其中的泼辣与讽刺艺术极高。鲁迅曾评《斩鬼传》“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撅剔,发其隐情,然词意浅露,已同谩骂,所谓‘婉曲',实非所知。”①它固然没有像《儒林外史》那样委婉而多讽刺,但也只是讽刺语言的直白与辛辣,它的特点就是嬉笑怒骂而成文章。这种讽刺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平鬼传》的创作,两书的讽刺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漫画式的人物塑造《斩鬼传》与《平鬼传》塑造人物突出的特点是将群鬼的言行举止加以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得群鬼的形象犹如一幅漫画一样。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上真实存在的人鬼进行夸张大胆的塑造与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的跃然于纸上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并借用这种夸张的漫画的人物塑造营造了滑稽的文风,取得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斩鬼传》与《平鬼传》中群鬼出场时的相貌描写几乎全都是一幅滑稽可笑的肖像漫画,只是区别在《斩鬼传》的漫画式人物讽刺意味的塑造较《平鬼传》更猛烈。最为典型的是捣大鬼和低达鬼的漫画式描写。《斩鬼传》中捣大鬼出场时作者这样描写到:两道扬眉,一双瞪眼。两道扬眉,已生头顶中;一双瞪眼,竟在骨头上。谈笑时仰面朝天,交接处眼底无人。手舞足蹈,忧然六合内任彼峥嵘;心满意足,竟觉四海中容他不下。戴一顶凤头冠,居然尊其瞻视。穿一件蚁蚤皮,止算的设其衣裳。两个小董,不住着高呼低骂。一匹瘦马,那里肯漫走。正是:
  
  猫儿得意欢如虎,蟋蟀装腔胜如龙。①此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极其滑稽的漫画式人物,捣大鬼面目可憎,目中无人,举止不仅怪异,穿着亦是让人浮想联翩。捣大鬼的服装是从通风老人那里借来的,一直不还,穿在身上,更有从他人那里偷盗过来的衣服。这样得来的衣服捣大鬼竟然也能心安理得的穿在自己的身上,而且还大模大样的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不仅夸下海口,还胡编乱造的说了一通谎言,说自己是所谓的四方尊者,比弥勒古佛还要尊贵,还写了个年家侍教生的帖子拜弥勒古佛,简直把自己置于无人能及的境地,鄙视了高高在上的佛祖。捣大鬼这副穿着古怪,站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古怪、搞笑场面,在读者面前一览无遗,简直可笑至极。后来钟馗将其双眼剂出吃了后,放了捣大鬼一条生路。谁知捣大鬼竟勾结抢碴鬼和寒砂鬼前来报复,在夜下看兵书。捣大鬼无双目,又是如何看书的呢?作者刻画这一人鬼形象,旨在讽刺那些专会说大话,自以为是,贯会装腔作势,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到处行骗的品德败坏之人,讽刺意味极重。
  
  低达鬼出场时这样写道:满面生春,一团和气。湾只腰,从不敢伸。缩着肩,那能得直。未谈先看人,两只眼钉住大爷之须。未言先自笑,一张口朝着大爷之腹。身欲坐而恰像有钉,脚欲行而恰像有石。见了不知有命,逢着肉只愁没腹,叫头东不敢向西,唯取欢心。不避风那怕雨,岂惮劳碌。更有般绝妙处,劝老爷莫带草纸;他说不打紧,有小人可以舔屁。①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亦将低达鬼的姿态展现于读者面前,一幅卑躬屈膝,自轻自贱,让人看了作呕的漫画式人物。低达鬼不仅毫无自尊心,并以侍奉他人,低三下四的态度为乐。走路不挺胸抬头,大步向前,而是低头哈腰,脚下若有千斤重石一般。他头都不敢抬,只能盯着大爷的胡须,可见其卑微到什么地步。低达鬼毫无本事,只靠奉承别人而活不说,见了酒肉却又贪食,甚至连命都不顾了。
  
  别人说一,他不敢说二,为了讨别人的欢心,甚至可以为人舔屁。这副可憎、可耻、可笑的画面真是另人作呕,作者将这种阿诀奉承的人鬼形象讽刺的淋漓尽致。
  
  低达鬼刚见讨吃鬼便“扑地扣下头去”,低贱姿态尽现。低达鬼做了讨吃鬼的下人,引讨吃鬼去往烟花寨缥赌玩乐。为了让妓女倾人城饮酒,竟然听从倾人城的要求,真的学了三声驴叫,引得众人哄笑一堂。而后低达鬼又为了哄妓女倾人国喝酒,真的答应她的要求,跪在地上叫道“我那滴滴亲亲的娘,吃了儿子这杯酒罢”.最后钟馗罚他为阴兵吮疽舔痔,他竟也舔的有滋有味,其下贱姿态令人鄙夷,讽刺意味十足。另外,钟馗对战死大汉一节中,死大汉“手拿一根酸枣棍,也不骑马,走出阵来”,寒碎的作战姿态亦跃然于纸上。
  
  《平鬼传》中也多有此类描写,只是较《斩鬼传》略逊一筹,此处以催命鬼、短命鬼和无二鬼为例。其中催命鬼“穿一领陈皮袍子,戴一顶只壳帽子,腰系一条勾藤带子”切,寥寥数就将这一庸医的形象勾画了出来。他所用的药和把脉的方式更是讽刺意味极强。催命鬼为色鬼把脉竟从脚上入手,让他服食了“掉魂瓶”里的“绝命丹”,误害了色鬼的性命,之后得知怕摊人命关司而匆匆逃走,这一迂腐且贪生怕死的形象再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我们不难看出,催命鬼本名是贾在行,谐音正是“假在行”,作者借用这一形象,旨在讽刺那些不懂装懂,视人命如草芥,出事不负责任的弄虚作假、道德败坏之人。
  
  短命鬼虽是无二鬼的哥哥,但是他的描写却与无二鬼成为了鲜明的对比。短命鬼生得什么都短,不仅手脚短,穿着更短,连使用的武艺都被称为“短武艺”,而无二鬼则是比其父无耻鬼更甚,对他的描述是“夏天里歪戴着草帽,斜披着小衫,冬天里袍套从不系扣,唯以蓝搭包扎腰”②,从中可以得出两个形象完全相反的漫画式人物,一个短小,一个高大,均不顾形象,败坏世风。作者刻画这一对形象也是在讽刺心胸狭窄和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人。
  
  综上所述,两书的作者均将人物的出场描写刻画的形象且具体。利用漫画式的描写将讽刺对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进行更加辛辣的讽刺。不仅使讽刺效果得到加强,还与读者产生了共鸣。
  
  二、反讽手法。
  
  《斩鬼传》与《平鬼传》讽刺手法主要是反讽。反讽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义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反讽最显着的特征是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具体体现在《斩鬼传》中通鬼作诗文、仔细鬼与握凝鬼之吝音、五鬼闹钟馗、酷脸鬼之厚脸情节以及《平鬼传》中群鬼赏月结拜的情节。反讽技巧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讽刺意味加强,不仅让读者发笑,更引人深思。
  
  《斩鬼传》第四回中,众鬼想出以写“吓蛮书”来联系钟馗的方式,想让钟馗打退堂鼓,不敢来收捉他们。于是便请妃蜡庙的教书先生不通过来担当此任。
  
  不通鬼原也是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有一年正当大比,考的是以风花雪月作绝句四首,不通鬼的“大作”如下:
  
  咏风的诗是:
  
  一般冲天百丈长,黄砂吹起斗难量,任你镇宅千金石,刮到空中打塌房。
  
  咏花的诗是:
  
  一枝才却一枝开,谁替东君费剪裁?花医想从花里住,不然那讨许多来?
  
  咏雪的诗是:
  
  轻于柳絮块于梭,可耳迎头满面探,想是玉帝请宾客,厨房连夜退天鹅。
  
  咏月的诗是:
  
  宝剑新磨不罩纱,嫦娥端的会当家,只愁世上灯油少,夜夜高悬不怕他。
  
  因主考反驳做的感怀诗是:
  
  生衙钞短忍书房,非肉非丝主不良,命薄满眸观=}r蚌,才高塞耳听池塘。
  
  谈诗口渴梁思蜜,论赋心糟孔念姜。何日时来逢伯乐,一声高叫众人慌。①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不通鬼所作的诗文,包括他最后完成的吓蛮书,不仅毫无文采,而且令人费解。髓鬼还向别人夸赞不通鬼才学甚好,这一情节简直笑料百出。所谓的诗中“不怕他”竟是不通鬼的用意之处,意思是凡是做贼的人,都是趁夜色进行偷盗,最怕的就是天上的月亮,所以有月也偏不怕他,故意要月亮照将起来。此处的房官竟也认同,竟然喜得认为“羽翼已成,自当破壁飞去”,所以将不通鬼的文字用了许多红道和叉叉拦住,犹恐他脱颖而出。后来呈到主考官那里,主考竟然“才疏学浅”,认为“不怕他”三字没有出处,因此驳了。
  
  不通鬼随后作了文中的感怀诗,“生衙钞短忍书房”是说想要做生意,却又没有本钱,想要当衙役,却又没有帮手,所以只能忍气吞声进了书房。“非肉非丝主不良”是说不通鬼吟的诗当不了肉,作的赋也当不了丝,又遇到主考官不能爱才。“命薄满眸观鹏蚌”是说不通鬼见他人中榜,而自己落榜,所以说自己命薄,还要讥讽他人鹏蚌相争。“才高塞耳听池塘”是说落榜之后别无所长,只能教书度日,那先生念起书来,就像蛙鸣一般。古诗有“青草池塘处处蛙鸣”之句,故借用过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至于下闽就是说不通鬼教学的苦处,每到谈诗论赋的时节就讲的口渴心烦。不通鬼还强用梁武帝和《论语》的典故,期望遇到伯乐让自己一鸣惊人。这个写诗文情节穿插在全书中,在内容上是讽刺了迂腐的封建文人,也间接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
  
  第四回中鲤凝鬼与仔细鬼两个吝音鬼的典型情节中,两鬼互相拜访以致最后厮杀的情节实在是可笑至极。雄凝鬼为了让仔细鬼款待与他决定先去拜访,仔细鬼见他到来暗地里直叫不好,只用前日夜里剩下的两个半烧饼和一碗死鸡熬白菜来招待他,这雄凝鬼吃了一个半烧饼,还惦记着桌上掉落的芝麻,于是假装拍桌子,沾得几颗芝麻在手,舔舔就吃了,如此反复好几次,须臾将桌上的芝麻全部吃净。谁料这一幕幕别仔细鬼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下定决心也要去雄凝鬼家让他还席,连晚饭都没有吃,次日一早便往妮凝鬼家去了。髓凝鬼比仔细鬼还要仔细,只用了杯茶来招待仔细鬼。这一情节极其典型,让人捧腹大笑,对雄凝鬼和仔细鬼也是鄙视无疑。两鬼最终互相厮杀,受重伤而死,也是作者在讽刺这类损害他人利益之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第七回五鬼闹钟馗情节中,轻薄鬼、撩乔鬼、袅虚鬼、得料鬼、伶俐鬼这五鬼扮作县中衙役捉弄钟馗。先是对钟馗阿谈奉承,将其灌醉后,伶俐鬼和袅虚鬼一人拿钟馗一只靴子,得料鬼拿了宝剑,轻薄鬼拿了茹板,撩乔鬼摘了钟馗的乌纱帽爬到树上去了,弄的钟馗“脱帽露顶,赤足袒怀,甚是不成模样。”后来富曲将军回县,戳穿了伶俐鬼的谎言,并将五鬼一一处置。这一环节将之前才高八斗、英勇无敌的形象一扫而光,仿佛是刘璋的戏谑之笔,读来颇有嘲讽之味。刘璋这样安排,将钟馗的形象也给颠覆了,讽刺了钟馗的粗心大意且乐于听奉承话的性格弱点,似乎也是在警示世人不要乐极生悲才好。
  
  第三回酪脸鬼之厚脸典型情节中,配脸鬼所代表的正是这类脸皮甚厚又心胸狭窄的道德败坏之人,钟馗设计与它换了一幅内藏良心的脸,使得配脸鬼良心发现而死。醉脸鬼的死法也是在告知天下所有的人,一个人的癖性再坏,只要良心发现便会羞愧难当,无颜再见世人。实质上这是反讽了世人行事多半是不讲良心,而安排一个鬼兵拾捡得良心,又是在讽刺阳间世人多半将良心丢失的现实。小说中此处的讽刺意味甚重,无论怎样的人鬼,只要良心发信,自己便会无脸苟活于世上。作者将这一典型情节安排在此,不仅是要加强讽刺的意味,更重要的是要警愚,唤醒人们的良知。
  
  《平鬼传》中东山东山云中道人一改刘璋的文笔方式,将众鬼聚在一起,结拜成一个整体来与钟馗对抗,并并设置了群鬼赏月并结拜的滑稽情节。在第一卷第一回作者就设置了群鬼也要赏月的环节,这说起来也是可笑,群鬼竟然有文人雅士的雅趣来赏月,反讽意味十足。
  
  在第一回中,群鬼不仅赏月,更借着赏月要结拜成兄弟,唯荡鬼竟还用了“物以类聚”这一贬义词来形容众鬼的联合,实在可笑。这种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竟然也懂得赏月和结拜之义,作者的辛辣嘲讽可见。无二鬼令树鬼置办祭物伺候,供鬼准备的是“山草驴子放屁、”作孽的蚂蜡“、”蒜调猪毛混账和菜“、”肝花场子“、”鹅头烩螃蟹“、”生炒愣头鸭子“、”坏黄子鸭蛋“以及”清水煮瓤子“,这一个个所谓二等菜名当真不是平常人所能受用的,也只有这些个人鬼才能食用,符合这些人鬼粗俗、浅薄的品性身份。结拜的时候还烧了一支”讹遍香“,放了三声”灭信炮“,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辛辣嘲讽,这样的联盟是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因为毫无信任可言。这在后来多鬼的叛变、倒戈中也得到了证实,为随后的兵败埋下了伏笔。作者将看似合理的群鬼赏月、结拜等人性化的情节做了这样的安排,实际上是在讽刺群鬼附庸风雅的一系列滑稽行为,使得讽刺的意味更浓。
  
  综上所述,反讽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进一步突出典型性人物的形象特点,还可以使全文的讽刺意味进一步得到加强。作者通过对讽刺技巧的运用,进一步讽刺了群鬼的各种癖性及封建社会的弊病,使行文流畅又不乏滑稽幽默的文笔色彩。
  
  三、滑稽幽默的语言。
  
  《斩鬼传》与《平鬼传》其性质为讽刺小说,之所以读来毫无滞怠之感,除了作者对情节的精心安排,还有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语言既有高雅,也不乏通俗,将读者带入诙谐幽默的国度,展现其讽刺的主题。具体体现在多种修辞、构词自由和方言哩语三方面。
  
  首先,多种修辞包括双关妙用和夸张的词语运用。在双关妙用方面,《斩鬼传》和《平鬼传》中,出现了大量的双关性词语。小说在人物、情节和所讽刺的对象中,作者表面写人,实际是在写鬼。小说中随处可见双关妙语,不仅使小说趣味横生,还增加了作品的滑稽效果,增强了讽刺意味。在为人物命名方面,作者多处用到了双关,如《斩鬼传》中的捣大鬼、混账鬼、风流鬼、丢谎鬼、冒失鬼、寒砂鬼等,《平鬼传》中的下作鬼、短命鬼、无二鬼、粗鲁鬼、色鬼、能吃亏、能忍、能让等,以上体现的是意义双关方面,即从人物名称上就可知其性格特点。
  
  作者还应用了谐音双关,体现在《斩鬼传》中的咸渊(衔冤)、富曲(负屈)、贾(假)在行、刘得柱(留得住)、不成石(实)、没羞岩(颜)、不知匙(耻)、老亡(王)八等;《平鬼传》中的阮(软)硬、倾人城、倾人国、黄唐(荒唐)村、大放寺(肆)、不修观等等。
  
  除了命名,作者在行文中亦用到了一语双关。在《斩鬼传》第三回中,钟馗在对付缠绵鬼时,他利用富曲的计策,让通风老人的女儿以带子绑住缠绵鬼的”根子“,这才使缠绵鬼中计,最终被钟馗斩杀。富曲事后嘲笑通风一家惯会拿人家的根子,通风老人也自嘲是”做事都从根子上做起来“.这里的”根子“就是双关语,不仅指之前捣大鬼的真实面目,还指缠绵鬼贪恋女色的根本之物,在通风老人一语道破之后,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乐趣。《平鬼传》第七回中,下作鬼里外不一,惹得万人县中人人唾骂,还给他起了个”臭鸭蛋“的绰号,表面上意思是个坏黄子,暗里却是讽刺其心眼极坏,一语双关。
  
  在夸张的词语运用方面,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典型性情节的安排,作者运用夸张性的词语来加强讽刺效果。《斩鬼传》第三回对唾沫河的这样描写到:”上古本无此河,只因后来这无耻山寡廉洞出了一个配脸大王,惹的人人唾骂,所以唾味积聚,成道大河。“①这里夸张的将河水的形成原因说是人们唾骂而成,可见唾骂醉脸鬼的人数之多和酪脸鬼让人深痛恶绝之程度。((平鬼传》第十五回描写轻薄鬼道:”竟是比灯草还轻,空有一身轩肉,并无一点子骨头。“此处写出了轻薄鬼得另一种特征,原本轻狂的轻薄鬼,体重竟比鸿毛还轻,作者并不是单纯写其体重之轻,而是在暗讽轻薄鬼之轻狂且为人不实。作者巧妙运用双关、夸张等修辞,使各种鬼物的性格特点暴露出来,对他们性质进行了具有讽刺效果的界定。
  
  其次,构词方面。由于《斩鬼传》和《平鬼传》是鬼类的讽刺小说,作者本身的主观创作意识就很强,文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打破常规的词语。作者出于创作需要,传统的词汇并不能满足作者讽刺艺术的实现,所以作者在兵器、坐骑、地名或事物名称相关的选词都十分新颖,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兵器与坐骑方面。如《斩鬼传》中第二回捣大鬼使用的一口”遮天晕口刀“,第四回急赖鬼回到家中拿了一口”可怜剑“,第八回死大汉与钟馗对战是拿着的一根”酸枣棍“等。再如《平鬼传》中第二回色鬼差遣小低达鬼牵了一匹”倒头驴子“;第五回色鬼仗着自己法术精通,托了一杆”不倒金枪“;第八回讨债鬼出了大帐,骑的是”铜法马“,那的是一根”逼命杖“,同回的穷鬼到忧愁鬼家中取回了自己的”瘦骨驴“;第十三回冒失鬼骑上的”直肠子驴“;第十四回小伍二鬼坐着的”没皮虎“,手持的”三股子叉“,同回老尖旋鬼坐着一匹”伶俐猴“,手持一把”短锤“,无二鬼上了”净街虎“,率领着众鬼卒前行,还有拦住钟馗去路,从树林里钻出的粗鲁鬼,手持”没星子秤“,坐着一头”发子豹“;第十五回;累鬼身披一领”败人甲“,头戴一顶”吃人盔“,手举一柄”空锤“,坐着一匹”活兽“,同回口巍鬼骑一头”顺毛驴“,拿一把”没把子的流星“,同回催命鬼贾杏林骑着一只”瞎猫“,使一柄”两家斧“,披一身”杀人甲“,戴一顶”无人不吃盔“打着两杆”望风扑影的旗“.皆是什么性质的鬼就使用什么性质的坐骑和兵器,与人物身份相一致。    第二,地名及事物名称方面。如《斩鬼传》中第三回的”不诚石“、”没羞岩“,第八回的”宽心丸“和”大胆汤“.《平鬼传》中第六回的”将军柱“、”顺风旗“、”灭信炮“;第八回的”宽心丸“、”元宝汤“;第十一回”大胆汤“等等。总之,两部小说词汇新颖别致,对全文的讽刺效果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作者将这些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小说创作当中,将原本恐怖的斩杀场面变的诙谐幽默,轻松有趣,使读者感受到了语言所带来的滑稽与讽刺效果。
  
  最后,方言埋语方面。在颇具讽刺效果的语言艺术上,《斩鬼传》与《平鬼传》
  
  更为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对方言理语以及成语的灵活运用。这些语言增强了作品的通俗性,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更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滑稽与讽刺意味。《斩鬼传》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山西方言。如第二回中抢植鬼为捣大鬼助威就极言不必怕钟馗之意,还用了”羚羊胡吃柳叶,我不信这羊会上树“俗语;第四回在医治龄凝鬼的”挟脑风“时,用到了”贼打火烧“,可谓是对症下药;同回不通鬼得知钟馗斩鬼,且自己也有个鬼名,便”骂着和尚,满寺发热“;同回写龄凝鬼欲找仔细鬼商量对策,用到了”猪八戒上阵,倒搭一把“,揭露了握凝鬼想占仔细鬼便宜的凝凝心思。接着两人到急赖鬼家拜访,急赖鬼正被人追债,说道了”拆的东墙补西墙“;第五回中作者讽刺讨吃鬼、耍碗鬼、仔细鬼这种两代人的因果时就用了”铿吝守财,比生出败家之子“的话;第七回写风流鬼因情患病,用到了”木边之目、田下之心“,用拆字发可知是”相思“两字;第八回钟馗与白眉神对话中,白眉神提到”和尚无儿孝子多“;第九回色中饿鬼外出享乐时,寺中淫妇告知钟馗见到色鬼时”不可教南枝向火北枝寒“,揭露了寺中妇女的淫荡本性。
  
  《平鬼传))第七回写穷鬼向钟馗享明供鬼的罪行时,用到了”死没眼色“,点出了供鬼早晚赖在别人家里的败坏德行;第十一回写群鬼针对钟馗来战的情形进行讨论的情形,用到了”滚汤泼老鼠,一窝都是死“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者在这里讽刺了群鬼闻风丧胆以及慌张错乱的神态;同回写无二鬼奸污了倒塌鬼的妻子后,恐吓倒塌鬼用到了”这只手是官,这只手就是皂隶“,将无二鬼凶狠的形象描绘出来。作者巧妙运用方言、但语和成语,将这三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涉笔成趣,信手拈来,使行文雅俗共赏,造就了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斩鬼传》及《平鬼传》的讽刺艺术在文学史上是值得肯定的,小说讽刺题材的内容就是鬼城和鬼,并以此来推动小说的情节,铺叙成连贯的故事。小说所揭露的都是真实的人间世相,灵活多变的讽刺手法更是增加了作品的滑稽趣味与讽刺意味。正如刘燕萍所说:”作者借用流传在民间的钟馗捉鬼故事,写成一部寓言性的讽刺作品,以’人鬼‘讽刺恶德,以钟馗斩鬼寓铲除人类种种不良的劣根性,可谓别创一格。“①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